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SysmexXE-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性能。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对sysmexXE-2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多项测定参数的性能评价。结果:SysmexXE-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精密度、准确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相关性、不同吸样模式的结果可比性等均符合临床应用要求;SysmexXE-2000i白细胞分类与手工分类结果比较,除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相关性较好,网织红细胞计数与手工计数比较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SysmexXE-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主要性能指标符合实验要求。是较理想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标签: SysmexXE-2000i 血细胞分析仪 性能评价
  • 简介:为了研究小波变换分解的尺度和融合策略对图像融合效果的影响。我们选择已配准后的多聚焦医学图像以及MRI/CT灰度图像,在提取图像的低频和高频小波系数时,分别进行单尺度和多尺度分解,融合时采取了基于独立像素点和基于邻域窗口的多种融合策略,深入对比分析各种融合规则对医学图像融合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和性能评价表明:使用局部滤波的操作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融合的效果,使图像的细节信息更加丰富,而多尺度融合能明显提高融合图像的亮度。

  • 标签: 图像融合 小波变换 融合规则 性能评价 灰度直方图
  • 简介:摘要为了提升治疗呼吸机的质量检测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依据《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呼吸机安全专用要求治疗呼吸机》GB9706.28-2006标准,使用CertifierFA呼吸机气流分析测试系统等检测仪器,对呼吸机常用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进行阐述,以期推动提高呼吸机检测技术的工作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雅培i2000分析仪对HCV抗体检测的性能评价。方法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HCV抗体,对雅培i2000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最低检出限及阴阳性符合率等指标进行验证。结果批内CV为3.06%,批间CV为6.88%,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76携带污染率从高到低为0.011%,最低检出限为0.0078NCU/ML,阴阳性符合率100%。总之,上述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性能验证要求。

  • 标签: 雅培i2000分析仪 HCV抗体 精密度 线性范围 携带污染率 最低检出限
  • 简介:目的:利用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NU2-2007标准对西门子BiographmCT-S64PET进行性能测试。方法参照NEMANU2-2007标准和厂家测试手册,对设备的空间分辨率、散射分数、计数丢失、随机符合、灵敏度、精确度、能量和时间分辨率,以及图像质量、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进行测试。结果设备在视野偏中心1cm处横向和轴向空间分辨率分别为4.3mm和4.6mm,10cm处横向、轴向和横断切向空间分辨率分别为4.9mm、5.9mm和4.7mm;散射分数为37%;噪声等效计数率在28kBq/mL时达峰值,为191kcps;中心和偏中心10cm处灵敏度分别为10.0cps/kBq和10.4cps/kBq;精确性偏差为2.3%;仪器能量分辨率为11.5%,时间分辨率为542.5ps;图像质量模型中最小直径为10mm的热球清晰可辨;衰减和散射校正的精确性相对误差为14%。与39环的Biograph16HR相比,空间分辨率相近,散射分数和图像对比度增高,峰值噪声等效计数率提高125%,灵敏度提高123%。结论BiographmCT的各项指标均达到NEMANU2-2007标准要求。灵敏度、噪声等效计数率和图像质量提高,可缩短采集时间和减少药物注射量。

  • 标签: PET/CT 硅酸镥晶体 MEMANU2—2007标准 性能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塑袋包装呼吸管低温等离子灭菌与含氯液浸泡呼吸管复合膜包装后效果。方法塑袋包装呼吸管低温等离子灭菌后在当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塑袋包装呼吸管低温等离子灭菌没有细菌生长。含氯液浸泡呼吸管复合膜包装后分别在第8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均检测出细菌。结论塑袋包装呼吸管低温等离子灭菌,灭菌效果好,保存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复合膜包装呼吸管,保存时间短,细菌含量高。保质期只有7天。

  • 标签: 纸塑袋包装 呼吸管 低温等离子灭菌 含氯液浸泡呼吸管 复合膜包装
  • 简介:目的纯镁表面采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在电解液中添加AgNO3,探讨其对生物涂层组织及性能影响,为后续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试验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电参数相同条件下,采用硅酸盐系镀液为对照组,在其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AgNO3为实验组,观察涂层表面和断面形貌、涂层相结构及成分分析,测定涂层结合力、摩擦系数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添加AgNO3后,电解液导电能力增强,涂层表面微孔孔径增大,微弧数目减少,致密层更加致密,并有Ag新相产生。随着AgNO3含量增加,涂层结合力变大,摩擦系数变小,耐蚀性提高。结论添加AgN03后,涂层形成Ag新相,表面微孔孔径增大,致密层更加致密,提高了涂层结合力、耐磨性和耐蚀性。

  • 标签: 超声微弧氧化 纯镁 AGNO3 涂层结构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室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上新开展的IgA、IgG、IgM、C3、C4这五个项目进行精密度、正确度、线性、参考范围的性能验证,以验证其检测能力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方法选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五个项目,使用精密度验证的传统方法进行精密度分析,使用卫生部室间质评结果进行正确度分析,参照EP6-A进行线性分析,通过测定20例能够合理代表健康总体的样本对仪器给定的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3、C4五个项目精密度、正确度均符合要求,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均验证合格。结论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IgA、IgG、IgM、C3、C4五个项目各项性能指标均合格,可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 标签: 性能评价 免疫球蛋白 日立7600
  • 简介:目的纯镁表面采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在电解液中添加AgNO3,探讨其对生物涂层组织及性能影响,为后续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试验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电参数相同条件下,采用硅酸盐系镀液为对照组,在其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AgNO3为实验组,观察涂层表面和断面形貌、涂层相结构及成分分析,测定涂层结合力、摩擦系数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添加AgNO3后,电解液导电能力增强,涂层表面微孔孔径增大,微弧数目减少,致密层更加致密,并有Ag新相产生。随着AgNO3含量增加,涂层结合力变大,摩擦系数变小,耐蚀性提高。结论添加AgNO3后,涂层形成Ag新相,表面微孔孔径增大,致密层更加致密,提高了涂层结合力、耐磨性和耐蚀性。更多还原

  • 标签: 超声微弧氧化 纯镁 AGNO3 涂层结构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3年后的日立LST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方法取ALT、AST、ALP、GGT、TBIL等35项常规项目的高值和低值标本各一份,按低值—高值—低值—高值—低值的顺序连续测定3次,分别为A1、A2、A3、B1、B2、B3、A4、A5、A6、B4、B5、B6、A7、A8、A9,根据低对高=(B4-B6)/(B6-A6)×100%,高对低=(A7-A9)/(B6-A9)×100%,计算携带污染率。结果各测定项目的携带污染率都较低,都低于2%,属于可接受范围。结论日立LST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携带污染率低的特点,可以适应实验室的常规检验需求。

  • 标签: 日立LST 008 携带污染率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简介:目的:研究BMP-2缓释复合物的成骨性能,并对比其与单纯BMP-2间成骨差异。方法:该实验采用藻酸钠、BMP-2和氯化钙混合制备藻酸钙-BMP复合材料,进行体外观察和兔动物试验,通过用x线、组织学、骨密度等方法,研究其诱导成骨活性。结果:缓释组和BMP-2组均在4~12周形成新生骨组织,两组标本均为编织骨形态,x线、组织学、骨密度等方法,均提示两组在骨新骨形成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缓释组新骨形成量大于单纯BMP-2组。结论:BMP-2缓释载体复合物刺激成骨与直接应用BMP-2刺激成骨对新骨形成量存在显著差异,缓释复合物可以持续稳定促进新骨形成,达到缩短骨愈合的目的。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 藻酸钠 缓释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半水硫酸钙晶体(Calciumsulphatehemihydrate,CSH)与可吸收镁合金(Magnesiumalloys,Mgalloys)制备出一种可注射的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并研究其可注射性,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等各方面的性能。方法:对比不同比例Mg/CSH复合材料的初、终凝时间、压缩强度、注射特性;采用X线衍射分析(X-raydiffractionanalysis,XRD)和能量弥散X射线探测器(EnergyDispersiveX-rayDetector,EDX)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模拟体内液态环境,测试材料在37℃浸泡环境下的生物活性及在磷酸缓冲盐浸泡下的重量变化以及pH变化;材料表面形态采用扫描电镜(Sca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观察;用大肠杆菌抑菌性实验对材料的抗菌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纯CSH组相比,添加Mg的复合材料凝固时间延长,复合材料的可注射性显著提高(纯CSH的可注射比例为43%,20%Mg/CSH为69%)。随着Mg含量的提高,抗压强度方面也有所提高(P〈0.05)。XRD及EDX检测结果均证明材料中含有CSH以及Mg晶体。不同复合材料在浸泡环境下的结果表明,Mg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pH无影响;降解率方面,在浸泡时间小于21d时,纯CSH与Mg/CSH复合材料的降解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浸泡21d后,复合材料的降解性明显优于纯CSH(P〈0.05)。SEM检测浸泡前后材料表面,结果表明浸泡对材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Mg/CSH及10%Mg/CSH与纯CSH24h后抑菌性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添加镁合金的可注射硫酸钙复合材料展示出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可注射能力、抗菌性,体内生物相容性方面也表现良好。该材料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可注射骨 半水硫酸钙 镁合金 骨组织工程 骨修复
  • 简介:目的对骨科常用钛植入材料进行表面处理,赋予其高生物活性。方法利用酸碱腐蚀法对钛基体进行粗化与活化处理,并通过模拟体液浸泡样品,在钛表面制备了含钙、磷的生物活性无机涂层。通过腐蚀率测定、静滴接触角、SEM等方法研究了粗化及活化处理对钛合金样品表面能、润湿性、粗糙度、表面形貌等理化性能的影响;通过MG63细胞培养实验观察了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细胞粘附、分化和增殖情况的影响;并通过SEM、XRD等检测方法对不同方法处理样品在模拟体液中浸泡3天后表面形成的含钙磷沉积层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浸泡后样品表面形成的无机沉积层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而且采用HCl/H2SO4混合酸于60℃下处理30分钟、5MNaOH60℃腐蚀24小时并在600℃下保温1小时的酸碱热处理工艺所得到的钛表面粗糙度高,润湿性好,细胞在其上粘附、分化、增殖情况最佳,且其表面沉积的HA层更为致密均匀。结论通过对钛基体表面酸碱热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筛选,为后期生物学评价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和前期基础。

  • 标签: 钛基体 酸碱腐蚀法 表面活化 羟基磷灰石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及控制烧结工艺制作可切削氧化铝基体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制备α-氧化铝粉体。将α-氧化铝粉体和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粉体分别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然后进行控温烧结形成可切削的多孔氧化铝基体。在多孔氧化铝基体的上表面涂塑VTIAIn-Ceram玻璃渗透粉体,然后烧结制备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复合体。采用扫描电镜并结合X线衍射分析分别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可见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基体为连续多孔立体网状结构,开孔结构分布均匀;渗透复合体为致密的陶瓷复合体;X线衍射分析表明主晶相为α-Al2O3。结论硫酸铝铵经过两步煅烧工艺能够生成α-氧化铝粉体,通过控制烧结工艺能够制得渗透性能良好的可切削多孔氧化铝渗透基体。该烧结工艺过程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进一步完善有望临床使用并实现产业化。

  • 标签: In-ceram技术 氧化铝基体 玻璃渗透性能 扫描电镜
  • 简介:渗透树脂作为一种新型充填材料,因其具有低粘性特点及更小的表面张力,可进入龋损的微小孔隙并堵塞封闭形成屏障,起到阻止龋损进展的作用,因而使用渗透树脂预防和治疗早期釉质龋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鉴于渗透树脂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本文对渗透树脂的渗透性、老化性以及对显微硬度的影响进行讨论。

  • 标签: 渗透树脂 早期釉质龋 渗透性能 紫外老化 显微硬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改性的临床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和抑菌性,为减少继发龋提供新途径。方法向光固化复合树脂中添加质量比为0%、1%、3%、5%、10%经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通过机械和超声搅拌均匀后,快速填入模具中固化,研究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和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性。结果随着T—ZnOw添加量的增加,改性后的临床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弯曲强度和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5%组具有最高值,1%,10%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较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0.05);抑菌率随着T—ZnOw添加量的增加,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提高,其较空白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添加T—ZnOw为5%组的弯曲强度和显微硬度最高,抑菌率达到90%以上。

  • 标签: 四针状氧化锌晶须 光固化复合树脂 弯曲强度 显微硬度 抑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及数字X线摄影系统(DR)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种X线摄影系统的性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的1261张CR和DR影像结果,根据统一标准将其分类并对此进行质量评估,进而分析两种X线摄影系统的影像特点及对比其性能。结果DR的优质影片数高于CR,且废片数低于CR,比较上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性能比较上,CR具有影像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多、实现了传统X线摄影的数字化、可与传统X线设备匹配以减少投资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而DR的优点是操作时间短、成像环节少,且清晰度高于CR。CR系统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体位的X线摄影;DR系统适用于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结论CR和DR在相同的影像特点基础上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且相互不能取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行发展。两种系统适用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摄影,因此在选择X线摄影系统摄影时,需根据检查部位及临床需要选择最适宜的摄影方法。

  • 标签: CR DR 影像特点 性能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PG)在糖尿病前期(IFG)诊断中的相关性及诊断性能。方法收集2013.1.1至2013.12.31在我院进行HbA1c、FPG测定的疗养人员303例,均未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以FPG为“金标准”,其值6.1=<FPG<7.0mmol/L为糖尿病前期,同时测定HbA1c,其值5.9%=<HbA1c<6.5%为糖尿病前期。评定HbA1c在糖尿病前期诊断中的敏感性(S),特异性(Sp),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结果FPG升高组中HbA1c升高22例,未升高30例,HbA1c升高占FPG升高组42.31%;FPG正常组中HbA1c升高23例,未升高228例,HbA1c升高占FPG正常组9.16%。经Radit分析,x2检验,P<0.005,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异。HbA1c诊断糖尿病前期的S为48.89%,Sp为90.83%,+LR为5.33,-LR为0.56。结论HbA1c在诊断糖尿病前期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FPG相比,其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目前还不能作为独立的检测指标,需与FPG协同诊断。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糖尿病前期 相关性 诊断性能
  • 简介:采用ASTM直接接触法和间接接触法对六种不同材料的溶血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检测的聚乙烯、丁腈手套和橡胶#2的溶血等级判定结果是一致的,而乳胶手套、橡胶#1和Buna橡胶用两种方法检测的溶血等级判定结果不一致,且乳胶手套和Buna橡胶的溶血指数差异显著。我们分析了采用这两种方法检测,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为医疗器械或材料的溶血性能检测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新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 标签: 医疗器械 溶血性能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方法 直接接触法 间接接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