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腔内B超检查在肛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69例病人,其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岁。肛周脓肿32例,肛瘘19例,直肠癌12例,肛周直肠后间隙炎症6例。使用经直肠腔内B超检查方法,检查肛肠疾病,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及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除6例肛瘘未能明确瘘管走行和瘘管内口、3例直肠癌未能明确诊断外(符合率分别为68.4%和75.0%),其余病例B超检查结果均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合(符合率为100%)。结论直肠腔内B超检查对肛周脓肿的定位、脓腔的大小及手术计划方面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对肛瘘管道的走行及其内口的定位、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其范围方面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肛肠疾病 直肠腔 B超检查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检查(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阳性的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ECG)及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ECG阴性,HFECG阳性,切迹数14~25个,治疗后ECG阴性,HFECG阴性切迹数5~7。提示HFECG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于ECG,且可作为心肌炎动态变化的指标。

  • 标签: 心肌炎 高频心电图 心电图 心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以慢性、进行性智力下降为特征。随着结构与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AD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大幅提高,笔者对辅助早期诊断AD的MRI、CT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结构功能影像技术进行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结构与功能影像技术
  • 简介: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观察。方法:使用仪器是Acuson128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MHz,对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肾脏的大小、肾回声强度及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检测。结果:肾功能衰竭的第Ⅰ期病人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第Ⅱ期肾脏大小较第Ⅰ期减小,肾回声出现改变,但肾脏的RI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第Ⅲ期肾脏大小较第Ⅱ期减少,肾回声出现明显异常,RI指数增高(P<0.01);第Ⅳ期,即尿毒症晚期,肾脏萎缩,肾实质回声明显增强,肾内血供明显减少,则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可以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进行诊断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钼靶X射线影像学征象,探讨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8年2月308例乳腺病变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85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87例。对此病例钼靶X射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7例乳腺癌中病理浸润性导管癌213例,占74.22%;导管原位癌30例,占10.45%;黏液腺癌15例,占5.23%;髓样癌17例,占5.92%;浸润性小叶癌12例,占4.18%。钼靶X射线影像特征为肿块影的243例,占84.67%(243/287),部分有毛刺样改变或呈分叶状;钙化124例,占43.21%(124/287),42例仅有细小点状钙化;结构紊乱75例,占26.13%(75/287);乳头内陷30例,占10.45%(30/287);厚皮征38例,占13.24%(38/287)。结论临床上根据病史、体检,并结合乳腺钼靶X射线摄影的多种X射线征象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钼靶 X射线诊断
  • 简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p,MCM蛋白)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调控因子,不仅在DNA复制的起始和延伸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解螺旋酶活性,保护S期基因的稳定性。当细胞增殖时MCM蛋白表达升高,当细胞退出增殖周期时MCM蛋白分解,因此它是标志细胞增殖活性的新指标,对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有望成为判断宫颈肿瘤患者预后的标记物。

  • 标签: MCM蛋白 DNA复制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 简介:目的评价碘佛醇在兔VX2肾癌超声血流显像中的作用。方法24只实验兔建立肾VX2肿瘤模型,随机分3批,每批8只,分别于种植后第7、14、21天,静脉注射碘佛醇,观察注射前后肿瘤彩色血流信号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碘佛醇后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较注射前增多、增强。其中第7天,肿瘤的CDFl分级变化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第14天和第21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注射碘佛醇后连续观察20min,血流信号增强仍保持在高峰状态。结论碘佛醇对兔VX2肾癌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起增强作用。

  • 标签: VX2 肾癌 超声 碘佛醇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在不孕不育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宫腔镜检查的575例女性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30.25岁。其中拟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547例和有2次以上反复自然流产(RSA)史的患者28例,在自然周期经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后进行宫腔镜检查。结果547例拟IVF-ET治疗患者经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的异常发现率为70.93%(388/547),宫腔镜的阳性发现率是92.69%(507/547)。阴道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异常的患者中95%以上经宫腔镜检查有异常发现,严重异常的比例在75%以上。28例RSA患者宫腔镜检查提示宫腔粘连者比例为53.57%(15/28)。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不孕不育患者的子宫内膜对于诊断宫腔内病变简单、必要、诊断率较高,可作为IVF-ET患者治疗前初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宫腔镜检查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可靠而全面的诊断与治疗。对于IVF-ET失败或RSA的患者非常有必要进行宫腔镜检查。

  • 标签: 经阴道超声 宫腔镜 不孕不育症 子宫内膜
  • 简介:目的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1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6~47岁,平均年龄42岁;体质量指数(BMI)20.45~27.34,平均BMI23.57。对其进行MRgFUS治疗,在治疗后即刻行子宫肌瘤增强MRI扫描,测量每例肌瘤的无灌注体积(NPV),评价治疗完整性。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症状改善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每次随访均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调查,分析症状严重度评分(SSS),评价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对21例患者的23个子宫肌瘤进行了MRgFUS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每例耗时230min,平均每例肌瘤当天治疗后NPV百分比62.86%(25%~99%),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SSS降低70.63%,由术前的28.87±9.69(9.38~40.63)降至8.48±7.1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真正无创,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价。

  • 标签: 磁共振引导 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对肾功能影响因素、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现代传染病学》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选择1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24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6.5岁。乙型肝炎肝硬化13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1例,丁型肝炎肝硬化1例,终末期(死亡组)33例。其中代偿期98例(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4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1.5岁。进行肝功能、血液生物化学检测,分析不同病期、血液系统、肝功能改变及并发症对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Urea)、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不同病期血液检测均显示,随病情进展,β2-MG、LDH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7,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Ure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20例血液检查,肝炎肝硬化贫血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组和血小板减少组β2-MG、LDH、Cr及Urea水平与其各自的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三系血细胞减少组升高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9,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按ALT、AST、AST/ALT比值、甲脂蛋白(AFP)变化分组,其升高组与其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β2-MG、LDH、Cr及Urea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血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恶化,血清β2-MG、LDH、Cr、Urea水平逐渐升高。结论在肝炎肝硬化病期中检测β2-MG、Urea、Cr、LDH变化可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并与病情轻重和疾病转归密切相关,是预测肝肾病情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肾功能 Β2-微球蛋白 肌酐
  • 简介:目的探讨鞍旁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的MRI影像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鞍旁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患者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0岁。术前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27例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呈鞍内向鞍旁生长的哑铃状或葫芦形肿块,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强化显著,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13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侵袭性垂体瘤8例累及鞍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包绕,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均匀强化。结论根据鞍旁富血液供应的血管瘤、脑膜瘤及侵袭性垂体瘤MRI信号特点、边缘和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结合有关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鞍旁 富血液供应肿块 MRI 海绵状血管瘤 脑膜瘤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与正常人群周围神经声像图,总结DPN的一般声像图特征及特异性超声表现;高频超声(HFUS)与肌电图(EMG)进行相关性分析,印证HFUS对DPN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糖尿病(DM)患者DPN与足背动脉受累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DPN患者30例[A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6.40±8.77)岁]和同期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不伴发DM及DPN患者30例[B组,正常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5.33±10.10)岁],以及有DM无DPN患者30例[C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4.90±10.48)岁)]。3组行超声检查,A组和B组观察和记录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双下肢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前后径(D1)、左右径(D2)、横截面积(CSA)、神经被膜、神经束膜、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情况;同时A组患者进行EMG检查,记录上述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A组和C组进行双下肢足背动脉的超声检查,观察其管径、斑块、内中膜情况,记录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B组各神经显示清晰,横断面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筛网状结构,神经被膜及神经束膜表现为线状高回声,纵断面表现为由平行线状高回声(神经束膜)分割成的断续管状低回声(神经束);A组各神经肿大增粗、内部回声减低、神经被膜及神经束膜线状高回声模糊不清,D1、D2、CSA均较B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P〈0.05)。A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CSA与EMG潜伏期呈正相关(r=0.527、0.910、0.702、0.581、0.793),与电位波幅呈负相关(r=-0.676、-0.298、-0.666、-0.439、-0.586),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r=-0.766、-0.853、-0.716、-0.877、-0.774);A组及C组足背动脉均有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表现

  • 标签: 超声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足背动脉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冷循环微波消融术(MWA)在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16例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37个肿瘤),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1.5岁。进行MWA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7个肿瘤内血流信号均消失;治疗时间6~17min,平均治疗时间10.4min(标准差4.6min)。16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肿瘤体积0.34~4.18cm~3,平均肿瘤体积1.76cm~3(标准差1.55cm~3);治疗后1个月,超声随诊显示肿瘤体积轻度增大,回声减低,瘤体边界模糊;治疗后3、6、12个月超声检查显示肿瘤体积较治疗前逐渐缩小,缩小率分别为(25.1±6.1)%、(45.4±7.4)%、(73.6±6.3)%。结论超声引导MWA治疗安全、微创,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微波消融 治疗效果
  • 简介:开发多囊卵巢综合症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类型.根据大量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症候和证型的数据,从中总结出对应关系,以期通过症候判断患者所属的证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分类效果良好.其中Logistic算法的正确率为93.5%.设计出的多囊卵巢综合症辅助诊断系统科学合理、简单易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医 多囊卵巢综合症 LOGISTIC回归分析 数据挖掘 辅助诊断 分类
  • 简介: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腔积液患者282例,男112例,女170例,平均年龄45.2岁。用岛津SDL—310型及日立EUB—305型超声显像仪进行检查,并对部分患者做了血清蛋白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积液在超声下内部回声不同。肝硬化、心肾疾病、营养不良所致漏出液,暗区透声性好,内部光点回声少。癌性腹水暗区内出现散在或密集光点回声,内可有分隔粘连。62例肝硬化腹水胆囊壁全部增厚,80.6%患者呈双边影;癌性腹水54例中63%不增厚。血清白蛋白测定,32例(80%)肝硬化患者小于30s/L,35例(87.5%)呈A/G倒置,而癌性腹水中32例(82.1%)大于30g/L。作者认为结合临床对腹腔积液的成因进行探讨,可提高腹腔积液诊断的临床符合率。

  • 标签: 腹腔积液 B超检查
  • 简介:引言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却是脊柱外科医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严重感染不但导致内固定手术的失败,也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有较多的研究来探讨脊柱内固定后术后感染的处理,在此就目前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内固定技术 内固定术后 感染诊断 治疗 术后伤口感染 内固定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检查了解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时间对侧颈总动脉形态、血流参数及左心室形态、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2.5kg。结扎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在结扎前、结扎后第3天和结扎后第6周末,分别应用超声检测兔左心室及左侧颈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各项参数.结果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3d各项指标.其中左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1.67±0.26)mmvs(2.18±0.24)mm;P〈0.05]、左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2±9.71)cm/svs(68.44±7.04)cm/s;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6周末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短期内,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有所增加。经过较长时问后,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不再出现明显地增加.同时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在结扎前后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 结扎术 左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瘤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瘤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瘤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瘤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本文对20例急性非透壁心肌梗塞病人的高频心电图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高频切迹较正常明显增多,且主要集中于QRS波群的起始部。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急性非透壁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