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Rowell综合征(RS)是红斑狼疮(LE)的一种罕见表现,伴发多形红斑样皮损,血清中抗核抗体、抗La(SS-B)/抗Ro(SS-A)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以往文献中有作者认为此综合征是皮肤红斑狼疮的一种特殊变异。作者报道1例64岁女性LE患者和1例51岁女性LE和Sjogren综合征(SS)患者,均伴发多形红斑样皮损,并对红斑狼疮与多形红斑并存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皮肤红斑狼疮 多形红斑 文献综述 SJOGREN综合征 病例报道 伴发
  • 简介: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表现为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湿疹、反复皮肤感染和特征性的肌肉骨骼表现。作者报道2例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并回顾当前文献。患者1是一18个月大的非裔美国男孩,伴有复发性葡萄球菌冷脓肿、肺炎和菌血症。该患者皮肤严重湿疹化,最终并发疱疹性湿疹。在选用敏感抗生素环孢素A(5mg/kg)短期治疗全身性感染后,皮炎改善,随后改为长期口服甲氧苄啶一磺胺甲恶唑。患者2是一15岁高加索男孩,长期患有HIES。该患者从3岁开始即维持每周3次注射1干扰素和每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小剂量氟康唑。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文献回顾 综合征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免疫缺陷性疾病
  • 简介:近年来激光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皮肤病领域中许多疾病都是激光治疗的适应症。CO2点阵激光是应用最广泛的激光之一,被认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形成的瘢痕、脱发、皮肤肿瘤、白癜风以及痤疮等疾病。本文综述了CO2点阵激光在皮肤病治疗学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CO2点阵激光 瘢痕 脱发 白癜风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和IL-10在早期梅毒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BC-ELISA技术检测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结果(1)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2)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与二期梅毒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不同RPR滴度间IL-2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4)IL-2和IL-10之间呈正相关(r=0.5385,P<0.05)。结论早期梅毒出现Thl上调,在抵御TP感染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乳头状汗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 标签: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 内皮细胞 病理学
  • 简介: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外周血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2μm激光“刀削面”式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时间(45±13)min;术后持续膀胱冲洗1~3d;留置尿2~6d,膀胱造瘘管于拔出尿后次日拔出;术后住院时间4~7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IPSS分别为:(22.7±4.5)分、(6.8±3.5)分;QOL分别为:(5.2±0.4)分、(2.2±1.2)分;Qmax分别为:(6.4±1.5)mL/s、(18.8±3.2)mL/s,上述三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过严格术前评估与恰当处理,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2μm 激光 前列腺增生 抗凝药物
  • 简介:目的评价氨甲环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7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所有患者外用2%氢醌乳膏共3个月,试验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3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结果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口服氨甲环酸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黄褐斑 氨甲环酸 氢醌乳膏 药物联合疗法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对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跖疣的疗法与传统单纯液氮疗法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92例跖疣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液氮疗法治疗,4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1),治疗组皮损痊愈所需的平均治疗次数(4.00±1.57)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7.00±1.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到中度,无患者因不良反应中途退出。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联合液氮治疗跖疣疗效优于传统的单纯液氮疗法,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跖疣 干扰素 液氮
  • 简介: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人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LA—DR、HLA-DQ)的影响,探讨单核细胞及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单纯疱疹病毒2型(333株)感染人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3、5、7天分别收集细胞,用APAAP法检洲单核细胞HLA—DR、HLA-DQ表达水平。结果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后1天,单核细胞表达HLA-KR、HLA—DQ抗原水平明显降低,以后逐渐升高,至7天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早期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SV-2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可能是HSV-2入侵机体的手段之。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致病及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核细胞 基因表达 HLA-Ⅱ类抗原 宫颈拭子
  •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TGF-Β1 MMP-2 表皮
  • 简介: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皮肤病理专家高天文、廖文俊教授主编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入门》(第2版),近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介绍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皮肤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皮肤病理特殊染色及50种最具代表性疾病,能够引领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皮肤病理基本概念。

  • 标签: 皮肤科医生 组织病理学 皮肤病理 书讯 第四军医大学 组织结构
  •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肥大细胞 IL-33 IL-6 HSV-2
  • 简介:目的进一步验证抗白念珠菌芽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MAb)的特异性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白念珠菌标准株,重庆、九江两地不同地域中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非白念念珠菌、常见的酵母菌和实验室保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做抗原包被,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ⅡF)方法,对单抗MAb03.2C1-C2特异性进行分析。取临床口腔及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涂片菌丝阳性的标本,MAb03.2C1-C2作为I抗,用ⅡF方法检测。结果200例被检临床病例中,84例口腔念珠菌病和51例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ⅡF试验阳性的标本中,最终鉴定均为白念珠菌。38例口腔念珠菌病和27例阴道念珠菌病中标本最终鉴定为非白念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MAb03.2C1-C2仅与白念珠菌芽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及其他念珠菌种的假菌丝和孢子均不发生结合,也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反应。61例标本8种临床分离的非白念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特异性地与单抗结合;分离的4例新型隐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均不能与该单抗相结合。结论进一步证实了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高度专一的特异性,并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及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中白念珠菌的检测。

  • 标签: 白念珠菌 芽管 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
  • 简介: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ofHPV16mRNAinnormalhumankeratinocytestransfectedwithpSV2-neo/16.Firsthumankeratinocyteswereculturedintheserum-freemediumM154.Second,theplasmidpSV2-neo/16wastransfectedintothehumankeratinocytesusingatransfectingreagent.Third,RT-PCRandSouthernBlottingwereusedtodetecttheexpressionofHPV16mRNAandDNAinthetransfectedkeratinocytes,respectively.Results:TheexpressionofHPV16mRNAwassuccessfullyamplifiedandan110bpwasditectedbyRT-PCR.A7.9kbfragmentwasconfirmedinthetransfectedkeratinocytesbySouthernBlotanalysis.Conclusion:HPV16mRNAandDNAweresuccessfullydetectedinthehumankeratinocytes.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角化细胞 HPV16 基因表达 病毒样颗粒 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