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肉是发生在软骨细胞的继骨肉之后第二高发骨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因发生部位及组织学分型不同,软骨肉的恶性程度差异较大。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极易复发。对于长骨低级中心型软骨肉可行病灶内刮除并给予辅助治疗,而发生于骨盆及脊柱的软骨肉,多选择广泛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软骨肉的治疗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作者对软骨肉的临床诊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软骨肉瘤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学 治疗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软骨肉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声像图,探讨软骨肉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软骨肉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分级综合分析。结果:19例软骨肉,17例(89.5%)位于肌层深面,紧贴骨皮质表面;2例(10.5%)位于乳腺。肿块最长径≥5cm者18例(94.7%),弱回声15例(78.9%),边界清晰12例(63.2%),形态不规则15例(78.9%),内部回声不均匀19例(100%),伴发骨质破坏17例(89.5%),钙化形成17例(89.5%)。CDFI血流评级0级和Ⅰ级血流12例(63.2%)。低级别软骨肉9例(47.4%)、高级别软骨肉10例(52.6%)。两组CDFI血流评级及钙化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组0级血流及斑片状钙化更多(P<0.05),但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骨质破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肉多表现为肌层深面、紧贴骨皮质生长的弱回声团块,肿块最长径多≥5cm,边界多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伴发骨质破坏、钙化形成,肿块内血供较少。低级别与高级别软骨肉的超声差异主要是低级别中血供更少,钙化多为斑片状。

  • 标签: 软骨肉瘤 软组织肿块 骨质破坏 钙化形成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和康复训了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实施有效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掌握复训的有效措施,是该病的成功救治的关键。

  • 标签: 骨肉瘤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临床护理对骨肉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骨肉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人,对照组仅施加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方面的优质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及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优质护理能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骨肉瘤 副反应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软骨肉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软骨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软骨肉MRI增强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2例患者均伴有软组织肿块,其中来源肋骨11例,肩胛骨6例,骨盆5例,MRI表现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等或长T1、长T2信号,T2WI高信号内见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小叶间隔呈环状、弧状或不规则强化,小叶则无强化。结论MRI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软骨肉尤其软骨小叶间隔的信号特点,对临床诊断与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软骨肉瘤 小叶间隔 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骨肉是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包括多种亚型,低级别软骨肉的预后良好,通过规范的外科手术,很多患者可达到痊愈,但不当的诊疗过程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软骨肉循证临床诊疗指南》,就诊断流程、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放疗和挽救性治疗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依据文献证据等级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旨在为骨肿瘤医师的临床诊疗提供最佳的、有效的意见参考,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个体医疗情况而定。

  • 标签: 软骨肉瘤 骨肿瘤 指南
  • 简介:目的:检测在人骨肉组织、骨肉MG63细胞及其干细胞中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情况,比较骨肉细胞和骨肉干细胞中TAZ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肉患者中,选取原发骨肉组织标本12例,复发的骨肉标本6例,另选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组织作阴性对照,并贴壁培养骨肉MG63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肉组织和骨肉MG63细胞中TAZ的表达情况;用无血清悬浮培养骨肉MG63细胞,分离并收集骨肉细胞球,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骨肉MG63细胞及骨肉细胞球中胚胎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Western印记法检测MG63细胞和细胞球中TAZ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2例人骨肉原发组织标本中,3例骨肉组织TAZ表达阳性,而6例骨肉复发组织中TAZ表达全部阳性,在骨肉细胞MG63中TAZ分子表达也呈阳性,而骨纤维结果不良中全部表达阴性。与骨肉MG63细胞相比,RT-PCR显示培养的骨肉细胞球中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明显高表达。Westernblot提示细胞球中TAZ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骨肉MG63细胞。结论骨肉组织中存在TAZ分子的表达,在复发骨肉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骨肉细胞株中也存在TAZ分子的表达,而在干细胞中TAZ分子表达更高;提示其与骨肉干细胞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干细胞 Hippo信号通路 TAT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微环境中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对骨肉SOSP-960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原代培养获得骨肉来源的CAF及癌旁组织正常成纤维细胞(NF),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F和NF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表达。收集CAF、NF的培养液,制备为相应条件培养液。将SOSP-9607细胞分为对照组、NF处理组、CAF处理组,分别应用新制备的未经处理的培养液及CAF、NF条件培养液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OSP-9607细胞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SOSP-9607细胞组cyclin D1表达水平。结果CAF中α-SMA和FAP阳性率分别为(86±5)%和(74±8)%,NF中分别为(15±3)%和(10±1)%,CAF与N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t=14.30,P<0.01)。MTT法检测显示,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24 h后能够促进细胞增殖;96 h后490 nm处吸光度值达到1.83±0.26,NF处理组为1.40±0.17,对照组为1.3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P<0.05)。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48 h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至1.57±0.13,NF处理组为1.05±0.15,对照组为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P<0.05),同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结论CAF能够促进骨肉SOSP-9607细胞增殖,并促进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骨肉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蛋白D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肱骨上端骨肉手术治疗的目的。目的:收集2003年--2008年44例肱骨上端骨肉,依据临床表现,x线特点及病人要求,随机分成两组,截肢术组和保肢术组。按照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肺转移),二年生存率等评价临床疗效。平均分别随访22个月、12个月(10--34个月)。结果: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肺部转移率,二年生存率,截肢术组分别为25%,33%,58%。保肢术组分别为40%,40%,50%。结果显示,截肢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保肢术组。结论:肱骨上端骨肉的保肢手术仍需改进提高。加强综合治疗,手术中肿瘤组织切除及灭活彻底与否均系重要的因素。

  • 标签: 肱骨上端 骨肉瘤 截肢术 保肢术
  • 简介:摘要骨肉是间叶组织起源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转移、预后较差等特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均主要集中在治疗上,但可靠的预测指标或评价系统对监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等也非常重要。与骨肉预后相关的临床预测指标较多,根据其特点可大致分为9大类,每类指标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指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将有助于改善骨肉的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预后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的肿瘤微环境,以促进骨肉免疫疗法的进展。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了119例骨肉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骨肉的肿瘤微环境,通过一致性聚类将患者分为4个聚类,并将骨肉组织依据是否为炎性组织分为冷肿瘤与热肿瘤,对比4个聚类免疫相关评分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冷、热肿瘤进行生存分析,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敲除、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以及细胞凋亡实验进行验证。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结果聚类4拥有较高的免疫评分与基质评分(P<0.01),其与热肿瘤特点相似,而CD276在聚类4中表达较低(P<0.01),是骨肉治疗的潜在靶点。生存分析曲线显示热肿瘤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冷肿瘤中NPTX2的表达与CD8A、GZMB和IFNG的表达呈负相关,且NPTX2可抑制CCL4的分泌。最后,体外实验发现骨肉细胞中NPTX2的敲减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探索骨肉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特征,为改善骨肉患者的免疫治疗现状提供依据。

  • 标签: 骨肉瘤 免疫浸润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本文报导老年患者转移性皮肤骨肉案例,患者为59岁中年女性,自行发现头皮隆起性结节1月余就诊,入院后发现肺及小肠病灶,三处均考虑恶性肿瘤并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高级别骨肉、皮损组织病理示结节大部份由较一致、成片中度多形性的梭形肿瘤细胞及少量巨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呈异形性,局部可见肿瘤性的骨样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CK7、TTF-1、EMA、Actin、S-100、MelanA、HMB-45及CD31均阴性,部分梭形细胞及巨细胞CD68阳性。患者现正于院外接受化疗,目前仍有随访中。骨外骨肉发病率低,常转移至肺部,头皮转移非常少见,诊断主要依赖病史,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活检。

  • 标签: 骨外骨肉瘤 皮肤 转移
  • 简介:骨肉是一种最常见的骨骼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在15~25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易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其特点是肿瘤进展速度快,肺部转移早,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约为20%左右。随着近年来保肢手术逐步替代了截肢手术,以及新辅助化疗,基因治疗及中药治疗等的出现,使得骨肉的5年生存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主要对骨肉的新近治疗方法做简要阐述。

  • 标签: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骨肉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目前,骨肉临床普遍选择手术配合辅助化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化疗的作用是消灭患者体内微小病灶,使手术治疗更加彻底,避免出现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新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骨肉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骨肉瘤 基因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 ]本文总结了骨肉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目前,骨肉临床普遍选择手术配合辅助化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化疗的作用是消灭患者体内微小病灶,使手术治疗更加彻底,避免出现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新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骨肉患者的康复。

  • 标签: [ ]骨肉瘤 基因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肉患者家属的情感体验。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0名住院儿童骨肉患者家属进行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结果住院儿童骨肉患者家属的情感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心理压力大、承担责任多、经济负担重、担心子女丧失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社会支持需求迫切。结论了解儿童骨肉患者家属真实经历及内心感受,有助于促进医护人员对儿童骨肉患者家属心里困境的关注以及需求情况的了解,给予心里支持,以帮助儿童骨肉患者及家庭度过特殊时期。

  • 标签: 儿童,骨肉瘤 住院 家属 情感 定性研究
  • 简介:1959年我从协和医院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当时叫日坛医院),开始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提出的豪迈口号是:"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当初的条件很差,只能一边起步一边摸索,想着如何能开辟新径、突破瓶颈,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

  • 标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骨肉瘤 事业 协和医院 实验研究 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