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这是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句。法国作家菲利普·福雷斯特不仅把“然而”当作他的小说的书名,而且把诗人小林一茶、小说家夏目漱石、摄影师山端庸介当作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这样的结构非常特别,独树一帜,光是“然而”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 标签: 书写 遗忘 小说家 法国作家 夏目漱石 菲利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很难想象,作为80后的曹永对饥饿能有如此深度与力度的书写与诠释。他的《荒年纪事》给人最鲜明的震撼之处在于张催粮们对饥饿与吃的刻骨铭心。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张贤亮《绿化树》到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饥饿叙事呈现出了从政治到历史、从道德到身体的书写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饥饿书写”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历史与社会症候,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揭示底层生活图景与人的生存状态,也成为理解当代知识分子探索自我意识与传达历史文化的重要路径。

  • 标签: 书写过程 叙事意义 饥饿 纪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历史与社会
  • 简介:1995年皇冠出版社一举推出四本“新感官小说”,分别是陈雪《恶女书》、曾阳晴《裸体上班族》、纪大伟《感官世界》与洪凌《异端吸血鬼列传》。二十年过去了,她成为四人中唯一没走入学院体制任教,坚持以作家为职业(在台湾这就意味是无业)的创作者。自幼她便处于比同时代作家更为困窘的生活环境,挥之不去的经济压力及一身病痛下,还是交出了八部长篇小说集与三部短篇小说集的精彩成绩单。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裂解 书写 学院体制 生活环境 经济压力
  • 简介:一、引言我国学界对鲁迅域外传播史的考察可谓由来已久,迄今已经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支。按照大卫·达姆罗什(DavidDamrosch)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一部作品只有当活跃呈现于原属文化以外的某个文学系统中,才具有作为世界文学的实际生命”。从这层意义来看,现有研究已经充分表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系统中最具生命力的代言人之一。

  • 标签: 鲁迅研究 传播史 印度 译介 世界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 简介:摘要印度,作为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之一,其文化绚烂多姿。其中神话故事在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和促进了印度文学的发展。不仅如此,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学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印度文化传入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后,影响了当地文学的形成。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印度文化对缅甸文学的影响。

  • 标签: 印度文化 缅甸文学 影响
  • 简介:内容摘要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工整、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这都是在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敲警钟语文教学要加强书写习惯的培养。不求人人成为书法家,但求人人能写工整字。

  • 标签: 规范 工整 养成 作业书写 习惯
  • 简介: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田立胜,画国画二十几年了.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经常出去写生,安安静静地啃了不少书,画画更是作为日课,可以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下了不少功夫.在面临空前创新危机的花鸟画领域,田立胜稳健精进,渐成气象,功夫在画外.

  • 标签: 花鸟画 20世纪70年代 解读 富贵 写真 师造化
  • 简介:印度佛教中,随着典籍数量的增加,根据经典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逐渐产生了“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的文献分类方法。“十二分教”中所包括的“因缘”与“譬喻”类文献,不仅对中国佛教,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形式上,这类文体为后世的变文、话本、宝卷、弹词,甚至小说,提供了整体结构框架上的借鉴;在内容上,其三世因果的思想被许多通俗文学作品全盘接受。甚至成了作品的主旨所在。本文便致力于梳理“缘”这样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文体、思想流变之路。

  • 标签: 因缘 譬喻 变文 话本 弹词 宝卷
  • 简介:近年来,印度电影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印度电影对题材的大胆突破,尤其对争议性题材的突破,已经成了印度电影的一个标志。本文以印度片《Dangal》为例,探究印度父权社会下女性电影的现状。印度电影《Dangal》,刚上映就获得高分评价,豆瓣上这部影片的剧情简介说'这是一部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各大媒体、公众号都在力推这部号称反对性别歧视的影片。《Dangal》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马哈维亚曾

  • 标签: 印度父权 女性电影 父权社会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经典歌舞影视作品中的舞蹈元素着手,深入分析存在于印度影片中的舞蹈元素区别于其他国家电影作品中音乐舞蹈的作用,以及舞蹈在印度影片中这种独特的重要性将会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怎样引领宝莱坞走进世界并给予了世界电影发展以怎样的启发性。

  • 标签: 舞蹈 歌舞电影 作用 印度
  • 简介:新疆是一个博大、空旷之地,也是混血与色彩斑斓之域。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那样天高地阔的地方待久了,人的自身和心、情感、思想,是很容易高远、纯粹和善于冥想的。我觉得,程静的散文写作,应当是新疆那片地域上,众多灿烂文学花朵之一种。她的散文写作,呈现的是新疆乃至寥廓西域当中最为细微、温暖、自我和微小的部分,也非常动人、体

  • 标签: 写作女性 女性散文 散文书写
  • 简介:谈到电影《八月》,导演张大磊说:“它是一件关于十二岁的少年小雷和他身边人发生的事情,是一场关于过去的白日梦。”电影《八月》讲述的是“事情”而非“故事”,是“白日梦”并非“回忆录”。当下和过去、真实与虚幻的你来我往回响在导演张大磊心里,隐伏于电影叙事之下,以模糊、重叠的姿态赋予电影一种“既……又……”句式的美感,电影故事叙事性的弱化使影片显得纯粹、真实,就像从上世纪90年代的漫长岁月中剪出来的一小段时光。在电影《八月》里,“故事”没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只是时间慢慢地流淌,“事情”静静地呈现,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停下来回看那段生活,感受那个变动时代的世情冷暖、苦辣酸甜。然而它又不是以写回忆录的方式来讲述电影里的故事,安静舒缓的叙事节奏、保持距离的叙事视角,使影片蒙上一层梦幻的特质,它既是电影主人公小雷的梦、导演张大磊的梦,更是我们每个人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白日梦”。

  • 标签: 《八月》 生活 历史化 “白日梦” 电影叙事 电影故事
  • 简介:本文选取张翎曾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5年度排行榜的中篇小说《雁过藻溪》作为分析对象,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家族三代女性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亲情伦理的视角探析女性的心理成长,解读女性的人生命运。并透过跨文化的视角,对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中西代际关系异同进行思考与阐释。

  • 标签: 母女关系 自我成长 命运轮回 中西代际关系
  • 简介:2017年7月15日至20日,《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围绕《西藏文学》开展的座谈,是"西藏文学如何与中国主流文学接轨"专题研讨。可以说,四十年来,西藏文学和《西藏文学》,且不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文学发轫和盛况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标签: 当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地域性 文学性 西藏文学 书写
  • 简介:以往对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他在三段不同时期对印度的写作,分析作家对印度感情、身份认同以及叙述方式的变化,却少有研究者注意奈保尔三部作品与他追求“真实”的关系。本文将重点从传达“真实”的视角,来研究他三次印度写作在体裁选择上,以及在叙事上从“讲述”到“展示”变化的心路历程、对“真实”印度的思考,为研究“印度三部曲”开辟新的思路。

  • 标签: 旅行写作 奈保尔 “真实” “讲述” “展示” “印度三部曲”
  • 简介: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表面上是在找一个优盘,隐喻层面是人在寻找“失去”的自己。人的角色与自我分离,将价值与意义寄托于外物,所以不断地寻找,赋予人生以意义。这种荒诞的处境在小说中以幽默的笔法充分揭示,作者以成功的书写展示了反抗荒诞的可能,予以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深刻的启发。

  • 标签: 刘震云 《我叫刘跃进》 反荒诞
  • 简介:《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是加拿大作家艾丽莎·范·赫克的一部地理小说,这是她自创的一种小说体裁。该文本不仅是地图绘制和小说写作的结合,而且是“一部女性地理小说”。此外,小说还将《安娜·卡列尼娜》纳入叙事,并对之进行重新解读。本文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颠覆性特征:对男性话语主宰的文本写作的颠覆。对加拿大北方传统叙事的颠覆。同时,本文指出了小说中的建构性策略,即女性与自然的结合,从而为女性探索新的疆界和空间,建立不带偏见的女性表征提出了可行之路。

  • 标签: 《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 《安娜·卡列尼娜》 互文性 对话 女性空间
  • 简介:继2013年发表《上岭村的谋杀》后,壮族作家凡一平于2016年9月出版第六部长篇小说《天等山》,为广西当代文学画布再度添上绚烂一笔。对五十知天命,已着手构思文学回忆录的作者而言,该新作的孕育、诞生,既是紧扣时代脉搏的意外之喜,也可以称为作家三十余年来创作生涯的整理、反思与总结。

  • 标签: 长篇小说 凡一平 边缘化 书写 图腾 文学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