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轻型颅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等症状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2例轻型颅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的患者均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动态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脑保护药物等对症处理(常规治疗组).另一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同时加心理干预治疗(心理治疗组).结果:两组头痛头昏等症状消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头痛头昏症状消失平均时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轻型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等症状治疗可明显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可减轻患者经济与痛苦.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头痛头昏 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治疗 症状治疗 治疗组
  • 简介:目的:研究ICU引起肺部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ICU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2ID-GN8系统鉴定菌种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3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药物敏感度依次为丁胺卡那霉素7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9.7%,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均为66.7%,庆大霉索60.6%,哌拉西林57.6%,头孢他定42.4%;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酰脲类青霉素有较高敏感性;对大部分其它青霉素类抗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及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性。

  • 标签: ICU 铜绿假单胞菌 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分别持续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水平,测量两组0d、1d、3d、5d、7d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治疗前后的IL-1,IL-6,TNF-α水平。结果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观察组的颅内压及NSE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治疗后的IL-1,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及炎症介质的水平,保护神经细胞功能。

  • 标签: 颅脑损伤 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 颅内压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结肠、直肠破裂等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6月期间113例结肠、直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确诊103例,110例结肠、直肠破裂采用一期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中应用全胃肠道灌洗,腹腔清创,术后上下双管减压,结合营养评估营养支持,限制性液体复苏,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结肠、直肠破裂一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 标签: 结肠 直肠 破裂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C-反应蛋白 预后
  • 简介:尿漏是肾结石取石术后常见并发,我院近几年出现18例,现就其发病原因、防治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2~60岁。其中肾造瘘管脱落5例,输尿管梗阻10例,病变组织切除不彻底1例,肾盏未成形2例。发热、肾区肿痛15例,腹胀、

  • 标签: 肾结石 尿漏 输尿管结石 病变组织 输尿管梗阻 发病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Ⅲ级和Ⅳ级的脾部分切除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09年9月行脾部分切除术保脾16例(Ⅲ级14例,Ⅳ级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脾破裂脾部分切除术后均恢复,保留脾存活好.结论:Ⅲ级及部分Ⅳ级的脾破裂在掌握适应及熟练掌握保脾技术下行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

  • 标签: 外伤性脾破裂 脾部分切除术 回顾性分析 熟练掌握 切除术后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诊面部外伤与手术中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处理方法,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形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方法:在急诊面部外伤处理中,应用整形外科学原则和技术治疗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做好对照与随访。结果: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的38例患者伤口及创面均I期愈合,随访未发生瘢痕增生等并发。结论:在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中,整形美容外科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修复伤口、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

  • 标签: 面部外伤 整形 美容 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辅助放疗和化疗在胆囊癌根治术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年6月到2010年7月病理确诊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根治术后接受辅助放疗,24例接受辅助化疗。结果51例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0%、42.0%和11.0%,接受辅助放疗和未行放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7月和14个月(X2=3.913,p=0.048),接受辅助化疗和未行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9月和14个月(X2=2.531,p=0.112)。结论建议中晚期胆囊癌患者根治切除后采用辅助放疗和化疗,可以改善其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胆囊癌根治术 化疗 膀胱癌 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出生低体重儿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出生的545例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发生和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体重儿母亲妊娠期并发如流感、中重度贫血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明显增高;低体重儿死亡率为15.72%,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P〈0.01);其主要死因是新生儿肺炎、致死性畸形、败血和颅内出血等。结论:母亲孕期并发是低体重儿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和护理孕期母亲疾患和低体重儿是减少低体重儿和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低体重儿 死亡率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8例,其中BuntainCT分级Ⅰ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其中18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结果:44例顺利完成镜下止血手术。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68.4min。4例因术中出血过多或怀疑合并其它大血管损伤而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出院时间:30例单纯脾破裂6—14d。有合并伤18例12—43d。结论:腹腔镜下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CT分级Ⅰ~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脾脏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供氧设施的合理选择。方法将120例ICU需院内转运的非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转运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筒供氧,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袋供氧,观察使用两种供氧设施转运途中氧气的流量变化及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结果便携式氧气筒氧流量较氧气袋释放更加平稳;使用便携式氧气筒的患者血氧饱和度(93.9vs.89.2)、呼吸频率(23vs.24)、心率(90vs.97)均优于使用氧气袋护送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使用便携式氧气筒,能保证有效供氧,从而提高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院内安全性。

  • 标签: 危重患者 转运 供氧设施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乳酸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致病机制与预后关系。方法: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共68例。生存组38例,死亡组30例,每组均动态观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测定初始、12、24、48、72hr血乳酸浓度,入院初同时观察其血气分析中pH值、PO2、平均动脉压及24hrAPACHEⅡ评分,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资料。结果:1、生存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且下降趋势大于死亡组。2、两组APACHEⅡ评分有显著差异,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呈正相关。结论:肺心病病人急性发作期血乳酸越高,病人预后越差,乳酸浓度变化对判定肺心病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发展和预后有意义。

  • 标签: 肺心病 乳酸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外伤性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急诊拟行单侧下肢外伤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局麻药均用罗哌卡因。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9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针刺疼痛消失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的麻醉后血压均下降,B组病人麻醉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术中B组的晶体输入量,曾用麻黄碱病例数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针刺疼痛消失时间A组显著低于B组,两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均无更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肢创伤性手术病人。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腰丛 坐骨神经
  • 简介:神经外科现代诊断技术对原发性轻度脑损伤或非功能区、无明显脑疝体征的硬膜外血肿的部位、范围、血肿量、脑室受压程度及中线移位程度,都能准确定位和定量,为微创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本院自2000年6月~12月以来运用钻孔尿激酶溶解法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1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分析 外伤性硬膜外 尿激酶溶解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8岁,因四肢弛缓性瘫痪伴心悸2天就诊,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麻木,以近端为甚,逐渐延伸至双上肢并且肢体不能活动,同时伴心悸气促,查血钾2.0mmol/L,拟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收入院.曾有类似发作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T36.6℃、P96次/分、R26次/分、BP14/10kPa、神清,精神疲倦,平卧,呼吸稍促,头颈部无异常,双侧甲状腺Ⅱ°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罗音,心界左下扩大,HR108次/分,房纤律,未闻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3次/分,四肢肌张力减退,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肌力均为Ⅰ级,瘫痪程度近端重于远端.双膝腱反射消失,痛、温觉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 标签: 低钾 周期性麻痹 并发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发病在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起病3个月后mRS评价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114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96例(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示预后不良与年龄、收缩压水平、基线血糖值、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ASPECT评分和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水平高,患者溶栓时血糖高,ASPECT评分高,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长和溶栓前的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与ASPECT曲线图比较,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可能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缩短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可以改善静脉溶栓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胃淋巴瘤(Primarygastrointestinallymphomas,PG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215例PGL患者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及LifeTable生存分析。结果患者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8%、57.3%和53.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病理类型、IPI评分、临床分期、LDH水平、肿瘤直径和治疗方式与PGL预后相关。进一步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IPI评分、治疗方式和年龄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各治疗组中,化疗联合放疗组预后最好。结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IPI评分、治疗方式和年龄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应作为PG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预后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用动脉轮廓曲线连续心排量(picco)技术测得的血管肺水含量指数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picco检测的ICU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记录0h、24h、72h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在各时间点是否有差异。根据入ICU时EVLWI≤7.0,〉7.0,≥12.0,≥15.0分为四组,分别计算其死亡率。结果:0时死亡组的EVLWI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4h、72h死亡组与存活组的EVWLI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入ICU时EVLWI≤7.0.〉7.0.≥12.0,≥15.0的死亡率分别为21%,50%,69%,88%。结论:早期EVLWI可以作为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随EVLWI的升高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 标签: 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 危重病患者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