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纳曲酮复吸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分析145例阿片类药物依赖后自愿戒断者使用纳曲酮脱瘾及复吸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纳曲酮对于有固定职业、戒毒愿望强烈、家庭关注较多和个人支持系统相对较好者复吸疗效好,能明显延长探亲时间,减少吸毒冲动,觅药行为,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纳曲酮在复吸中有很好的运用前景.

  • 标签: 纳曲酮 海洛因依赖 抗复吸
  • 简介:心磷脂抗体是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志抗体,与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与磷脂抗体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相比,磷脂抗体阳性相关的脑梗死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梗死部位多为多灶,更容易复发,而且血管内膜内的斑块多为低回声斑块.心磷脂抗体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相关,并且心磷脂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应以凝为主.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卒中 缺血性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外周血促炎/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分为MCAO后6h,12h,24h,48h,72h,1周,2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NF-γ和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NF-γ,的水平在MCAO后6h和12h均升高,但自24h起逐渐下降,72h降至最低(P〈0.01),其中血清INF-γ水平至2周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相反,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则在脑卒中后6—12h时有短暂降低,12h起开始回升,在72h升至最高(P〈0.01),至1周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MCAO后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和炎细胞因子升高,表明脑卒中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 标签: 大鼠 MCAO模型 细胞因子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观察IgG-ACA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9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心磷脂抗体水平,(IgM-ACA和IgG-ACA).结果94例MG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gM-ACA均为阴性;94例MG患者中30例IgG-ACA阳性(30/94,31.9%),40例健康对照者中仅2例阳性(2/40,5%),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P<0.01).血清IgG-ACA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型均无关(P>0.05),而与胸腺病理密切相关(P<0.01).30例胸腺瘤患者中,14例阳性(14/30,46.7%),64例不伴胸腺瘤的MG患者中,16例阳性(16/64,25%),二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P<0.01).IgG-ACA阳性患者中,1/3滴度较高(至少为正常值的2倍).结论通过对IgG-ACA的测定,不仅对MG是否合并胸腺瘤起初步筛选作用,而且是MG患者并发凝血机制方面异常的一个警惕标志.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血清 抗心磷脂抗体 抗体检测
  • 简介: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更为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研究)和Barrow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血管内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高血压治疗对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一级预防作用已从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充分的证据.对有脑卒中和冠心病病史患者血压水平与复发事件危险的观察研究发现,二者间呈'J'形或'U'形关系.为了获得高血压治疗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证据,笔者对近年发表的大型国际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期望能为临床高血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抗高血压治疗 大型临床试验 二级预防 国际 临床研究证据 冠心病患者
  • 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stenosis,C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目前,临床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实现了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新突破。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TCD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船医疗卫生人员(以下称医院船人员)干预前后晕船及心理状况的变化。方法在干预前后均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Zung氏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五批次上医院船执行医疗任务的260名医院船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晕船病的发生率干预前为81.2%,干预后为55.3%,其中晕船症状明显减轻的人数占90.3%。干预后SDS的20个症状单项评分中,思考困难、忧郁、晨重晚轻、兴趣丧失、便秘、睡眠障碍、决断困难、能力减退、易倦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干预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自责、退避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01~0.05)。结论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能降低机体晕船病的发病率,减轻症状,维护身心健康。

  • 标签: 医院船 晕船 应对 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及氧分压的改变。方法17例合并脑肿胀及脑疝症状的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选用TCD检测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氧分压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术后手术侧及对侧的MCA、I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而其PI值则明显下降(P〈0.01)。术后颅内压明显下降(P〈0.01),P02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外伤肿胀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术 TCD 颅内压监测 PO2
  • 简介:目的探讨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1例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三维血管造影资料,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分析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特征。结果双侧动脉瘤的血流方式一致,但破裂动脉瘤射入流更宽且冲击域分布不一致;最大流速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分布不均,低WSS区域较大。结论血流动力学在镜像的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存在差异,高流速与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数学计算
  • 简介: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Pa),瘤顶次之(11.39Pa),流出道最低(6.64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模拟 血液流变学 模型 动物
  • 简介:2016年11月24日,缺血性卒中/TIA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基金终审答辩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答辩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卒中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春雪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杂志》主编王拥军教授进行主席致辞并做题为《临床研究数据库管理》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王拥军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数据库管理的重要和高质量数据库的管理经验。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研究 研究基金 首都医科大学 数据库管理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5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2009年7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为持续钝痛,以双额、顶、枕为著,无放射痛,无规律;体温最高38.5℃。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炎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头痛明显好转。

  • 标签: 深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造影诊断 数字减影 上呼吸道感染 体温正常
  • 简介:目的对50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行A型性格问卷测试、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脑梗塞组TH+CH得分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TED检渺的血流速度较健康组减慢(P<0.01);血液流变学参数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A型性格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关;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液粘度与血流速度呈反比,表明A型性格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标签: A型性格 脑梗塞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检查 血液粘度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之间的相关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CAS患者86例,根据患者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状况,将其分为有、无血流动力学损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再经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42例在球囊扩张时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血流动力学损害比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5岁)(χ~2=4.076,P=0.04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χ~2=5.010,P=0.029)、钙化斑块(χ~2=4.432,P=0.035)、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χ~2=9.704,P=0.002)、球囊后扩张(χ~2=6.635,P=0.025)是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比值比(oddsratio,OR)2.4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129~3.479,P=0.021]、重度狭窄(OR1.650,95%CI1.142~4.156,P=0.035)、球囊后扩张(OR2.628,95%CI1.763~4.508,P=0.019)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重度狭窄(70%~99%)、球囊后扩张是CAS相关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血流动力学损害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模拟颅内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进而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方法利用颅内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容积成像数据,建立颅内动脉瘤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结果实验狭得了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血流速度、剪切力、压力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可靠。结论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是研究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可靠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有限元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可以增强三氧化二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分别用HO-l激动剂钻原卟啉IX(CoPPIX)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nPPIX)预处理细胞后,用ATO处理胶质瘤细胞系U251MG,通过检测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SubGl等评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损伤作用,并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TO诱导的活性氧蓄积,用Westemblot分析HO-1的诱导、P38和JNK的磷酸化情况。结果ATO可以诱导U251MG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活性氧蓄积以及HO-1蛋白表达,这些指标均可被活性氧抑制剂L-N-乙酰半胱氨酸(LANC)抑制。HO-1诱导剂CoPPIX可以明显抑制As2O3,诱导的细胞死亡和活性氧生成,而HO-1抑制剂ZnPPIX则可以显著增强上述作用。结论抑制胶质瘤细胞HO-1的表达能显著增强ATO的胶质瘤作用,考虑到HO-1在胶质瘤内高表达,ATO联合HO-1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胶质瘤的新方法。

  • 标签: 胶质瘤 三氧化二砷 HO-1 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