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社会转型与法律地方保护主义的生成——一种法社会学探析夏锦文程德文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在经济领域内表现为以中央高度集权和行政干预为核心的产品型计划经济体制向依靠价值规律作用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类型转换;而从传统型...

  • 标签: 地方保护 社会转型 法社会学 法律体系 马克思 经济关系
  • 简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理论中,一些见解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积极意义,不容低估.就其的缺陷而言,除了完全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根本的局限性以外,尚有两个较重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把握.

  • 标签: 黑格尔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历史观 哲学方法论
  • 简介:面对环境问题,宗教领袖选择对宗教经典进行重新诠释,认为宗教在处理这些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则越过宗教教义,直接考察华人社会宗教团体的环保参与,并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第一、宗教与环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宗教可以成为环保运动的同路人,并对处理环境危机做出贡献。许多宗教参与环保并非源自其教义,而是因为世俗的环保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有组织的宗教(如台湾的佛教)比那些没有组织的宗教(如儒教)在进行资源动员保护环境方面更有效率。第三,强调自利与个人主义的民间宗教更多地推动地方上的环境保护,而强调利他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宗教团体则更具心系苍生、环保天下的气质。

  • 标签: 宗教团体 环保 华人社会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改革是分为不同阶段的,每一个改革阶段均有着特定的任务和具体的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提出和加入WTO议定书的签署,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明显提速,中国改革的早期阶段已经结束,

  • 标签: WTO 中国改革 议定书 目标 签署 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条件分析徐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高决策层将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决策者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已变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理性,正逐步摆脱急功近利的...

  • 标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方式转变 条件分析 科学技术 失业保险 社会管理制度
  • 简介:6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莱斯利·约翰逊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 当代 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合作
  • 简介:当代传媒的伦理现状并不乐观,因人文关怀缺位而导致的冷血新闻频现,因采访不够全面导致的公正报道失衡,因激情战胜理智而导致的煽情主义泛滥,因专业素养欠缺而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因一味迎合受众而导致的舆论引导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承担。肇始于西方传播理论界的社会责任理论强调新闻自由要附有社会责任义务,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也强调媒体应承担舆论引导的职责,因此,媒体应当从培育“媒体人格”做起,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形象。

  • 标签: 媒体伦理 社会责任 媒体人格
  • 简介:<正>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哲学上可以称之为人生观问题。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各家开始,对此已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并对后世带来了影响。从汉、唐到宋、明,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入世与出世以至个人的出处、辞受到最后寻求人生归宿,都会成为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各种思想观点传播到世俗人生时,由于各人的选择和理解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 标签: 社会效应 人生价值取向 义利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传统人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后工业化进程是一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的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中的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自然演进,二是自觉规划。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人类寻求合作的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的制度安排中,意图突破官僚制的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的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的。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旧的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细读《墨子》,可感到墨子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的一生。这主要表现为:渴望和平,反对不义之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实现社会和谐;欲天下得到治理,为政必须“尚同”;修身、治家、治国、治天下乃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为墨子的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及其理论建树提供了用武之地。

  • 标签: 《墨子》 追求社会和谐 瑰宝 借鉴
  • 简介:孔子的“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的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的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荀而已”的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重要的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的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的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的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的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 简介:文章从和谐的由来说起,论述了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大同社会,实践途径是以仁立国施惠于民,以礼相接齐家治国,戒奢尚俭重土安民,为仁由己各尽所能。继承儒家和谐社会理想可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来越具中国特色。

  • 标签: 儒家学说 和谐社会 实践途经 大同社会 中国 社会主义
  • 简介:9月28~30日在莫斯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主题为“社会变革时期的伦理道德问题”。中方代表团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晨虹、焦国成、肖群忠、温海明教授和郭清香、张霄副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江畅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研究员,《齐鲁学刊》杜振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黑龙江大学关健英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

  • 标签: 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变革时期 学术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莫斯科大学
  • 简介:本文力图勾勒出哈耶克自发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文章认为,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由市场秩序到自发秩序观念的确立,再进展至自发秩序理论的完善,在这两大关键性步骤中,规则起了核心的作用.我们在梳理其自发秩序建构过程的同时,也力图使社会自发秩序的丰富内涵和构成要素得以展现出来.

  • 标签: 自发秩序 哈耶克社会理论 社会行为 社会秩序观念 价格体制
  • 简介:汉初社会对黄老之学的选择和应用梁宗华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在汉初社会寻到了用武之地。汉初近七十年间,从惠帝至武帝前,一直是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被目为时代精神之主流。于治国理民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汉初社会为何于诸...

  • 标签: 黄老之学 汉初社会 清静无为 黄老帛书 法家思想 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