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成熟法治环境下的司法追求应是每一个案件及当事人的恰当处理,但在大陆法系国家,判例约束力的缺失给个案处理留下了充足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使得实现个案公正更为艰难。检察委员会有不起诉处理的决定权,对案件具有相当的实体处理权,客观上充当了法官的角色,行使着一定的“审判权”,但现行的检察委员会作为一级检察权的最高决策机构却存在着诸多行政化倾向。以一个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机构来行使倡导和追求司法独立的审判权,这种以行政的手段去实现司法的目的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从追求个案公正的角度出发,对检委会机制的改进是必要的,淡化其行政色彩是改进的方向之一。

  • 标签: 个案公正 检察委员会 去行政化
  • 简介:大学为一自治之学术共同体,且具备完整的内部自治法规范体系,故而大学之治理,乃必须依法而治,而关于大学构成员权利义务事项之规范,更必须符合法治之一切要求。然由于大学内部自治法规范毕竟仍为大学民主自治公决之结果,公决之过程不免有不同立场、意见协调之需要,因而许多章则法规最后面貌之呈现,未必具备前后一贯之逻辑,而单一章则法规条文在整体自治法规范中之地位,亦受到其时间效力或与其他章则法规条文间之优先适用问题等等的影响。这些法规范的认识与适用上的问题,最常因为单一法规修订时未连带解决相关法规的内容而出现,而尽管法规之适用与解释原则必然可以解决法规范之冲突或竞合问题,一旦主事者法学素养不足,便很可能会因无知枉法而出现侵害法益之情况,徒增校务行政和受害当事人之困扰,而更为恼人者,则为校内争端处理机制亦因主持者法学素养不足而失灵,以致最终必须乞灵于'教育主管机关'或'司法部门'获得解决,亦有伤大学自治之旨。本研究将基于实务运作上之考虑,全面检视中华大学现有所有章则、法规,就规范不足或过度者提出修法建议。

  • 标签: “大学法” 大学自治 大学组织规程 大学自治章则
  • 简介:<正>引言形式理性是合同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与空洞的论述,本文主要以缔约过失制度为个案,展开对合同法形式理性的研究。当然,解决合同法,特别是我国合同法面临的相关问题也是本文的目标之一。推崇形式理性的法哲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把形式理性推向极端

  • 标签: 缔约过失 形式理性 内田贵 信赖利益 制度构造 合同成立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上存在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争,二者都是在认识论角度论证,因此应引入价值论分析方法.国外存在客观的"排除合理怀疑"和主观的"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具体界定我国"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时,应当根据所要证明的罪行轻重,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标签: 证明标准 排除合理怀疑 内心确信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和知识界的“拔乱反正”为开端,历经教育的恢复、重建和体制改革,宪法的修订和修正,人权、法治事业的进步,学术逐步“趋政治化”,学术自由原则的落实较之此前有明显改善,学术自由在客观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然而,从法律角度考察。学术自由的宪法权利并未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相应地,学术自由权的司法救济之门也尚待开启。近年发生的几个案例,似乎预示着我国学术自由权之法律保障即将发生转向。

  • 标签: 学术自由权 法律保障 中国 宪法 公民权利 侵权行为
  • 简介:1982年6月,农民蒋某(男,生于1942年10月)开始在某县农业银行当临时工,从事炊事工作。1986年12月8日,蒋某与农业银行签订了《临时工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1986年11月1日至1988年11月1日止,同时约定了工资和福利待遇。该份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订书面合同,蒋某仍继续当炊事员,领取工资。1994年1月1日,双方第二次签订了《临时工合同》,合同时间从1994年1月1日至1995年1月1日,合同期满后,双方仍未续订劳动合同,但继续保持着劳动关系。1996年1月1日。双方第三次签订了为期1年的《临时工合同》,期满后双方没有续订劳动合同,仍继续保持了劳动关系。1998年该县农业银行实行下岗分流。8月26日,农业银行通知蒋某从9月1日起不得再上班,并停发工资,蒋某对此不服,引发劳动争议。

  • 标签: 《劳动法》 第20条 1986年 1994年 适用 个案
  • 简介:在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是个刀枪不入、战无不胜的勇士,惟一弱点是脚跟处有一死穴,终被敌箭射中那里而倒下。在旧约圣经里,非利士军与以色列军对峙,非利士军的巨人歌利亚被以色列一个牧羊的少年大卫石击而倒。2004年12月,香港出现一宗诉讼,有人以上述故事比喻之。

  • 标签: 中国 香港 法律社会学 法律风险 立法程序 法治建设
  • 简介:法律发现是当前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焦点、热点问题,本文论题即从法理角度和实证调研角度进行界定并作适当展开。作者认为,识别、解释和论证裁判大前提的过程正是法律发现的过程,在多维视角下,法律发现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或合理性。在疑难案件的裁判过程中去发现法律并予以论证,乃职业法官的神圣使命,从疑案裁判说理到指导性案例的升华也是我国法官成长并成名的正当途径。至于法律发现机制的完善及完善办法,应当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予以实施,关于这些命题至今仍存在或大或小的分歧。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若干规定》颁行不久之际,研究有关法律发现的问题具有较为突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标签: 法律发现 指导性案例 职业法官 裁判 个案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正>引言各国著作权法在规定其保护宗旨时无不明确指出:著作权法一方面要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另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促进社会文

  • 标签: 著作权法 版权 著作权立法 平衡精神 电影作品 利益关系
  • 简介:司法责任制改革有利于审判权的独立运行,但一直面临同案能否同判的现实质疑。从裁判者的思维路径来看,面对法律疑难时,求助于先例经验成为潜意识的思维倾向。故整体、稳定的司法经验,是消解法律适用分歧,平衡司法能动性与谦抑性的内修之法。因此,最高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并以'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作为其核心价值。然而,由于裁判者对指导案例的参照力、参照对象及功能认识模糊,最高院亦未对参照方式予以指引,指导案例在实践中适用率偏低,且出现裁判规则大前提化、法律关系混淆、关键事实把握不准等误区。为形成规范化的参照技艺,本文以案例文本为研究起点,立足成文法语境,厘清指导案例的参照力、参照对象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适用方法:一是发现阶段,以争议问题为导向,结合裁判要点与裁判理由归纳指导案例裁判规则;二是推理阶段,对裁判规则进行演绎解构,确定作为同案识别点的'关键事实',并运用类比技术判断两案关键事实能否适用相同的法律评价;三是验算阶段,回归规范语义脉络,运用情势权衡,对推理结论的适法性和适切性进行检验和评估,并针对适用效果偏差,对裁判规则进行调适与修正,使'个案智慧'转化为'类案经验'。

  • 标签: 个案 类案 指导性案例 审判经验 司法智慧
  • 简介:以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制度为切入点,笔者分析了"大调解"的组织体系与制度实践,探讨了以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制度为核心的人民调解"广安模式",反思了"广安模式"中政府推动的制度传统、制度实践中的政治化倾向以及官方表达中的"社会自治"。国家治权/社会自治的纠缠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内在勾连,而社会转型对制度变迁具有结构性影响。

  • 标签: “大调解” “广安模式” 制度变迁 政府推动 社会自治
  • 简介:在“马士基公司、厦门外代与瀛海公司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经营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中,各级法院对于国际班轮运输公司是否应负担强制缔约义务有所分歧。对此,根据适用强制缔约的“递进式适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法制环境的分析、参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因素、基于对货方利益的保护,得出否定国际班轮运输公司强制缔约义务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此结论对于契约法中准确定位强制缔约制度的理论意义,以及保障我国国际班轮运输市场竞争环境良性发展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国际班轮运输公司 强制缔约 义务
  • 简介:民族习俗是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共同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化惯性及其嬗变的滞后性,民族习俗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心理认同基础,并继续发挥着指示、评价、规制个体行为以及参与构建“本土化”秩序的功能。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制度前提下,法院在解决民事纠纷的审判活动中,应当对民族习俗加以考量,以推动制定法和民族习俗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纠纷解决效果的最优化。

  • 标签: 民族习俗 民事审判 适用
  • 简介:本文基于一起真实的火灾案例.结合对中国海商法和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以及漠堡规则的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探讨承运人受雇人主张火灾免责抗辫的权利和条件以及相应的举证责任。

  • 标签: 火灾 免责 举证责任
  • 简介:我国地方仲裁机构自1995年以来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国内外对其是否独立、胜任和公正,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怀疑。本文通过对S仲裁委的个案研究,具体剖析地方仲裁机构在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追求独立、胜任和公正所面临的条件约束,以及这些条件约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仲裁机构自身的努力来克服。个案详细描述了S仲裁委采取各种措施追求独立、胜任和公正的过程和效果,并解释了支撑S仲裁委不断努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初步揭示了一个可以用来观察和研究其他仲裁机构的要素分析框架。

  • 标签: 仲裁 仲裁机构 独立 胜任 公正
  • 简介:程序违规即非翻译错误(即实体违规)的大小写错误。读《中国司法》发觉其标题大小写错误频发,应予以指出,以眙众知。如:

  • 标签: 中国司法 违规 个案调查 程序 标题 英译
  • 简介:导言“陈宁诉辽宁省庄河市公安局不予行政赔偿决定案”(下文简称“陈宁案”),最早公布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第3期。之后,在“裁量问题的审查标准”项下,以“交通警察施救行为过程中比例原则之应用”为主标题,被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收录为中国行政审判“第19号案例”。可以认为,“陈宁案”展现出最高人民法院就比例原则是否应予适用、以及应如何适用于交通事故中警察施救行为的基本认识。围绕“陈宁案”的个案解读,可能涉及三个层次的规范意义:第一,比例原则能否作为司法判断的标准,即其司法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如何?第二,比例原则自身具有怎样的规范内涵?第三,将作为法规范的比例原则涵摄到交通事故处理过程的交警施救行为,其个案判断对于未来同类案件的规范意义何在?

  • 标签: 比例原则 审查标准 个案规范 行政裁量
  • 简介:在现代国家,宪法作为一国法律制度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因而合宪性始终成为法治关注的中心问题。合宪可分形式合宪和实质合宪两个层面,其中,形式合宪是合宪的最起码要求,应当特别地予以重视。本文结合1998年3月1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

  • 标签: 改革方案 国家机关 合宪性审查 个案分析 国务院 国家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