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文坛虽然自九十年代以来就一直被裹挟在由小资、中产、新富人等所织成的“新意识形态”的罗网中,但毕竟没有完全失声。尤其是近几年,很是出现了一批描写农民工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各有不同,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它们大都显示出一种眼光向下、极力去逼近真相的冲动。葛亮的小说《阿霞》,就属于其中颇受瞩目的一篇。

  • 标签: 书写 道德 新意识形态 九十年代 当代文坛 《阿霞》
  • 简介:谁都无法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喧嚣浮躁的灵魂难得安宁的时代,文学创作似乎也逐渐丢掉了安静的思考与唯美的表达。所以,当我读到简墨的散文《守住》时,心底油然升起一份由衷的喜悦。原来,毕竟还是有作家在坚守文学的位格,坚守创作的底线,还是有如此洁雅如此灵秀的文字,可与读者分享真诚真切的生命体验。

  • 标签: 安静 书写 执着 文学创作 生命体验 唯美
  • 简介:<正>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为英国小说家,其小说《印度之行》自从发行以来,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注意。S.M,Gilbert认为,这部小说既是时代的文献,也是重要的文学作品。福斯特在小说中所阐述的印度已经超过地理上的含义,其不仅代表了印度这一地区,还是宇宙的象征。福斯特在作品内将人类社会秩序、和谐与完美有机融人社会、宇宙一同打造的整体背景下开展全面的研究探索;并指出宇宙是有序、统一与完美的,和谐和联结为宇宙和人类世界的中心。福斯特通过小说来解读人们到现在为止也无法弄清楚的宇宙世界所面对的困难,而是去探索更为持续的人类家园。

  • 标签: 《印度之行》 福斯 英国小说家 阿德拉 整体背景 Gilbert
  • 简介:—八五一年,夏尔·波德莱尔发表了《酒与印度大麻》,当时他只不过是尝试过印度大麻一两次而已,他一生中没有成瘾。一八六○年,波德莱尔出版了《人造天堂》,这时他由于病痛而不得不经常吸

  • 标签: 印度大麻 大麻鸦片 酒印度
  • 简介:长诗《三千六百五十行阳光》是为重庆直辖十周年而作。从最初有写这首长诗的想法,到付诸实施,到最后完稿,杨矿所花的时间并不太长,所以我认为他是轻松地创作了这部作品。

  • 标签: 厚重 书写 长诗
  • 简介:<正>其实,陈然毫不讳言的是他对短篇小说的热爱。如果说,作家与文体之间也有着某种适应性的话,那么他承认,他或许是比较适合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他知道这是没出息的话,靠二十个字的唐诗就可流传于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向来不喜欢违逆自己的天性,对所谓的风俗画卷或民族史诗不感兴趣。他只是愿意延伸作为他的一根神经。是的,只能是神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神经是比较宝贵的东西,各处的神经既不可替代也不完全一样。1991年陈然就开始发表小说了。一个内向而敏感

  • 标签: 民族史诗 文学里 中短篇 主流话语 现实生活 无欲则刚
  • 简介:佳骏这三个散文集子(依次为《掌纹》《院墙》和《在黄昏眺望黎明》),可以当作史料来看待。因为它们相当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三农"中的两农:农村和农民。不但写了实况,还写了变化。譬如农村的日益空壳化,譬如农民的弃农打工后的边缘状态。说是史料,不大可能被历史学者所引用。但是它们虽然没有"证实"的价值,却具有"认识"的作用。因为——我坚信——佳骏所书写的,属于一去不复返的。后来者,尤

  • 标签: 体修饰 书写 压抑感 中国农村 作品 阅读效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仿佛还在昨夜,屋里摇曳着一点灯火。风从窗外呼啸而过,远处有一声狗吠,村庄已经入睡……。这样的幻境常在梦里闪现。醒来时,才发现岁月已逝,而且,整整过去了三十年。尚未消逝的,是个人的记忆。以及事过境迁后,再三酝酿而成的个人情感,并经由知识者执笔,逐渐蕃衍而成的文字。如果借用一个现成的理论术语,那么,可以说,近二十年有关这类个人记忆乃至情感追述的文字,已经构成了一整套强势的知青话语。充斥其中的,是个人的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再三抚摸;往常的依依之恋;失落(虚构的生命之根的重新寻找);真诚编织的英雄故事,(而献身的残酷性已被炽热的重新叙述的理想消解,自我着迷);各类鸡零狗碎的奇闻轶事(掩盖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的困窘和艰难);掩饰不住的城里人的优越感……;甚而,在一种文学的幻觉中,“苦难”逐渐转化成“风流”。

  • 标签: 重新书写 自由意志 个人记忆 重新叙述 个人情感 历史真相
  • 简介:王安忆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沉默和理性的作者。她永不怠于砥砺文字,永远用清晰的世界观进行创作。坚持书写,满怀敬意,这是本文题目的由来。拿到新书《故事和讲故事》,初看目录,其实有些困惑。故事、经典、上海和女性作为四个篇章串联起的本书,作为理论批评集,看似分散。总览全书后,才明白潜藏其中的精气神。所悟之余深感幸运,二十余年间,王安忆的成熟之路除了以大量作品为坐标一一标明,还通过这些文章更为清晰地记载了下来,让读者能够近距离体会她的创作理念。对此,

  • 标签: 敬意 书写 印象 创作理念 讲故事 理论批评
  • 简介:一很难想象,作为80后的曹永对饥饿能有如此深度与力度的书写与诠释。他的《荒年纪事》给人最鲜明的震撼之处在于张催粮们对饥饿与吃的刻骨铭心。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张贤亮《绿化树》到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饥饿叙事呈现出了从政治到历史、从道德到身体的书写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饥饿书写”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历史与社会症候,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揭示底层生活图景与人的生存状态,也成为理解当代知识分子探索自我意识与传达历史文化的重要路径。

  • 标签: 书写过程 叙事意义 饥饿 纪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历史与社会
  • 简介:<正>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据史学家的考证,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系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南半岛,约于三千五百年前分批南下迁徙东南亚诸岛。他们本属同一个语言文化的种族,后来由于海洋山川的阻隔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各地区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而先后成立的奴隶制王朝和封建制王朝又各据一方,形成了多种社会形态和多种语言文化的局面。就文化而言,最发达的数爪哇文化,其次是马来文化、巽达文化和巴厘文化。这种各成体系的多种语言文化的状态延续了很久,至二十

  • 标签: 民族英雄 伊斯兰教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人 封建王朝 伊斯兰文化
  • 简介:长期以采由于“文化启蒙主义”一元论价值观的影响,学界在论及苏曼殊的翻译成就时,一贯强调其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忽略了他对东方印度文化-文学的译介之功。作为深究内典的翻译家,苏曼殊的印度文学译介填补了近现代翻译史上的诸多空白。他在译介印度文化时对“必关正教”的批评、对纯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东方文明的偏爱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审慎反思,更表现了苏曼殊文学审美现代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在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之初都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清朱民初 苏曼殊 印度文学 翻译文学
  • 简介:在我刚上国小四年级的时候,镇上突然多冒出了一家黑兮兮干理发这行业的印度人,就住进咱们家正对面那间极破落又黑旧的木板屋。关于那间木屋屋,前后换了好几个皮色不一的主人,而且最近有相当段时日没人住了。曾经有一个年老的马来哈兹(曾赴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在木板屋住过,因年迈寂寞,终日朗诵着可兰经以度日,也许是觉得再活下去没什么意思,于是拣锁上的人快忘了他的存在时,悬梁自尽,好几天才让一个印度酒徒发现。这以后木板屋活像一具黑漆漆的古老棺木,里边似乎仍躺

  • 标签: 活下去 理发室 就这样 里耶 闲来无事 五分钱
  • 简介:我做过这样的事情:用十二支彩笔,小孩用的那种,在白纸上认真书写药师菩萨的咒语。在我看来,药师菩萨的语言再秘密也是为了众生的身心健康,否则不称其为菩萨。我将他老人家的咒语看成一种沟通的符号,相信它的作用相当于今人的电话号码,或者网址。

  • 标签: 十二支 我自己 帝释天 三界 我的女儿 地藏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概念,间际生存,界定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归纳了这种生存状态的基本属性及其在异质文化环境里的书写行为方面和文本上的表现类型。在这一概念的引领之下,文章论述基于中西文化在单一精神原则上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个体异域生存之思维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重新审视了异域书写的本质和价值。论述过程也顺带展示了此一概念蕴含的新的研究角度和新的理论框架,以期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再进一步。

  • 标签: 间际生存 集体主义原则 个体主义原则 现代新儒学
  • 简介:1995年皇冠出版社一举推出四本“新感官小说”,分别是陈雪《恶女书》、曾阳晴《裸体上班族》、纪大伟《感官世界》与洪凌《异端吸血鬼列传》。二十年过去了,她成为四人中唯一没走入学院体制任教,坚持以作家为职业(在台湾这就意味是无业)的创作者。自幼她便处于比同时代作家更为困窘的生活环境,挥之不去的经济压力及一身病痛下,还是交出了八部长篇小说集与三部短篇小说集的精彩成绩单。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裂解 书写 学院体制 生活环境 经济压力
  • 简介:上小学时,我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叫做"时空游侠"。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部剧玩的是"穿越":一个历史没学好的半吊子游侠带着一个博学少年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修补历史漏洞。"时空游侠"从未在现实生活中出现,饱读历史的少年却并不少见。

  • 标签: 历史 八卦 电视剧 少年 书写 游侠
  • 简介:苍白无力的文章,一定是缺乏感情的文章。一位作者,对身边人身边事漠不关心,肯定写不出带着温度的文章,诗歌的写作尤其如此。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要能够感知身边花岗岩的冷暖,要疼爱脚下的小草,要嗅得到泥土的芳香。

  • 标签: 创作谈 同我 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