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为例,综合应用水槽模拟实验和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对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对河口坝长宽比定量规模进行了研究。水槽模拟实验统计表明,模拟的研究区河口坝长45~210cm,宽30~150cm,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也说明了河口坝的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综合水槽模拟实验与现代沉积测量的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单一河口坝长宽比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指导研究区精细河口坝构型解剖,辅助判断单一河口坝边界,为建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河口坝 沉积模拟 长宽比 胜坨油田
  • 简介: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组砂岩是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资料分析,对八道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组砂岩现处于晚成岩A2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绿泥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析出、胶结作用及长石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则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 标签: 砂岩 成岩作用 八道湾组 柯柯亚构造 台北凹陷
  • 简介:泰国盆地柬埔寨海域D区块属低勘探新区,邻区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较为深入,认识比较成熟,但是研究区内尚缺乏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此次研究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边缘的一口钻井资料,分别进行了单井层序划分和地震层序划分,得到综合层序划分方案,最终划分出6套沉积层序,建立起了该区首套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之后,以层序为单元,分析了地震相的剖面特征和平面展布。文中所用方法为海上低勘探地区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地震相 泰国湾盆地 柬埔寨海域
  • 简介: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部分地震资料,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辽东盆地古近系划分为2个超长期、6个长期、18个中期和数10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得出了长期旋回的古地理演化规律为:在LSC2和LSC3时期,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LSC4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到LSC5和LSC6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层序-岩相古地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古近系 辽东湾盆地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道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 标签: 地震线描法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模式 博湖坳陷
  • 简介:堡子耿43井区长4+5段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部分油井产能下降较快、水淹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和局部无井网控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能下降,完善注采井网,通过对本区块的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综合治理对象是剩余油富集区和层系。因此对开发层系、井网分布、加密新井等作出了相应调整,并提出了最优方案:对位于各层可动剩余储量较高、油层有效厚度较厚的部位的部分井进行补孔和堵孔;转注低产高含水油井;在剩余油密集区钻探加密井。对方案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方案下预测产油量显著上升。

  • 标签: 超低渗透油藏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 加密井网 堡子湾地区
  • 简介:涠西南凹陷WZA区主要目的层流沙港组一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相应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砂体的连续性和对比性均较差,给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源-汇分析确定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类型。WZA区为中间低、四周高的汇水区,可识别出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NWW向、SWW向、SEE向)、2种沉积体系(西部和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和10余种沉积微相。这些认识有利于刻画WZA油田,WZB油田,WZC油田,WZD油田和WZE油田的“甜点”储层。

  • 标签: 流沙港组 源-汇分析 浊积扇 曲流河三角洲 涠西南凹陷
  • 简介:准噶尔盆地莫索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的孔渗性与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 标签: 隔夹层 油水分布 测井识别 准噶尔盆地
  • 简介:注水油田开发需要确定多个指标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油田实际开发效果只受到与注水油田开发密切相关的少数指标的影响,这样就要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指标优选问题。该文从多元回归分析理论和复相关原理出发,并根据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与采收率的依存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优选注水油田开发过程的重要指标。最终,选出了依存性好、相关性弱(独立性强)的指标作为优选指标。

  • 标签: 开发指标优选 科学原则 依存性 复相关性 多元回归
  • 简介:国内对煤层气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煤层气目标区精选体系,这也制约了我国煤层气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步伐。在收集了大量煤层气基础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煤储层地质因素对煤层气丰度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煤层气目标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无量纲化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目标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国内部分矿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煤层气 目标区 精选 综合评价
  • 简介:南海西部涠12-1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12—1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复杂断块 地震处理 地震分频 扩散滤波 地震融合
  • 简介: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 标签: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 简介:为解决HV高强度凝胶堵水技术现场效果与室内性能评价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吴起区块延10油藏为例,提出了关井后管柱内动态压力对凝胶堵水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添加LCR促进剂优化出一种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基于成胶时间、稳定性、动态压力及安全性能等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快速成胶可以解决动态压力对凝胶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同时优化得到了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即为0.8%改性聚合物主剂+5.5%低聚酚醛树脂交联剂+0.03%助剂+0.012%LCR的促进剂,其成胶时间、成胶强度、老化稳定性、施工安全性均符合封堵要求和施工要求,并能在动态压力下保持稳定性和抗剪切作用。矿场试验后,取得了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措施井降水最高达37.78%,平均日增油2.89t,且有效期达9个月,取得了良好的堵水效果。

  • 标签: 凝胶 动态压力 稳定性 抗剪切作用 矿场试验 措施井
  • 简介: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 标签: 差异逆冲 走滑断裂 岩性 油气成藏 台北凹陷
  • 简介: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潍北凹陷主要有2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Ng/Es4(Ng/Ek1)及Ek2下/Ek3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输导体系 砂体 断层 不整合面 油气藏 潍北凹陷
  • 简介:砂岩输导体系作为一种主要的油气输导体系,在博兴洼陷油气运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博兴洼陷高89块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岩心、地层测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该区块沙四上亚段三维空间等时地层格架模型,然后通过沉积相建模做出砂体空间展布图,并以沉积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最后结合该区块砂体连通性及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分析认为.纯下次亚段1砂组物性最好,高89井、樊142井和樊5—3井附近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好,可作为优势输导体系,通过断层封堵可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 标签: 砂岩输导体系 地质建模 砂体连通性 沙四上亚段 高89块 博兴洼陷
  • 简介: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 标签: 末端扇 沉积体系 路乐河组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 简介: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界面特征),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的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根据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识别出强振幅高连续楔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等.其中,楔状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前积反射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西侧的缓坡带.文昌组地震相在平面上具有不对称性,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东沙隆起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在番禺4洼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大规模粗粒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西侧和南侧缓坡也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并形成中小规模的多类型较粗粒三角洲.

  • 标签: 层序格架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文昌组 番禺4洼 珠江口盆地
  • 简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出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

  • 标签: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 简介: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充分利用有效的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在剖面上对渗透性砂岩展布的识别总结出5种方法,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性砂岩展布范围图,为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其渗透性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渗透性砂岩 波阻抗 密度 神经网络法 考核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