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80例,患者平均年龄36.7岁。术前Lysholm评分为(32.2±9.2)分,IKDC评分为(38.3±8.6)分s。结果:术后切口均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诊时间平均26.83个月。术后患者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Lysholm评分为(86.4±7.6)分,IKDC评分为(84.6±8.2)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利用伸肌支持带隔离钢板保护伸肌腱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我们共收治2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利用伸肌支持带远1/2隔离钢板与伸肌腱,保护伸肌腱不被磨损。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4~48个月,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伸肌腱断裂、伸肌肌力下降、伸肌腱弓弦畸形并发症。结论在放置桡骨远端背侧钢板时利用部分伸肌支持带隔离钢板,能有效保护伸肌腱,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背侧钢板 伸肌腱 伸肌支持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八针法缝合修复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断裂(新鲜腱性锤状指)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岁;均为单指Ⅰ区指伸肌腱急性闭合性断裂,左侧5指,右侧7指;拇指1例,示指2例,中指3例,环指4例,小指2例。经皮采用3-0肌腱缝线深浅绞索八针法缝合Ⅰ区指伸肌腱,且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部。术后6~8周拔除克氏针,使用支具固定患指于背伸位,逐步加强患指屈伸运动。术后及随访参照Crawford标准评估患指功能,测量患指及对侧健指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记录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参照美国手外科学会伸指肌腱修复评价系统根据TAM评价手指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1±0.2)min(范围18~25 min);术中仅有少量出血。术后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1)个月(范围6~14个月)。术后12例患者的锤状指畸形均完全矫正,无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按照Crawford法评估: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11/12)。患指与健指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分别为82.11°±2.02°和84.09°±2.01°,伸直角度分别为-2.04°±3.01°和0.02°±1.0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7,3.246;P=0.019,0.004)。患指关节活动度:掌指关节为91.02°±4.01°,近侧指间关节94.04°±2.11°,远侧指间关节83.01°±2.02°,TAM为265.05°±13.04°;健指关节活动度:掌指关节为93.01°±3.21°,近侧指间关节94.03°±3.07°,远侧指间关节85.02°±2.01°,TAM为269.02°±12.10°;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根据TAM系统评定:优9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2/12)。结论经皮八针法缝合能有效修复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断裂,矫正锤状指,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缝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早期主、被动活动对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组,分别采取早期主动活动(early active motion,EAM)和早期被动活动(early passive motion,EPM)方案进行干预,16周后评估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握力(比)、捏力(比)、Strickland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测量患指TAM,EAM组为(215.48±22.75)°,EPM组为(191.00±33.15)°,P<0.01;EAM组的握力比为(78.33±19.63)%,显著优于EPM组(60.89±24.71)%,P<0.05;EAM组Strickland评分的优良率为100%,优于EPM组的优良率76.1%,P<0.05。两组的捏力和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被动运动相比,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早期主动运动可获得更好的手指关节活动度和握力。

  • 标签: 腱损伤 康复 早期主动活动 屈肌腱
  • 简介:摘要理想的支架材料可对组织器官病损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重建,因此在组织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天然生物材料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天然生物材料具有高仿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来源广泛,非常适合用作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按成分和原料来源大致分为蛋白质类生物材料(胶原、明胶、丝素和纤维蛋白)、糖类生物材料(纤维素、几丁质/壳聚糖、海藻酸盐和琼脂糖)、糖胺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脱细胞基质移植物(羊膜、小肠黏膜下层、肌腱)。不同的支架材料具有独特的天然结构和理化性质。蛋白质类生物材料多通过聚合形成网状结构影响细胞迁移分化,且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可单独制成支架或配合其他合成材料使用;糖类生物材料因高比表面积可负载大量液体,但其机械性能较差,因此常被以凝胶形式控释细胞和生长因子配合其他材料应用在肌腱组织工程中;糖胺聚糖类生物材料具有抗炎、黏弹润滑以及高水合特性,多配合合成材料增加其生物相容性和亲水性。相比天然高分子材料,脱细胞基质不但具有更相仿的细胞外结构和营养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可对组织器官病损进行更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建,因此在组织工程中越来越被受到重视。不同材料的巧妙组合,使肌腱修复展现出更好的效果,也使天然生物材料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前景和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8岁[(55.9±8.2)岁]。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及肩峰下成形术,其中22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患者(早期组),21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3个月的患者(晚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4±0.4)个月]。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VAS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早期组术后3周和6周VAS[(4.4±0.9)分、(3.7±0.8)分]均低于晚期组[(5.5±1.0)分、(4.8±1.1)分](P<0.05),ASES评分[(49.1±4.6)分、(56.8±4.1)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54.1±4.8)分、(64.1±4.4)分]均高于晚期组[ASES评分:(45.2±5.4)分、(50.3±5.4)分,Constant-Murley评分:(50.5±3.3)分、(58.2±3.9)分](P<0.05),而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在其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内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较1~3个月手术治疗,术后短期内患侧肩关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及较快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康复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7~72岁[(60.5±6.3)岁]。按Lafosse分型撕裂大小分类:关节面上1/3撕裂9例,上1/2撕裂18例,完全撕裂1例。按Patte分型回缩程度分类:无回缩4例,回缩至小结节水平7例,回缩至肱骨头水平14例,回缩至关节盂水平3例。按Goutallier分型脂肪浸润分类:0~1级17例,2级10例,3~4级1例。28例均采用关节镜手术修复。观察术后2周伤口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患侧肩关节主动上举(AFE)、主动外旋(AER)、主动内旋(AIR)活动度。术后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肩关节MRI检查,评估肩胛下肌腱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7±1.3)个月]。术后2周伤口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为(3.5±0.7)分、(2.6±0.5)分,低于术前的(6.3±1.2)分(P<0.01)。术后3,6个月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0.4±2.5)分、(25.6±6.2)分,高于术前的(9.5±1.7)分(P<0.01)。术前患侧肩关节AFE活动度为(80.2±12.6)°,AER活动度为(52.5±7.6)°,AIR活动度为(3.7±1.2)°;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2±7.5)°、(60.1±6.3)°、(6.8±1.6)°;术后6个月分别为(122.3±15.2)°、(65.6±10.5)°、(7.8±2.3)°。术后3个月及6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优于术前(P<0.01)。术后6个月,27例患者复查MRI显示肌腱恢复良好,1例出现小型再撕裂(术前Goutallier分型3级)。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

  • 标签: 腱损伤 关节镜 肩胛下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采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7例,患儿年龄4~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12.0 cm~8.5 cm×16.0 cm,其中创面累及踝关节4例。合并趾长伸肌腱缺损3条2例、4条4例、5条1例,缺损长度5~12 cm。急诊清创后行VSD处理或人工真皮覆盖创面7~14 d,创面清洁后一期进行修复重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足趾功能。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于术后4~11个月行皮瓣修薄与肌腱松解术。术后定期随访4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足趾远侧趾骨间关节伸展范围(50±5)°~0°,供区均无功能和感觉障碍。结论应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可将供区损害控制到最低,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儿童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同种异体肌腱 足背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辨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辨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 标签: 足前段,人 肌腱病 韧带 足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复视 外旋转斜视 上斜肌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骨隧道腱-骨缝合手术治疗新鲜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经骨隧道腱-骨缝合法手术治疗24例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损伤患者。均为单指损伤,排除骨折需克氏针内固定者。示指8例,中指9例,环指5例,小指2例。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15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2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功能根据Crawford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经骨隧道腱-骨缝合手术治疗新鲜中央束止点损伤,可获得肌腱止点解剖重建,具有固定牢靠、关节活动度良好、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中央束止点 腱-骨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1枚克氏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指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止点重建 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辨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辨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 标签: 足前段,人 肌腱病 韧带 足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肌骨超声检查定位下聚焦式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4月期间,49例因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疾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实验组24例,对照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肌骨超声检查定位下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分析在不同治疗干预下,两组患者的VA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分析。结果:实施肌骨超声检查定位下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干预后4周、8周,实验组患者VAS评分、UCLA评分、治疗有效率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结论:在对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实施肌骨超声检查定位下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干预后,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少患者的疾病疼痛感,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肌骨超声检查定位 聚焦式冲击波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应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吉林省人民医院68例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平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比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MS评分优良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0.59%,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疗效显著。

  • 标签: 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治疗有效率 VAS评分 CM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对大鼠肌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通过特定培养基促使细胞成骨、成软骨、成脂三向分化。使用外泌体分离柱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外泌体绿色荧光标记染料(PKH67)染色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40只Wistar大鼠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建立跟腱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UC-MSC外泌体组(A组,在损伤部位注射100 μg外泌体)和对照组(B组,在损伤部位注射250 μl生理盐水),每组20只。术后4周,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肌腱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损伤组织中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hUC-MSC在倒置显微镜下呈梭形,细胞经成骨分化后,出现立方体结节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分化后,细胞内部出现脂肪,油红O染色呈红色。成软骨分化后,细胞分泌大量氨基葡聚糖,阿利辛蓝染色强阳性。hUC-MSC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盘状、内部凹陷结构,Weste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q-PCR结果表明,A组TGF-β(4.887±0.767)、BMP-2(3.079±0.150)、VEGF(3.108±0.508)、FGF-2(4.211±0.52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0±0.062、0.918±0.129、1.004±0.103、1.010±0.169)(P<0.01),而IL-1β(0.697±0.037)、TNF-α(0.793±0.02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4±0.089、1.006±0.015)(P<0.01)。Western blot检测A组TGF-β(1.434±0.041)、BMP-2(1.798±0.177)、VEGF(1.552±0.113)、FGF-2(1.357±0.03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2±0.032、0.992±0.068、1.007±0.070、0.994±0.051)(P<0.01),而IL-1β(0.705±0.016)、TNF-α(0.840±0.04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0±0.016、1.003±0.040)(P<0.01)。免疫荧光显示,A组TGF-β、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P-2(2.278±0.208)、FGF-2(4.656±0.10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0.315±0.101、1.661±0.110)(P<0.05或0.01),IL-1β(1.677±0.947)、TNF-α(1.520±0.088)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296±0.291、2.373±0.273)(P<0.01)。A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规则且紧密,胶原蛋白Ⅲ的表达较为明显,而B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松散伴破损的瘢痕样愈合。结论hUC-MSC外泌体可促进大鼠损伤肌腱的修复,可能与其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2、VEGF、FGF-2及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腱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的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的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养基诱导hUC-MSCs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运用高速离心法提取MSCs的分泌物外泌体(MSCs外泌体),用Western blot技术和电镜检测外泌体,用PKH67染色荧光法检测外泌体膜融合能力。40只Wistar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腱损伤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肌腱损伤组:切断跟腱1周后用100 mg/kg戊巴比妥钠处死,取跟腱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到损伤肌腱细胞。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与损伤组并行处理得到正常肌腱细胞。将外泌体与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共培养,12,24,48,72 h后通过细胞计数CCK-8检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hUC-MSCs外泌体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q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泌体对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鉴定了hUC-MSCs,并成功分离hUC-MSCs外泌体。分离培养的MSCs呈梭形,丙氨酸氨肽酶(CD13)、整联蛋白β-1(CD29)、ecto-5'-核苷酸酶(CD73)、胸腺细胞表面抗原(CD90)和内皮素(CD105)呈阳性,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呈阴性。分离出的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电镜下呈直径30~100 nm的圆盘、内部凹陷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处理肌腱细胞后,CCK-8检测12,24,48,72 h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1),qPCR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TGF-β(1.850 ± 0.127)、BMP(2.133 ± 0.398)、FGF(1.610 ± 0.223)、VEGF(2.207 ± 0.059)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TGF-β(1.004 ± 0.105)、BMP(1.007 ± 0.145)、FGF(1.007 ± 0.140)、VEGF(1.001 ± 0.065)(P < 0.05),而肌腱损伤组IL-1β(0.102 ± 0.009)、TNF-α(0.130 ± 0.01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IL-1β(1.004 ± 0.113)、TNF-α(1.006 ± 0.134)(P < 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qPCR检测趋势一致。结论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通过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VEGF、FGF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促进肌腱细胞生长,促进肌腱细胞损伤修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因子类 肌腱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的患者资料。术中应用阔筋膜修复伸肌腱缺损,采用"8"字缝合法缝合阔筋膜与缺损伸肌腱的近、远端残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软组织缺损。供区采用拉拢缝合加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术后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推荐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价手部运动功能;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制定并推荐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足部运动功能。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9~61岁,平均26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11例,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砸伤6例,电锯锯伤2例。创面缺损面积范围为2 cm×6 cm~7 cm×2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1.0~10.0 cm。所有病例均合并伸肌腱部分或完全缺损,合并骨折、骨质缺损者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修复,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切取范围3 cm×5 cm~9 cm×23 cm,阔筋膜切取范围为1.0 cm×1.5 cm~4.5 cm×11.0 cm,未出现动静脉危象、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创面均一期闭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皮瓣外观均良好,颜色、质地佳。感觉恢复情况:优19例,良4例。采用TAM系统评价法及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手足功能情况:优21例,良2例。结论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能够在覆盖创面的同时恢复患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该方法对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修复手足合并伸肌腱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阔筋膜 软组织损伤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治疗桡侧腕长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9年3月我科采用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治疗桡侧腕长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6例,观察骨折固定情况、预后情况,手术注意事项。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定:优4例,良2例。均可从事原有工作或劳动。结论采用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治疗腕长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骨折 治疗结果 撕脱性 克氏针 张力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骨骼肌腱鞘炎治疗中,采取超声引导下介入与物理疗法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选取均源自我院收治的骨骼肌腱鞘炎患者(纳入时间:2020年1-12月,病例数:68),将收治患者采取随机分子形式均分为A/B两组,前者实施腱鞘内注射倍他米松(经超声引导)治疗,后者基于A组采取冲击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评分对比A组均有显著降低,且该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A组94.12%>76.47%(P

  • 标签: 超声引导 介入治疗 物理疗法 骨骼肌腱鞘炎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