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米芾为北宋著名书画家,他天真外溢.任性使事,性格怪诞,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诸多逸事。米芾是北宋继苏轼、黄庭坚之后将尚“意”书风发扬广大的重要书家.其书法艺术也颇有见地。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艺术观 米芾 书画家 “意” 黄庭坚
  • 简介:先学硬笔还是先学毛笔?没有定法。各人情况不同,路子就不一样。我的硬笔书法是以毛笔书法做的底子。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毛笔书法了,那时叫写大字,当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叫“写好毛笔字,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兵服务。”因此,文革末期的中学设有写大字课。到了改革开放文化艺术复苏时期,前人优秀法帖陆续出版,才得以追溯到书法的源头,而用心研习至今。

  • 标签: 硬笔书法 毛笔书法 社会主义建设 中学时代 文化艺术 改革开放
  • 简介:雕塑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己成为一门多元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艺术门类,尤其是在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之后,雕塑乃至整体艺术的固有面貌都被彻底改变,传统的关于“雕塑”的概念已经有所颠覆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雕塑材料的运用与表达方式的改变尤为引人注目。纵观其发展历史,雕塑艺术的每一次关键性变革始终都与各种各样的材料运用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每一次材料方面的拓展与革新都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雕塑艺术及其发展进程。

  • 标签: 雕塑材料 演变 雕塑艺术 艺术门类 整体艺术 发展历史
  • 简介:从《美丽人生》到《工农兵》,我画小幅人像系列,有写生,也画记忆和映像。我的素材多数是图片电影,是画和书本。即便为画而画,也是要画的理由。艺术是这样,在甲看来的微不足道,在乙那里则汹涌澎湃,任何简单的理由都可以画开,艺术及可以艺术的理由就是使普通素材发出火花和光亮,并且映照出现实、映照出历史和时代的肌理和色彩。

  • 标签: 工农兵 图像 艺术语言 形式语言 中国艺术 思想
  • 简介: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1949年7月2日,由全国文代会举办的“艺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后来,这个展览被确认为第一届全国美展。而五年举办一次全国美展在历史的发展中就成了一种展览制度,这不仅是五年一度的盛举,而且因为它的连续性,直接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 标签: 发展 国画 画家 艺术展览 中国
  • 简介:中国人对于艺术内容、形式与客观物象的关系问题研究甚早,南齐时的理论家谢赫在其名著《画品》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应物象形”。

  • 标签: 雕塑艺术 “应物象形” 艺术内容 关系问题 客观物象 气韵生动
  • 简介:黑格尔曾说: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迷宫,“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专注地对它进行了判断与理解相结合的陈述。作出了一次智者的探索。然而钱先生的《兰亭论》,在书学界这一方几乎尚未被重视,而同样在钱学论者那一方也甚少见阐述。为此我们作出一粗

  • 标签: 钱钟书 兰亭诗 兰亭序 相结合 中国文化史 黑格尔
  • 简介: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个剧烈而深刻的时代转折。整个社会充满了矛盾、冲突、混乱与恐慌,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风起云涌。同样,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严密笔墨程式的中国绘画,也正面临着自汉代佛教美术进入中国后的又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

  • 标签: 文人画 中国绘画 文化革命 社会革命 笔墨程式 佛教美术
  • 简介:佛教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于印度,与此同时孔子已在泰山传经授道。当佛教经历五六百年的发展来到中国之时,儒学亦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而达到鼎盛。面对强大并具有旺盛活力的中华文化,佛教难以产生影响。当时佛教的信奉者主要为上层人士,而当时的佛堂建筑都是沿用朝廷的寺衙,使用的供奉礼仪也都是按照中国的方式进行。六朝时期因战乱频繁而被视为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文化却得到了多样性发展,佛教也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 标签: 佛教人物 六朝时期 中国化 福建 造像 中华文化
  • 简介:[热点述评]中国美术事业作为整体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成果不仅是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也表现在美术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观念的塑造中。在"美术"的文化意义和表现形态不断丰富而复杂起来以致难以归总的情况下,"中国美术"作为观念建构,其在中国美术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不容忽视。这一概念提醒我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观念传统,追问"美术"有何意义?中国美术的本体应是什么?除了推出佳作这一方式外,"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形态还能以怎样的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这一系列追问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而不仅仅是学科化、专业化、机制化的"美术"。

  • 标签: 中国美术 实践观念 中国文化建设 靳尚谊 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意义
  • 简介:书画界举办地方性或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艺术大赛,是近十几年的事,此起彼伏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书画艺术大赛,成千上万名作者应征投稿,形成了当今书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艺术能陶冶国民的精神情操,雅化国民的生活,提髙国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书法热,无疑是件大好事。据说,中国书法协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协一年所举办的各种书法展览至少在一百个以上。

  • 标签: 书法 国民 大赛 书画界 举办
  • 简介:中华文化只有放在大背景的宏阔视野中才能弥现它的魅力。从当前的文化格局来看还是多元共存,至少有马列文化,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信、失效、失落的现象。

  • 标签: 万物 中华文化 多元共存 文化格局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 简介:我在创作中注意把握这样几点:首先选好内容。书写的内容要格调高雅,情深调和才有创作欲望和激情。其次,下笔前要思考用什么风格来创作,考虑到章法和形式。我的隶书创作风格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端正、隽逸方向,主要以《礼器碑》为主。《礼器碑》书风细劲而雄陡,端庄而俊逸,尤其是碑阴部分用笔灵活多变,结体活泼自然,线条率性、恣意放松。

  • 标签: 《礼器碑》 创作欲望 创作风格 内容
  • 简介:<正>苏轼心目中的“士人画”主要是指哪类画?“王文”在题目中提出了“苏轼和宋代文人画”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提得至关重要。但是我想,既然我们说“宋代文人画”,就应该是“宋代的”,而不可把明清之世的或近现代的文人画向上追加到宋代人苏轼的头上。苏轼曾对宋子房(字汉杰)的“不古不今,稍出新意”的山水画表示极大的赞赏,说“汉杰真士人画也”。可见北宋时代人们心目中不但有着与“画工”画相对立的“士人画”的概念,而且对于什么是“士人画”必然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其间难免不真伪混杂,因此苏轼才有提出“真士人画也”评价

  • 标签: 文人画观 苏轼 山水画 墨戏画 明清 宋代文人
  • 简介:王国维一生涉猎极其广博,举凡哲学、美学、教育学、文学、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史学等均有专门研究,并且在众多的学术(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众所周知,王国维的治学之路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前(1877—1911),主要从事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研究。辛亥革命后(1912—1927),治学重点转向经、史、小学。与此相对,王国维对艺术的看法与评价,也可谓前后有别。

  • 标签: 有别王国维 王国维艺术观 道术有别
  • 简介:陆游并没有书法理论专著,他的书法艺术主要散见于诗歌中,主要观点是:人品第一,取法于上,以书寄情,创作时要“心空万象”,线条崇尚遒劲之美,学书必须临池勤苦。

  • 标签: 书艺观 人品 心空万象 道劲
  • 简介: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三个阶段的观点,最突出的是在艺术发展中,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越少.精神的因素越多。而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则佐证了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因为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主观因素压倒客观因素的过程。同时,本文还试图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和时下流行的艺术终结作一番比较。

  • 标签: 艺术 物质 精神 终结
  • 简介: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暨开放六月落下了帷幕,作为2015届综合艺术专业生毕业创作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们一路走来,历经毕业创作过程的坎坎坷坷,总算把答案交给每一位关心该专业动态动向的师生,也将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学成果(如果一定要以成果结题的话)摆在了社会公众面前。美术教育系成立综合艺术专业已有时日,这是个需要艺术理论体系作学术支撑、实验教学系统作为实践平台的新专业。学生在这个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下有

  • 标签: 毕业创作 实验教学系统 实验艺术 坎坎坷坷 理论体系 仁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