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加尔各答:一座充满智慧与爱的城市依傍恒河支流胡格里河的加尔各答市,为印度第一大城市,人口多达1000万。加尔各答建城已有300多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686年。这一年的春天,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胡格里办事处的大班约伯·查诺克替新工厂寻觅用地,挑中了卡利卡它、高敏德浦尔和苏嗒奴提三个村落。其实早在此前,已有不少美国和葡萄牙的商人定居其间,只是势力偏弱,不成气候。

  • 标签: 英国东印度公司 加尔各答 大城市 办事处 葡萄牙 用地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性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性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性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性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枝奇葩,残雪素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其小说创作也一贯特立独行.她文本中纷至沓来的梦魇意象往往源自人类难以捉摸又清晰可感的梦幻、直觉、意识、体验等,是对没有明确指向又共同可感的人类内外部环境的形象化、综合性的一种艺术化表现.

  • 标签: 小说创作 残雪 梦魇 性别 书写 内外部环境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导演霍建起捕捉到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中井河的愧疚忏悔与暖“只叫一人寒,不叫二人单”的朴实善良并将之无限放大生成了一部与小说意蕴截然不同的电影——《暖》,影片通过对小说背景、人物、结局等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改编将原作残酷的故事内核巧妙地转化成为一个诗意世界中的温情故事,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的优秀代表。

  • 标签: 《暖》 改编 温情
  • 简介:任何革命冲动的背后,都有着“乌托邦”梦幻的追寻。这乌托邦,它联系着一个美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清晰可见,但却总是稍微有些延迟。归根结底,它是没能实现的,或即使实现,在现实中也变形走样了。要知道,所谓“一种理想的国家,居民生活在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环境”,正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乌托邦的解释,而“理想”和“完美”,

  • 标签: “乌托邦” 后革命 恶托邦 悖论 书写 语境
  • 简介:上海和北京是《孽海花》中人物活动空间和发生诸多故事的重要场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上海和北京都市书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都市空间而言,上海现代、西化的公共空间与北京古典、传统的私人空间形成对比;从社会风气而言,多元、开放的洋场风气与保守、腐败的帝都风气形成对比;从名士形象而言,上海名士关心西学与帝都名士专研古学形成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出曾朴对于北京、上海两个都市的不同都市体验和空间感知。

  • 标签: 《孽海花》都市书写 上海 北京 文化意蕴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东北流亡作家重新发现了白俄,并继承了左翼文学的叙事经验与话语规范。然而对于这些东北作家而言,白俄不仅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是故乡的印记。这些白俄叙事艰难生长在民族主义话语的破碎之处,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话语的间隙侧身前行。东北流亡作家讲述白俄,其实也就是探寻他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表述自己:这些东北作家背负着流亡的苦难,以一种若即若离的“中间状态”漂泊在关内文坛,艰难而隐秘地讲述着自己的流亡痛楚。

  • 标签: 东北流亡作家 白俄 故乡 革命 叙事
  • 简介: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文学书写缱绻不已的重要场域,但如何切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也成为文学乡村的命门。鲁迅的文化启蒙、沈从文的牧歌情怀、赵树理的问题意识,奠定了乡土文学的基本范型,也成为文学亲近乡村的重要魔障。从文化、情感、政治历史等视角观照乡村仍是外在式的乡村书写,乡村自身的主体性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遮蔽中。

  • 标签: 乡村书写 民族化 路向 文学书写 文化启蒙 乡村生活
  • 简介:一百多年前,法国人谢阁兰从马赛开始前往中国,他于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出发,五月三十日到达上海,当天在观赏京剧并深感惊奇后,对上海的印象却是极其恶劣。“但是,上海这个国际性城市已让我厌烦……我以后必需的方位标我都有了。我毫无遗憾地离开,去那个极其真切的中国……”

  • 标签: 上海题材 长篇小说 虹影 故事 民国 晚清
  • 简介:陕北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个特别的区域。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成为了半农半牧区,一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但大体来说还是属于边塞之地,直到1935年,陕北迎来了历史上较为长久的一个中心时期,即延安十三年。当时,全国各地的很多精英辗转跋涉,来到陕北延安,随着共产党政治中心在陕北的确立,这块土地的地域文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极具地域特色的陕北文学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 标签: 文学创作 陕北 文化品格 “土” 半农半牧区 书写
  • 简介:一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南京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和魅力。这座兼有金陵王气和六朝金粉气息的十朝帝都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李白、刘禹锡、文天祥、孔尚任都曾吟咏过这座城市,留下了或艳丽或悲壮或淡雅的诗性文字。现代以来,南京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依然是个饶有兴致的书写对象,其中,叶兆言可以算得上书写南京的一个代表性作家。

  • 标签: 叶兆言 书写 南京 长篇 传奇 乱世
  • 简介:笔者最早见到诗人马启代是在2013年的夏天,那年北上青岛游玩路过济南,有幸拜见了一些诗人,马启代是笔者见过印象深刻的一位。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有着齐鲁大地人的热情、豪爽和真诚。那年的夏天异常炎热,马启代和野雪驾车让笔者领略了传说中的济南夏天。汩汩而出的趵突泉水、透人心脾的茶棚香茶、幽静渺远的小寺庙、接天莲叶的大明湖、湖上的冲舟翱翔……让笔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北方汉子。而事实也正是

  • 标签: 北方汉子 齐鲁大地 真性情 湖上 山东人 秋风秋雨
  • 简介:回顾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天津文学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不同代际的作家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不过,创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隐忧,它们成为天津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作为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版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天津文学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方法超越了其区域界限而具有了标本意义上的启示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总结,从城市视角解读新世纪中国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天津 文学书写 城市 扫描 危机
  • 简介:近年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态势,大批引人瞩目的作品集中出现。其中,贾平凹《带灯》、余华《第七天》、阎连科《炸裂志》、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马原《纠缠》、乔叶《认罪书》、鲁敏《六人晚餐》、徐则臣《耶路撒冷》等重要文本,都包含了强烈的现实关注和反思色彩。这些作品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分析,不可谓不全面,也不可谓不深入,评论界也主要从文本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入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 标签: 小说叙事 阎连科 徐则臣 互动关系 刘震云 乔叶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