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窈窕'做为一种女性美的观念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楚地。《诗经》中的南国之风和楚辞中的《九歌》都出现过描写女性美的'窈窕'。'窈窕'美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蕴。一、'窈窕'美的语源考察《说文》:'窈,深远也。从穴幼声'。又'窕,深肆极也。从穴兆声'。'肆极'即深远之至。《淮南子·兵略训》:'溪肆无景',高诱注:'肆,极也。极溪之深,不见景也'。则'窈窕'一词,上下同义,且二字古韵分别在'幽'、'宵'二部,可旁转,所以'窈窕'实同'窈窈'。《广雅·释训》:'窈窈,深也'。毛诗以'幽间'释'窈窕',即

  • 标签: 文化内蕴 女性美 《九歌》 旁转 释训 高诱注
  • 简介:嵇康的政治倾向及其对经学教育的批判徐杰,胡居付嵇康与阮籍、阮咸、刘伶、王戎、山涛、向秀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①但他并不是一个志在“竹林”之中的人。他是有明确政治倾向的。嵇康一生的命运与曹魏集团紧密相连。嵇康与魏宗室联姻...

  • 标签: 经学教育 政治倾向 嵇康 司马氏 高平陵事件 玄学
  • 简介:本文以经学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吕思勉学术体系的研讨,以观察背后所反映出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知识演进及学科转型问题。我们认为,在吕思勉的旧学系统中史学是主干,起点和支点是经学经学虽拥有知识基础的地位,但指导性作用却被其知识结构中的新学所取代,循此理路,吕思勉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日渐由今文余绪走向了今古贯通,完成了经学的转型。这一学术路数的改变也使得吕氏的旧学日渐过渡到现代形态,并以历史主义的眼光,将经书放至历史情景中加以研求,把经学带入了史料学的现代学术轨道,从而在旧学基础上步入了现代学术的场域。

  • 标签: 吕思勉 学术体系 经学 知识结构 学术转型
  • 简介: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获得美国财经援助的交涉中,努力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他能够调动有关外交官和特使的长才与积极性,与在华美国使节和来访美国高层官员沟通,有助于加强中美之间的了解。抗战时期中国虽然获得了数笔商业信贷、平准基金借款和巨额财政援助,但相应的谈判过程不无曲折,最终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蒋介石等人对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决策机制及其实际运作都了解不够,对于战时中美关系的定位也难免错位。此外,战时中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主要人事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国力与美、英、苏的差距甚大,在对日持久作战中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够为盟国所倚重。对于蒋介石及其属僚在战时对美外交中的作用和成败得失,应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 标签: 蒋介石 抗战时期 中美关系 财经援助
  • 简介:<正>随着前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5年)立五经博士,学官由经师统治之后,两汉的官方学术教育中逐渐出现一个新现象,这就是博士家法。《后汉书·儒林列传》曰:“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学术文化现象。

  • 标签: 两汉经学 经学史 学术思想 皮锡瑞 五经 经师
  • 简介:皮锡瑞赞同以《仪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之说;认为《周礼》当出自六国时人,非必出于周公,亦非刘歆伪作;《礼记》中如《王制》和《礼运》这样有着完整意义的篇目,当可分篇别出,《王制》为孔门弟子所作。在重视经学家法的观念下,皮氏对《周礼》、《王制》给予了很多关注,力图通过对《周礼》、《王制》的解析以明今古文之分。皮锡瑞治经重今文,并强调经学之微言大义,他对古礼多从礼之义的角度来认识。

  • 标签: 皮锡瑞 《周礼》 《仪礼》 《礼记》
  • 简介:如果有人告诉你,有座房子,是由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七亿多古瓷片建造而成,你会不会认为这是个童话故事的开头?别急着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一座瓷房子,而且就在中国的天津。把如此珍贵的瓷片随意粘到墙上,还赤裸裸地在大街上摆着,我第一次看到图片的时候不禁感叹:这人是疯了吗?虽说西班牙的天才建筑师高迪也喜爱用瓷片来

  • 标签: 房子 天津 童话故事 古瓷器 水晶石 瓷片
  • 简介:引言我国民间手工艺人制做金银饰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清末时天津首饰业已很兴盛,并在购销金银首饰、珠宝、钻石、玉器业务的基础上,出现了收购砂金自行加工熔炼成金条、金锭的商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价下跌,银价上涨,于是一些专事倒卖金银的商户与经营珠宝、钻石的店

  • 标签: 天津旧 旧金店 经营内幕
  • 简介:湖社画会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画家社团之一,它成立于1927年,1931年在天津成立了分会。很多湖社总会的骨干分子来津主持会务和教学工作。天津分会的建立,不仅扩大了总会的影响力,更让天津地区的美术爱好者有了更多与湖社画会授课者以及学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天津分会招收了大量学员,培养了众多画家,他们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天津地区后来的传统派画家多少都与湖社有着“血缘”上的关系,这对天津地区绘画审美趣味、风格的形成,以及北京、天津及东北地区区域性美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湖社画会 天津分会 主持者
  • 简介:郑献甫是近代广西少有的奇才,创作、研究均有丰硕成果,不仅在广西,在整个岭南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与郑氏同时代的朴学大师陈澧说:“国朝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海内。及风气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矣!”

  • 标签: 郑献甫 岭南 文学家 经学家 教育家 广西
  • 简介:廖平一生坎坷,锲而不舍,潜心著述,屡遭诬诋、夹击,甚至革职查办,从不停笔,以近140部著述遗世,成为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家。但从廖平为治经学所遭到的排诋、夹击的经历中,可使人领悟学者风范,从毁誉互参中窥清末民初学术门户壁垒森严,文人心态的整合变异以及世相种种。

  • 标签: 廖平 文人心态 世相 经学大师 经学家 尊经书局
  • 简介:讲"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清代庄存与与和珅同朝,他复兴"今文",是否与和珅专权有关?美国艾尔曼教授在《经学、政治和宗教》一书中列有《庄存与与和珅》专章,以为今文经学的复兴与和珅专权有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最近,艾尔曼又重申己见。我认为庄存与复兴今文经学,原为"家学",传其学者,主要是家属。到了刘逢禄,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政的日衰,成为"显学"。"家学"有时口耳相传。此后地域不限于常州,经书不限于《公羊》,"家学"演为"显学"。溯其创始之初,庄存与和和珅尽管年龄相差,记载缺乏,但不能说他复兴今文与之无关。

  • 标签: 今文经学 庄存与 和珅 刘逢禄
  • 简介:民间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道出了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天津城市的形成,就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元、明、清定都北京,途经天津的"漕运"日趋兴盛,造就了天津的发展与繁荣。"天津"地名的由来也和运河有着密切关系。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从天津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决定在津筑城设卫,并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津渡之地"。

  • 标签: 大运河 天津城市 相结合 三岔河 保护开发 生态城市
  • 简介:<正>天津回教联合会是天津回族早期主要的社会团体之一,她产生于五四运动初期,在组织和领导回族群众与各界人民一道参加反帝反封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以后的历次事件中,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其正义性、进步性;当然,更突出的是民族性,在提高回族文化素质、改善回族经济、维护回族尊严、增强回族自信自强自立的道路上,亦创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根据有关史料整理成篇,由于资料匮乏,难免遗误。希各方师友补正。

  • 标签: 回教 天津 回族经济 委员 张裕 职员
  • 简介:2000年,洛阳的考古工作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发掘出唐宋时期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延绵达数公里;桥墩下垫枕木,上铺方石,联以腰铁。这便是多种文献记载、久享盛名的唐代东都天津桥遗址,东都天津桥初创于隋,为木船浮桥。唐改为石柱桥,是东都城内连接洛河南北即联通里坊与皇城的第一大桥,是由洛阳经南路西行长安的必由津梁。

  • 标签: 天津 唐代 东部 2000年 唐宋时期 文献记载
  • 简介:打群架、受官刑和其他混混儿认为打群架是正当行为,更有一定的步骤,不论争行夺市还是因细故斗强,或约定时、地,或突然袭取。有的事先由一方约妥若干人预作准备,名为“侍候过节儿”。在准备期间,一律集中在一起,每日供应好吃好喝,没有巨款的势难应付,因所约多至百人以上,少也数十人。有的日期不能预定,因为对方何时来到难以预测,一时一刻不能放松,但表面上要不露形迹,有人问及,坚不承认,只称万无

  • 标签: 故斗 官刑 侯家后 斩监候 甲局 衙头
  • 简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院成立于2006年5月,为全国首家高职院校国学院。国学院成立后,开设了全校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采用了理论精粹与国学体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开办了'城市国学讲坛'和'企业家国学讲坛',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组建了各类国学社团,成为校内外普及国学的主体;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国学活动或会议,如'中国古琴名家音乐会'等,彰显了学校的国学教育特色。

  • 标签: 职业学院
  • 简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院成立于2006年5月,为全国首家高职院校国学院。国学院成立后,开设了全校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采用了理论精粹与国学体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开办了'城市国学讲坛'和'企业家国学讲坛',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组建了各类国学社团,成为校内

  • 标签: 国学院简介 城市职业学院 广州城市
  • 简介: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 标签: 董仲舒 经学解释观 《诗》无达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