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正>鄯善的佛教寺院鄯善本名楼兰。张骞第一次奉使通西域时,才知有楼兰其国,这以后楼兰就开始了与内地的交往,因此也可以知道楼兰立国远在张骞出使(公元前138—126年)之前。关于鄯善的情况,《汉书·鄯善传》有这样的记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西北

  • 标签: 佛教艺术 新疆 楼兰 佛教寺院 公元前 西域
  • 简介:依据迄今所发现的实迹考古资料,元代江南佛教密宗造像之实迹遗存主要集中在杭州地区,而以飞来峰造像群最具代表意义.它不仅是江南地区,也是全国范围内遗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元代密宗造像群.此外,西湖东南岸紫阳山宝成寺内保存有元至治二年(1322年)镌

  • 标签: 密宗造像 飞来峰 佛教密宗 杭州佛教 大黑天 密宗题材
  • 简介:佛教造像艺术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诸多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均把视点投到我国北方佛教石窟上,而忽略了对南方佛像的研究。且大多认为佛教初入中国时,受到了儒道的合力抵制。近年来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在南方被发掘,这些明显带有仙佛混杂现象的佛像向我们揭示了:佛像初传中国,神仙方术对佛教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佛教正是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石窟 堆塑罐 魂瓶 造像艺术 羽人
  • 简介:理论方面仍然突出书史领域的研究。敦煌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汝中先生长期致力于古乐器和敦煌书法研究。他新近撰写的《汉字演变与佛教写经、刻经》一文,不仅阐述了汉字书法与佛教写经、刻经的渊源关系,还提出了中国书法史应由'宫廷书法'和'民间书法'两部分组成的鲜明观点。

  • 标签: 汉字 演变 佛教 写经 刻经 书法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南方各地,出土了许多由后汉到西晋制作的有关佛教的考古文物,有待我们重新考证。这些文物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后文将对这些分布于南方各地的初期佛教文物作具体论述。本文旨在证实"佛教南传线路"的存在,佛教北传线路则不作为本稿论述的对象。龙谷大学从"佛教南传线路"的角度、与中国专家

  • 标签: 康僧会 安世高 魂瓶 支谦 汤用彤先生 出三藏记集
  • 简介:笔者到新疆考察写生,路经敦煌巧遇日本著名画家、中日友协会长平山郁夫,他谈及来到新疆的目的,说佛教对亚洲造型艺术影响太大了,我们是来这里溯源的。好一个溯源!日本人要溯源,难道我们不也需要溯源吗?在甘肃西部及新疆境内到处可见巍峨的清真寺,而佛教的造型都作为一种潜流埋进了山洞和地下。这里的早期居民也和吐蕃族(西藏)一样信仰佛教,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土著们一反常态,信仰起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了,这样一来他们开始捣毁佛教造像,破坏洞窟壁画。现今在木头沟千佛洞(火

  • 标签: 中国 造型技术 佛教文化 佛像 绘画 发展
  • 简介: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预示着佛教的诞生。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伟大宗教,它很快就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和世界各地。佛教是一门觉悟的学问。内要觉悟人生本身,外要觉察宇宙环境,从而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获大解脱。随着佛教的广播与发展,佛教艺术产生。隋唐时期佛教由印度、

  • 标签: 历史感悟 宗教历史 感悟藏传佛教
  • 简介: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陈传席随着佛教佛教艺术研究的深人,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人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既有北传的系统,也有南传的系统,...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佛像 早期佛教 顾恺之 佛教艺术 艺术样式
  • 简介: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都对孔子学说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挥,在此情形下,孔子学说的真意变得日渐模糊起来。本文

  • 标签: 儒家 色彩观 “礼” 孔子 “仁” “度”
  • 简介:<正>倾听一首忧伤的民谣,或是聆听一个含泪的倾诉,都会使我产生巨大的同情和怜悯。欣赏一幅画和认识一个人有时也是这样。当你一旦被对象征服,对象的一切缺憾与过错就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在这种感情的交融之中,人会完全忘记了作为旁观者的冷静和理智。而时隔不久,当你置身事外,当你从拜倒的虔敬中脱身出来,你突然间发现对方的缺陷竟如此显眼,你甚至会嘲笑自己当初竟然为之倾倒。

  • 标签: 艺术观 艺术家 现实精神 现代艺术理论 完全忘记 动外科手术
  • 简介:一、概况《东南文化》1990年1~3期发表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先生文章,该文5万多字,分六章系统地研究了印度和中国佛教造像的起源,他认为,汉晋时期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存在一个受秣菟罗造像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简称为"南传系统")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先兴于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秣菟罗 汉晋时期 魂瓶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 简介:桑吉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建筑的代表,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的大塔,南、北、东、西四座塔门以浮雕方式创著本生故事及佛传故事,具有印度本生佛教风格和宗教象征,充满装饰性和故事性的复杂构图,犹如一部刻在石块上的立体史书。

  • 标签: 宰屠波 阿育王 本生故事 佛教故事 塔门
  • 简介: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中日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1月2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拉开帷幕。50余位国内外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有史以来主持的第一次国际范围的研讨会。会期三天,共收到论文30余篇。"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是南艺、北大,南博和日本龙谷大学联合研究课题,主要就佛教造像的南方传播系统、中国佛教造像的源流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及其造像,曾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就印度、中国、日本等整个南方传播系统的研究尚属刚刚开始。有认为"这是继北方‘丝绸之路’后又一世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新热点";"对佛教艺术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合研究的初步成果表明:佛教造像先兴于南方,后盛于北方,且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即存在一条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

  • 标签: 佛教造像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佛教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龙
  • 简介:颜老的艺术观点是非常明确的,首先是为群众、为人民的观点。他作画的目的是为了给群众看,一定要使群众爱看,而且看到以后要觉得舒适与高兴,所以他心中自终至终装着群众,这是他一生坚持的艺术道路。因此,他的美学观点是坚持写实,他认

  • 标签: 艺术道路 艺术观点 审美观点 一幅画 写实派 光色
  • 简介: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1949年7月2日,由全国文代会举办的“艺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后来,这个展览被确认为第一届全国美展。而五年举办一次全国美展在历史的发展中就成了一种展览制度,这不仅是五年一度的盛举,而且因为它的连续性,直接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 标签: 发展 国画 画家 艺术展览 中国
  • 简介:黑格尔曾说: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迷宫,“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专注地对它进行了判断与理解相结合的陈述。作出了一次智者的探索。然而钱先生的《兰亭论》,在书学界这一方几乎尚未被重视,而同样在钱学论者那一方也甚少见阐述。为此我们作出一粗

  • 标签: 钱钟书 兰亭诗 兰亭序 相结合 中国文化史 黑格尔
  • 简介:书画界举办地方性或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艺术大赛,是近十几年的事,此起彼伏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书画艺术大赛,成千上万名作者应征投稿,形成了当今书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艺术能陶冶国民的精神情操,雅化国民的生活,提髙国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书法热,无疑是件大好事。据说,中国书法协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协一年所举办的各种书法展览至少在一百个以上。

  • 标签: 书法 国民 大赛 书画界 举办
  • 简介:<正>苏轼心目中的“士人画”主要是指哪类画?“王文”在题目中提出了“苏轼和宋代文人画”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提得至关重要。但是我想,既然我们说“宋代文人画”,就应该是“宋代的”,而不可把明清之世的或近现代的文人画向上追加到宋代人苏轼的头上。苏轼曾对宋子房(字汉杰)的“不古不今,稍出新意”的山水画表示极大的赞赏,说“汉杰真士人画也”。可见北宋时代人们心目中不但有着与“画工”画相对立的“士人画”的概念,而且对于什么是“士人画”必然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其间难免不真伪混杂,因此苏轼才有提出“真士人画也”评价

  • 标签: 文人画观 苏轼 山水画 墨戏画 明清 宋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