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民族精神是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信念和道德的总和。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稳定性、先进性、认同性、影响性和倡导性。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民族发展动力,整合全民族价值观念。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融入时代精神,并讲究培养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 标签: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 弘扬 培育
  • 简介:实话说,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再三犹疑并且羞愧。因为身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纯粹从“知识”角度而言),我和黄灯一样都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个不再与真实生活和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空洞概念。不要说它已然不具备反叛压制、为民请命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就连其最底线的功能——反哺自己来处的知识谱系与精神体系——也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毫无疑问,“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这里面固然有某些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充任了“污名化”的主体:从角色认同的自我疏离与断裂,到人文道义的隔膜与回避,到价值失范的默认与漠视……这一切都导致“知识分子”的内涵不断被抽空和异化。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乡村书写 生命体验 真实生活 为民请命 知识谱系
  • 简介:爱与死是中古骑士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母题。因而,以爱与死的观念演变为视点,透视骑士文学的精神嬗变,进而理解西方文化思想从古典到现代的复杂转型过程,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思想史意义。作为法国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经典,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始终贯穿着爱与死的母题。美国当代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在《艺术与观念:西方文化史》中论及中世纪英雄人物时说:"罗兰和奥利弗以及威廉和奥多的行为准则都显然遵循着‘我的灵魂属于上帝.

  • 标签: 骑士文学 爱与死 嬗变 精神 中古 西方文化思想
  • 简介:精神现象学》作者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它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即绝对精神。但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贯串着一种极宝贵的科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黑格尔所表述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且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宇宙精神 唯心论
  • 简介:付秀莹作为“70后”乡土小说的重要代表性作家,《陌上》是她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芳村”故事的延伸与集大成之作,能够代表“70后”乡土小说的高度。《陌上》通过对芳村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表现出现代乡村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常”与“变”,这种乡村叙事方式极为依赖作家的个体经验,但是“下生活”文学生产机糊的废止与扎根乡村的现实困境,都使个体乡村生活经验遭遇挑战,造成作家与当下乡村之间的“隔”。这种“隔”使作家以个人化的方式处理乡村问题,从而排斥了宏大叙事,也忽略了乡村问题的核心——土地,陷入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芜杂。零散化的乡村经验使《陌上》在结构上采取了“散点透视”形式,对芳村采取了断面解剖式的文学书写,形成了带有“仿志体”色彩的芳村人物志,从而淡化了时间序列走向空间叙事。如果说“芳村”是作家观察当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支点,《陌上》则有着更大的文学野心,即站在“芳村”实现对空间与时间的超越,书写现代乡村,触及乡村未来。

  • 标签: 乡土文学 付秀莹:仿志体 芳村
  • 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近年来成为一个国内的热门研究主题。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泛思想史的视角,这非但没有激发出其真切的现代意义,反而造成一种庸俗化的不良影响。本文尝试严谨地从现代哲学学术方式入手,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本质上具有深刻的精神哲学理论内涵:其精神哲学的现实起点是其基于对其时代现实近乎绝望之下的可能的'理想国'思想,先验理论起点是其'一'之'心'的思想,其双重真切意义在于定规'伯术'于'圣—心'的思想。在'多元主义'泛滥的今天,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哲学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现代世界。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精神哲学 先验
  • 简介: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也随之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晚年生活比较空闲的老年人更是如此。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对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增强老年人幸福感等问题没有得到普遍的解决。为了更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出更好的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案,因此,我们团队对比国内外,查找相关资料等,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精神赡养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连续出版了9年零1月又28天,共3231期。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其存续期间在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塑造中共正面形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新华日报》 《讲话》精神 中心论 中国共产党 诗歌 变通
  • 简介:本文是关于探讨用阳明学的方法来解决韩国社会问题是否可行为内容的。本论文提出了四个问题,并给出了从阳明学观点出发的解决方案。第一是一切都换算成分数,崇尚第一的成绩至上主义问题,这个问题用阳明学追求寻找真实自我的主要学习方法的致良知来解决。第二,越来越严重的'富愈富,贫愈贫'现象导致的阶级论和身份差别带来的社会矛盾,这个问题用阳明学的四民平等论为根据提出了解决对策。第三,千万宠物时代动物权利得以保护,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用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来解决,同时强调具有灵性、德行的人类与任何动物相比都是最重要的。第四,指出逆伦犯罪的蔓延导致的社会病理现状,这个问题用阳明学中在人类良知中自然发现的孝悌伦理来解决。同时在人类本性回归里可以找到关于这四个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共同点。提出了在'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里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时代和社会变化有多快,如果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动装置的话,无疑阳明学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 标签: 阳明学 良知 知行合一 四民平等
  • 简介:童年和故乡是永恒的生命记忆,是作家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情感源头。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源头所在。遗憾的是,原生性、本土性的乡村正在消失,作为具有完整乡村记忆的中国“70后”一代人,有责任与义务去书写正在消失的乡村、乡村记忆与乡村情感。文章对台湾作家房慧真的评论,阐释了乡村、岛屿、河流、故土之于这位“70后”作家的独特记忆、情感和价值,具有回乡、归乡、寻根、安魂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启示。

  • 标签: 乡土文学 房慧真 台湾 乡土记忆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部曲”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