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单链抗体具有分子量小,免疫原性低,组织穿透力强,特异性强等优点,通过重组DNA技术将单链抗体(singlechainantibodyfragment,scFv)基因与其他效应蛋白基因融合在一起,经表达后可以得到具有scFv特性和所融合的效应蛋白活性的scFv融合蛋白。这种融合蛋白已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并已显示出较高的价值。本文就scFv融合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单链抗体 融合蛋白 表达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69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43.48%,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扳输注无效的发生。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抗体 白细胞滤除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江川县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3年对1214名8月龄-65岁人群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抗体IgG。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97.94%,保护率84.35%。不同人群抗体阳性无差异,男女之间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x2=1.38P>0.05)。不同地区阳性率无差异(χ2=0.35p>0.05),但抗体阳性与接种率存在明显的差异(χ2=134p<0.01)。结论江川县8月龄-65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阳性率平均达97.94%,抗体保护率84.35%,出现阳性率、保护率低的反应在8-17月龄和14岁以上人群。为此,需提高8月龄的麻疹疫苗及时率,开展14岁以上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管理,特别18岁以上女性麻疹疫苗的接种是下一步考虑的免疫策略。

  • 标签: 麻疹 抗体水平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溶血对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模拟前后对照实验,收集24例HIV抗体阴性献血员血清,将每份血清均分为2份,将其中一份人工溶血为游离血红蛋白<60mmol/L,60-110mmol/L,>110mmol/L三组,每组均为8份,所有血清均加入同等剂量的HIV强阳性血清,搅拌均匀后,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对溶血前后HIV抗体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溶血及不同溶血程度对HIV抗体的影响。结果24份HIV抗体阴性的非溶血和溶血样品的前后A值(吸光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溶血对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溶血 双抗原夹心法 HIV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香格里拉县人群乙肝免疫现状。方法按云南省2013年乙肝抗体水平监测工作方案,在所辖的11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共监测9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监测有乙肝疫苗免疫史的8-17月龄、18-23月龄、2-3岁和6-9岁儿童各5名,检测HBsAg和HBsAb。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量计算使用SPSS17.0软件。结果HBsAg阳性率为3.3%(6/180)、HBsAb阳性率为46.1%(83/180)。HBsAb阳性率随年龄组增大呈下降趋势,乡镇之间(Χ2=11.820,P=0.002)、年龄组之间(Χ2=44.783,P=0.00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香格里拉县乙肝母婴阻断效果不明显,9岁以下儿童群体免疫保护水平低。须进一步加强孕产妇HBsAg筛查,并应特别提醒儿童家长乙肝疫苗的接种剂次与时间、全程接种后1-3个月内与免疫成功后定期的HBsAb检测。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 HBsAg HBsAb 乙肝疫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HIV抗体常用的初筛方法有金标层析法和ELISA法。由于ELISA法对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实验人员要求相对较高,操作程序复杂,检测时间较长,给实验室操作带来诸多不便,而金标层析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不需要贵重仪器等优点用来进行HIV抗体初筛。但在工作中发现有时因金标层析法HIV抗体初筛结果与确认结果不符会引起就诊者猜疑的现象,因此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对用两种方法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的结果与确认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金标层析法与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优缺点,为合理选择实验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HIV抗体 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微柱凝胶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于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住院输血患者共6340例,全部运用微柱凝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并和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在全部6340例患者血中,共筛查出抗体42例,其中,非特异性抗体10例,阳性率为0.16%,特异性抗体32例,阳性率为0.50%。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5075例中,发生输血反应共6例,发生率为0.12%;而2011年2月-2014年2月,全部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发生率为0.02%,该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x2=9.023,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微柱凝胶法对于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降低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法 抗体筛查
  • 简介:摘要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通路中的一些关键因子或受体,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目前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肿瘤 抗血管生成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近二十多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变得越来越普及了。上网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几乎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网络在给学生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本文探讨了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危与机,并给出了对应的一些建议。

  • 标签: 网络 学生成长 危与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筛选在安全输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过不规则抗体筛选的输血患者13494例,分成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67例,占0.5%)和阴性组(13427例,占99.5&),患者标本与ABO血型和RhD血型相同的献血员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观察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低离子抗人球蛋白-补体C3d微柱凝胶卡来进一步鉴定抗体筛选阳性标本抗体的特异性。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交叉配血不相合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67例,其中有20例为男性,有47例为女性;有58例有输血史,兼有输血史以及妊娠史的有42例;通过抗体特异性鉴定,抗-D9例,抗-D合并抗-C5例,抗-D合并抗-E12例,抗-E12例,抗-Jka2例,自身抗体或冷凝集素抗体27例,经进一步排查,未发现其合并红细胞同种抗体。结论在输血前实施实施抗体筛选检测工作对于输血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红细胞 抗体筛选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式磁珠技术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的应用。方法选择血液样本共100份,使用Luminex100流式磁珠仪以及Labscreen流式磁珠试剂盒进行PRA检测。结果在所有血液样本中,阳性20例,阳性率为20%;其余80例血液样本均显示阴性。其中20例阳性血液样本中,8例有输血史,12例有妊娠史。结论为了能够保证输血安全,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同时应当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以及病史,对于有输血反应者以及曾经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严格行交叉配血。

  • 标签: 流式磁珠 群体反应 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能否代替13C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HP抗体阳性的患者10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无创检查13C呼气试验,对照组给予有创胃镜检查,取检后行尿素酶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均为HP抗体阳性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假阳性率分别为8人、9人,数据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不能代替13C呼气试验及尿素酶试验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但13C呼气试验与尿素酶试验想比。结果无明显差异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不产生抗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首次接种乙肝疫苗,但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患者,再次进行疫苗接种,并在第7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对仍然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患者,检测其乙肝5项、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3O例患者2次接种乙肝疫苗,其中16例抗-HBs阳性、4例抗-HBs(±)、6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4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并且阳性结果与HBV-DNA阳性、ALT升高一致。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不形成乙肝表面抗体可能与免疫应答迟缓、HBV的隐匿性感染、免疫耐受有关。

  • 标签: 乙肝疫苗 接种 抗体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在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到我院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儿同时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肺炎支原体培养。结果IgM检测出阳性84例,Mp培养显示88例为Mp阳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74例(37.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102例(51.0%)。IgM检测呈阳性,Mp培养呈阴性者10例(5.0%),Mp培养呈阳性,IgM检测呈阴性者14例(7.0%)。两种检测方法的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肺炎支原体培养法与IgM检测均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可以作为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辅助手段。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抗体 检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雅培i2000分析仪对HCV抗体检测的性能评价。方法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HCV抗体,对雅培i2000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最低检出限及阴阳性符合率等指标进行验证。结果批内CV为3.06%,批间CV为6.88%,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76携带污染率从高到低为0.011%,最低检出限为0.0078NCU/ML,阴阳性符合率100%。总之,上述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性能验证要求。

  • 标签: 雅培i2000分析仪 HCV抗体 精密度 线性范围 携带污染率 最低检出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患者均采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然后用抗人球蛋白法进行验证,分析两种方法的假阳性率。结果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用于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敏感性均高,凝聚胺法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率。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凝聚胺法 抗人球蛋白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到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P)-IgM的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766例患者中共检出5386个MP-IgM阳性病例,阳性率为34.16%。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阳性率各为29.90%和39.95%;1、10-12月份MP-IgM阳性率超过40%;7-20及41-50年龄段的呼吸道感染者感染率在60%以上。结论MP是珠海地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感染高发在秋冬季,且以学龄期和壮年人多见,而6个月以内的婴儿感染率最低。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感染 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