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浓度,计算RF和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阳性率,分析和评价RF和抗CCP抗体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1例研究对象,包括120例RA患者、61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抗CCP抗体,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类风湿因子(RF)。当血清中抗CCP抗体大于25RU/ml为阳性,RF大于18IU/ml为阳性。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高于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非RA组血清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快速有效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检测方案。

  • 标签: 抗CCP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定性测定方法(TP-ELISA)方法学性能验证的评价分析。方法取临床确诊的梅毒患者高抗体滴度血清,稀释成多个梯度低滴度的血清,根据WS/T505-2017文件,对每个血清多次测定分别确定临界值、灰区、不精密度范围、阴性及阳性符合率,并与厂家给定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定性测定方法(TP-ELISA)的临界A值为0.172,灰区即不精密度A值范围为0.136~0.204,灰区以外阴性符合率及阳性符合率均为100%。结论通过验证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厂家给出的性能参数基本相符,说明厂家试剂在科室检验系统定的性能参数符合要求;但实验得出结果又与厂家参数不完全相同,说明实际检验条件下又不能直接套用厂家性能参数,实验室应制定出适合自己检测条件与检验系统的性能参数。

  • 标签: 临界值 灰区 不精密度 阴性符合率 阳性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9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的LH、E2及FSH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2、LH水平高于对照组,FSH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LH、E2及FSH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LH、E2及FSH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黄体生成素 雌二醇 卵泡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总IgE检验在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内接收的小儿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患者,将其作为肺炎组,并选取同期来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正常人员4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总IgE检验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检验,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肺炎组患者MP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的18例,其中,低滴度11例,高滴度7例。肺炎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肺炎组中高滴度组血清总IgE水平及阳性率高于低滴度组与阴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血清总IgE联合检验,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抗体 血清总IgE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ALL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ALL细胞株Jurkat及Reh为研究对象,用浓度分别为0和lμg/ml的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及胰岛素(10-8mol/L)共培养两种细胞株各48h,收集两组细胞,以70%乙醇2ml4℃固定24h,上机检测两组的细胞周期。结果以1μg/ml的ab16890及胰岛素共同作用于Jurkat及Reh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说明加药后使两种细胞株均阻滞在G0/G1期。结论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可诱导两种ALL细胞株凋亡并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

  • 标签: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采用自身抗体检测对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有效性。方法此次研究样本选取本院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选取本院100例院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与100例单纯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对患者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细胞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进行检测,并且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在100例院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为46.0%、抗平滑细胞抗体(SMA)阳性率为30.0%、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35.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为41.0%;在100例单纯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为10.0%、抗平滑细胞抗体(SMA)阳性率为0、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23.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为4.0%,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阳性率明显较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此次研究证实,对于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而言采用自身抗体检测,有利于肝病的检出,并且能够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指导意见,为有效诊断方式。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病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G)亲和力指数(AI)在诊断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在我院同时进262例孕妇血清标本,化学放光法检测CMV-IgG、IgM和AI。结果262例标本中,检出8例低亲和力。中低亲和力总检出率4.96%(13/262)。112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高于150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亲和力是判断原发感染重要指标。亲和力指数联合CMV-IgG、IgM检测诊断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亲和力 巨细胞病毒 原发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苷铁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贫血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独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苷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Hb(98.58±1.58)g/L、Hct(0.302±0.002)、SP(322.69±3.69)μg/L、治疗有效率97.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苷铁治疗早产儿贫血,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右旋糖苷铁 早产儿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介素-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B组接受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对两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A组血小板最大值、最小值均较B组高,血小板恢复至70×109/L时间均较B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明显较B组41.67%低(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效果优于重组人白介素-11,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介素11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血清中表现出的自身抗体等相关的免疫学指标,并且分析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7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临床选择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所有患者的ANA(抗核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以及SMA(抗平滑肌抗体)实施检测。此外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相关抗体实施检测。结果AIH患者、PBC患者以及HBsAg(+)患者在自身抗体检测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任何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谱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对此针对自身抗体实施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表现出显著的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血清 自身抗体 免疫学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分析及与补体C3、C4水平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对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活动组和缓解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抗核抗体与补体C3、C4水平相关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缓解组,补体C3、C4水平低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抗核抗体、补体C3、C4水平可以预测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程度,同时抗核抗体水平的波动与补体C3、C4有较好的相关性。

  • 标签: 抗核抗体 SLE 补体C3 C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治疗患者85例作为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其中30例甲状腺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55例甲状腺具有问题患者作为研究组,检测患者体内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结果患者患有甲状腺疾病时体内T3、T4、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药物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与对照组相差较小(P>0.05)。结论患者患有甲状腺功能障碍时其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药物性甲状腺疾病组与正常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因此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含量不适宜作为主要因素判断甲状腺是否存在异常。

  • 标签: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甲状腺功能 预后质量 血清 甲状腺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快速检测前后的结果,优化献血前筛查策略。方法对献血者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对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样本进行HBV、TPELISA双试剂检测。比较开展HBsAg、TP联合快速检测前、后血液HBV及TP阳性报废率。结果2017年2月—2018年7月42467例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检出HBsAg反应性样本317例,阳性报废率0.75%;检出TP反应性样本200例,阳性报废率0.47%,低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未开展HBsAg及TP联合快速筛查前,HBsAg及TP阳性报废率。结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血液HBV及TP阳性率;减少对不合格血液采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及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献血前筛查 HBsAg TP 胶体金法 快速检测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贫血早产儿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治疗将所有贫血早产儿均分为实验组52例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铁剂治疗,比较两组贫血早产儿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贫血早产儿治疗后Grifiths神经发育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贫血早产儿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贫血早产儿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贫血状态,对提高患儿神经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铁剂 联合治疗 早产儿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白介素-11(rhIL-11)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化疗12d、24d后的BPC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hTPO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综合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7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用rhTPO治疗,对照组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93.33%,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rhTPO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综合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大剂量地塞米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