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一第五代:在“寻根”中搁浅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所谓“新时期”文艺的主要特征,在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价值观念的调整,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进人社会的精神层面,扮演起社会良知的角色,并担当起文化和精神启蒙的责任。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主体性探讨等等,无不展示着文艺开始重新将意义问题提了出来,对人的尊严的尊重被重新强调,理想主义的旗帜重新飘展,崇高和激情、痛苦和寻找、良知和独创……这些久违了的精神价值成了此一时期最为夺目的光采。此时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轨迹上,经过了“反思”和“消解”两大阶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之为“伤痕电影”或“反思电影”以及“寻根电影”

  • 标签: 国产电影 中国电影 新时期 电影艺术 电影传统 人道主义
  • 简介:一1985年,韩少功曾热情地鼓吹文学寻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①由他发轫,一场广泛而持久的"文化寻根"热便在全国蔓延开来,并因此而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标签: 韩少功 文化寻根 寻根文学 广泛 文学寻根 文学生涯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篇,就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在这一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①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从当今世界局势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所制定的宏伟发展蓝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明确的阐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标签: 文艺批评 中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 维度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 简介:我国文艺自汉末以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由社会政治的动荡、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佛学的兴盛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魏晋南北朝虽然长时间处在分裂、动乱之中,但却是继先秦之后有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期,人的自觉、文艺的自觉延续近四百年。正如徐公持先生所说“衰世文学未必衰”。(参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载《文学遗产》,2013年第1期)西晋(265—316)、东晋(317—420)的文艺发展有得有失。以前关于两晋文艺的研究多指出其过度形式化的缺陷,对其张扬个体人性的特征太过忽视。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关怀人伦日用文艺精神在两晋诗歌、辞赋、文艺思想、书法等方面确实极度缺失,这使得两晋文艺大大丧失了关怀人伦日用的积极精神,文艺作品的批判讽刺等社会功能大大减弱,两晋文艺的总体品质的确不高。但是,两晋关怀人伦日用的文艺精神的缺失又促进了士人思想的解放,以东晋玄言诗为代表的关怀人性的文艺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这也是不容否认的。总之,两晋文艺既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在文艺精神上又有凝聚和深化。两晋士人将目光转向文艺自身的特质、规律,在文艺领域大胆探索,不仅拓宽了文艺的范围,而且深化了文艺的抒情性,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两晋文艺精神,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隋唐以后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士人精神

  • 标签: 文艺精神 两晋 张扬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东晋玄言诗 《文学遗产》
  • 简介:"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可以找到这种精神的美学来源,那就是"中和"美学思想。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有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即为"和谐"精神的美学来源。

  • 标签: 传统文化 中和 和谐
  • 简介:2010年5月21日,随着独秀作家群研讨会的召开,宣告广西又一个作家群的诞生。说它诞生,并不确切,因为独秀作家群即广西师范大学作家群,它由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任教的作家所组成,而广西师范大学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这个作家群冠名"独秀",是因为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的独秀峰下办学的时间很长。

  • 标签: 作家群 精神家园 广西师范大学 2010年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市场化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最终”选择;而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社会资源的激烈重组,为新世纪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起点。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人文精神 “精神” 人文知识 社会资源 现代化
  • 简介:胡学文是“底层文学”或“新人民性文学”的实力作家,以其《命案高悬》、《背叛》、《向阳坡》等优秀作品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形成了“朴素、干净、准确”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创作风格,并因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标签: 胡学文 现实品格 操守 精神 小说 生活气息
  • 简介:新诗现代化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的结果;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后者的精神认同带来了观念的纯粹化、诗意的凡俗化、主旨的知性化和情调的感伤化;以对后者不同程度的"增殖"和"变异"实现了自身的背离性创造.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新诗 俗化 感伤 纯粹
  • 简介:缘起习近平在2013年11月份考察山东曲阜文化时,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工作者,需要首先进行文化反省与文化自觉,即要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及其现代意义等问题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 标签: 家园 精神 中国人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儒家
  • 简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诗歌批评中,陈超这位“外省人”以其客观、独到、超拔、深迥的洞见与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谱系。他在一贯维系诗歌的本体依据和诗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在时代情势的强行转换中又持有了规避话语失语症的对应能力。

  • 标签: 精神生活 陈超 诗人 乌托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桃花
  • 简介:欲望是人类需求的心理反应,是人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欲求和愿望。苟子说:“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不免也。”①可见欲望跟情欲体验密切相关。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指出:“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是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②

  • 标签: 欲望化 人本精神 歌妓词 阐释 柳永 我思故我在
  • 简介:<正>我始终觉得,应当有一种小说,它和流派无关,和文学史无关,和文学宣言无关,总之,它和所谓的“文坛”无关。它是一种心灵的独白,是一种自我精神内力的释放,是一种附着于形象之中的冥想。但它不是私人化的小说,不以个人隐私为卖点,它的独白和冥想清纯而明亮,忧伤而浪漫,它从我们的心灵上掠过,虽不是强烈的震撼,却是一种无法释然的骚动。当我读到沈东子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小说正在向我走来。

  • 标签: 文学评论 小说 沈东子 当代 人物形象
  • 简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背景与精神叶砺华背景:今日文学的首要命题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所亲身目睹的中国社会崭新而巨大的变化,实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如今在社会各行业,也包括文学界本身,类似“过渡”、“转型”等重要字眼,正在被人们经常使用着。然而大多时...

  • 标签: 中国文学 世纪之交 上层建筑 精神产品 商业社会 精神生活
  • 简介:本文从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的主人公哈克的人物内在特质着手,试图厘清哈克的精神深处的反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这种对本真性情的诉求以及对自由的热爱,成就了哈克漂移的生命美学。

  • 标签: 自由 生命美学 哈克
  • 简介:爱与死是中古骑士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母题。因而,以爱与死的观念演变为视点,透视骑士文学的精神嬗变,进而理解西方文化思想从古典到现代的复杂转型过程,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思想史意义。作为法国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经典,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始终贯穿着爱与死的母题。美国当代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在《艺术与观念:西方文化史》中论及中世纪英雄人物时说:"罗兰和奥利弗以及威廉和奥多的行为准则都显然遵循着‘我的灵魂属于上帝.

  • 标签: 骑士文学 爱与死 嬗变 精神 中古 西方文化思想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的平静,首先是被伴随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彻底打破.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和蔡元培等文化维新人士在批判和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一致将目光对准了中国传统绘画,倡导革中国画的命,用西方的写实精神改造传统中国画.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目光,

  • 标签: 山水艺术 精神自由 新文化运动 传统中国画 自信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