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年来诊断和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梅毒中12例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查及治疗阴转情况的特征因素。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2例占治疗梅毒的11.32%;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例占8.3%,二期梅毒血清固定3例占25%,潜伏梅毒血清固定8例占66.7%。结论梅毒的分期和类型不同则血清固定发生率不同,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高,研究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是提高梅毒防治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分析2年来辖区医院242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242例患者中,69例出现血清固定,占28.51%。其中I、II期梅毒共10例(14.49%),隐性梅毒59例(85.51%),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5,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发病时期不明的隐性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高,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是有效防止梅毒血清固定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 要:梅毒为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转阴。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或抵抗。本文就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进行综述。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治疗 研究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孕前规范驱梅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需要驱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无系统感染的梅毒血清固定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接受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比较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68例患者,A组46例,B组22例,两组患者足月产分别有44例(95.65%)和21例(95.45%),早产分别有2例(4.35%)和1例(4.55%),低体重儿两组各有1例(2.2%、4.5%),两组均无先天梅毒儿出生。两组在足月产、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孕前经过规范驱梅治疗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合并系统感染,妊娠期在密切随访下可能无需予驱梅治疗。

  • 标签: 梅毒 妊娠 血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近期疗效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78例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9例。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固定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 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痊愈率 59.0%明显高于对照组 48.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 6个 月后,观察组患者痊愈率 69.2%明显高于对照组 61.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采用头孢曲松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头孢曲松 苄星青霉素 早期梅毒 血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系统损害的情况。方法对76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脑脊液、影像学和眼部、耳鼻喉部位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76例入选患者RPR阳性滴度为11~116。根据滴度高低分为高滴度组(滴度≥18)及低滴度组(滴度<18),分别为33例(43.4%)及43例(56.6%)。其中血清复发者5例(6.6%),脑脊液常规、生化检验异常的患者12例(15.8%)脑脊液中TPPA阳性20例(26.3%),;脑脊液中RPR阳性的有5例(6.6%)。高滴度组患者中有8例(24.3%)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关闭不全,4例四肢长骨X线检查发现异常,其他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应提高警惕,注意是否血清复发及系统损害。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系统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对102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清蛋白电泳阳性率(87.25%)相比较,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100%)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联合使用可提高M蛋白阳性疾病的诊断;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对M蛋白的检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标签: 未明原因免疫球蛋白症 M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 简介: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TH9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免疫固定电泳(IFE)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敏性和特异性很好的分离和鉴定M蛋白的方法,可以鉴别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并对异常免疫球蛋白亚类分类,M蛋白的存在是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的重要证据,因此对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 标签: 免疫固定电泳 M蛋白 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目的将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应用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分析其临床检测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实验组及参照组,测定2组受检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Ts数值、NK数值。结果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未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Ts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高,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NK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低,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呈现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低的情况。

  • 标签: 梅毒血清固定 细胞免疫功能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头孢曲松 钠 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50 例早期梅毒血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25 例。对照组采取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 240 万 U 肌注 qw×3 复治;治疗组采取头孢曲松 钠 进行治疗,头孢曲松 钠 1.0 静脉滴注, qd×15 复治。将两组患者复治后第 3 、 6 个月均复查 RPR 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复治后 6 个月,治疗组痊愈 24 例,痊愈率为 96.00% ,对照组痊愈 19 例,痊愈率为 76.00%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 (χ 2 =4.452 , P<0.05) 。治疗组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 1 例,无统计学意义。 (χ 2 =4.452 , P<0.05) 。结论 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头孢曲松 钠 优于苄星青霉素,机理可能缘于两者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差异。

  • 标签: 头孢曲松 苄星青霉素 早期梅毒 血清固定
  • 简介:梅毒血清固定是梅毒治疗后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其机理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NK细胞数量的降低、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失衡、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升高、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均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 标签: 梅毒 细胞免疫 血清学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措施。方法选取6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治疗后TRUST转阴的60例梅毒患者进行比较。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分析干预前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SCL-90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均高于TRUST转阴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经个体化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大多合并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

  • 标签: 梅毒血清固定 心理分析 SCL-90 个体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TP-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85例梅毒患者中病程1年以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且血清固定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285例梅毒患者中,28例发生血清固定,经TP-IgM检测,阳性8例,阴性20例;28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7例二期梅毒患者TP-IgM抗体阳性5例,阴性12例;1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TP-IgM抗体阳性3例,阴性8例;无一期梅毒。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标签: 血清固定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 免疫印迹法 RPR
  • 简介:在钛表面涂覆溶胶-凝胶TiO2薄膜,再利用聚多巴胺薄膜结合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以改善血液相容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TiO2薄膜表面形成了聚多巴胺薄膜和BSA分子层。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薄膜和BSA分子层使试样的接触角升高,但表面能和界面张力下降。血液相容性实验表明,与TiO2涂层试样相比,结合BSA分子的试样具有更好的抗凝血性能和抗血小板聚集性能。

  • 标签: TIO2 溶胶-凝胶 多巴胺 牛血清白蛋白 血液相容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外周血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α-生育酚水平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河南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收治的70例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定期实施X线片检查明确其骨折愈合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中有12例骨折未愈合,占17.14%;骨折愈合50例,占比82.86%。骨折未愈合患者血清ALP、α-生育酚水平低于骨折愈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显示,术前血清ALP、α-生育酚水平低是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血清ALP、α-生育酚水平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存在一定关系,临床可通过监测患者血清ALP、α-生育酚水平来评估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情况。

  • 标签: 碱性磷酸酶 α-生育酚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以肋骨骨折为主要病症的重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给予治疗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2%之间存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d、7d的血清TNF-a血清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于肋骨骨折为主要病症的重症胸外伤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保守疗法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胸外伤 肋骨骨折切开内固定 血清TNF-a 血清IL-6
  • 作者: 徐双 刘扬 温磊 赵磊 邓旭 荣嵘 路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浆细胞疾病后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产生的干扰及消除干扰的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8例浆细胞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标准的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及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结果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81.3%(13/16)的样本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IgG-κ型),未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的样本考虑与个体差异、给药间隔时间、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出现IgG-κ型单克隆条带的样本中76.9%(10/13)可通过免疫固定电泳直接分辨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单克隆条带,余3份样本(3/13)需要使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进行区分。结论应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可去除达雷妥尤单抗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的干扰,辅助评判疗效。

  • 标签: 达雷妥尤单抗 免疫固定电泳 多发性骨髓瘤
  • 作者: 徐双 刘扬 温磊 赵磊 邓旭 荣嵘 路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浆细胞疾病后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产生的干扰及消除干扰的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8例浆细胞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标准的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及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结果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81.3%(13/16)的样本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IgG-κ型),未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的样本考虑与个体差异、给药间隔时间、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出现IgG-κ型单克隆条带的样本中76.9%(10/13)可通过免疫固定电泳直接分辨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单克隆条带,余3份样本(3/13)需要使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进行区分。结论应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可去除达雷妥尤单抗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的干扰,辅助评判疗效。

  • 标签: 达雷妥尤单抗 免疫固定电泳 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