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剧作家瑟.米勒可谓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因为反对极右翼的麦卡锡主义,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强调了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他本人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事件,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几十年美国人普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本文旨在通过对瑟.米勒的人生经历和他描述"美国梦"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讨论,来探寻他对"美国梦"的理解。

  • 标签: 美国梦 现实主义 生命价值
  • 简介: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总投降的仪式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最大战舰"密苏里"号上进行.  盟军的签字代表是赫赫有名的美国五星上将、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麦克瑟.上午9时,签字仪式开始.麦克瑟从舱内出来,神情严肃地走到扩音器前发表了简短的演说.  ……

  • 标签: 麦克阿瑟笔
  • 简介: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J·D·塞林立刻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引起轰动,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身着风衣,倒戴鸭舌帽,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的人,甚至在小说出版后的十余年,只要一跟美国学生谈起当代文学,他们都会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在小说界,前有海勒,后有克鲁亚克,而塞林可以说是仅仅凭借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文坛这一锁链上构筑了不可缺少的一环.

  • 标签: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朔 反叛 海勒 文学界
  • 简介:空间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以来,就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强调的是抽象的社会关系、文化属性等多重性质,是对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的精彩诠释。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Herzog)从空间角度讲述了赫索这个受犹太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的知识分子,通过书信建构心理空间寻找并释放自我,最后实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路历程。

  • 标签: 空间 赫索格 心路历程
  • 简介: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中的主人翁摩西·赫索是个善于思辨的美国犹太人。出于对犹太文化的坚守和对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渴求,时政、伦理、宗教、哲学、军事和天文地理在其思想王国里自由驰骋,突显了作家贝娄希求文学能反作用于社会和倡导发挥文学的道德作用的主观倾向。在贝娄的笔下,摩西·赫索成为"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思想的自由和正义的行为是他的终极追求。

  • 标签: 赫索格 思想 自由
  • 简介:本文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之早期传教士译本《马赛勒》作为研究宗教与翻译文学关系的模板,以此考察传教士翻译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译者亮乐月受制于美以美会传教士的身份.通过改写、增删、刻意误读等方式强化作品的基督教色彩.与原著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大出入,体现了宗教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译者甚至不惜为抬高自身所属差会地位,进行与原著背道而驰的改写。该译本还对儿童给予了女性特有的关注.显示了性别意识与宗教因素对翻译的双重干预。译著凸显了女婴的形象及其对灵魂的救赎作用,以基督教的儿童观重新定位儿童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儿童观念的转变。译著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言性质,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它反映了近代来华传教士试图借助文学翻译传播宗教思想.对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近代社会进行基督教的引导,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促使其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 标签: 《织工马南》 翻译 基督教 《马赛勒斯》
  • 简介:郭小川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在新中国的诗坛进行诗的革命,然而,身处特殊时代、具有特殊身份的他,又必须遵命写“革命的诗”。今天的人们很难感知郭氏在极左的政治语境里,以一个诗人的全部生命投入,试图突破极左文学思想禁区的勇气、艰辛与磨难。诗人在遭到一次甚一次的粗暴批判后,总是顽强地进行一次次诗的革命。在郭氏勇敢突围的悲壮历程中,凸显了一个本真诗人作为一个自觉的“人”的存在,一个试图把握自己的文学命运的诗人式英雄的生命姿态。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没有哪个时期比郭氏时代更难于接纳诗的探索,也没有哪位诗人的探索比郭小川更具悲剧色彩。然而诗的革命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使他的诗的革命无法获得希望中的成功,而他最终也成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西绪福式的悲剧英雄。

  • 标签: 新中国 郭小川 诗坛 文学思想 悲剧英雄 政治语境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比乌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比乌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汉学的兴起阶段,印刷工汤姆在汉学知识生产与翻译政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种原始资料的梳理,以及汤姆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中英文本对比,考察翻译作品的生成、传播与译介策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汤姆作为主张文化理解的汉学家,以其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翻译实践,最终疏离于大英帝国的翻译策略,其风格被称为"野蛮的修辞"。因此,关于汤姆汉学译介的个案考察,或有助于增进对英国早期汉学翻译策略的多元化理解。

  • 标签: 汤姆斯 翻译策略 野蛮的修辞 文化理解
  • 简介:"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和古希腊,毕达哥拉和孔子对和谐美的追求更明显,他们都把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为之追求。但他们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差异,这着重表现在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音乐美学思想以数本源为基础,音乐的和谐美是由数的和谐原则规范的,同时,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乐为实践途径的和谐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数的和谐 仁的和谐 音乐和谐美
  • 简介:[美学家简介]阿诺德·林特(Arnold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 标签: 美学家 阿诺德 伯林 纽约州立大学 访谈录 环境
  • 简介:一个基层警察杀人文坛本身就是个意外,而他获得的赞誉更让人感到惊奇。“就我阅读范围所及,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他对写作有着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成名作家应该感到脸红。”北岛是这样评价乙的。我们始终欢迎这种意外与惊奇,因为意外让文学变得有趣,哪怕它只是个“杀人事件”,惊奇则让人觉得生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 标签: 小说世界 野心 杀人事件 阅读范围 惊奇 小说家
  • 简介:说到非,总是绕不开西方哲学、现代派和博尔赫斯等人的影响研究。他早期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叙事所采用的完整故事,而从生活的残片中寻找真相。

  • 标签: 格非 小说 解读 魔方 西方哲学 博尔赫斯
  • 简介:曾经以大型画册《漓江百里图》在国内外画坛引起重大反响的壮族青年画家黄胜,他的艺术成就和他的未来艺术道路一直为艺术理论家们所关注。由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学会和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的黄胜绘画艺术研论会于一九九二年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在南宁隆重召开。中顾委委员韦纯束,中纪委委员韦成栋,广西政协副主席黄独峰,区民委主任余达佳,区文联党组书记武剑青,区文联副主席蓝怀昌,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世荣、副院长王洁,国家级专家黄海澄教授。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邵伟尧,《南宁晚报》总编蓝直荣、副总编林万里等同志参加了讨论会开幕式。韦成栋、余达佳、张世荣、蓝怀昌、邵伟尧等同志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 标签: 黄格胜 艺术道路 艺术研讨会 漓江百里图 广西艺术 艺术理论家
  • 简介: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中'格物'思想的不同诠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儒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观念上的差别。而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思想进行探究及亲历过一定生命经验后,否定朱熹'即物穷理'的格物方法论,建起从格物到心的通渠,形成从正心到正物的心物观思想历程,其方法论意义最终回应了儒家'性善'的道德立场。

  • 标签: 格物穷理 为善去恶 正心 心物观 性善
  • 简介: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翻译
  • 简介:本文以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说为理论依托,加以女性主义的阐发。围绕主题和意象探讨翟永明如何借鉴和吸收普拉的诗歌元素,如何运用文本策略摆脱诗人楷模的束缚,写成一组才气逼人、意义深远的诗歌。

  • 标签: 互文性 影响的焦虑 作家身份 诗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