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谱检测结果中ACL(抗心磷脂抗体)、β2-GPI(抗β2糖蛋白I抗体)的阳性率及阳性的人群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8年8月在我院各科门诊及住院患者466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总ACL、ACL-IgA、ACL-IgM、ACL-IgG,总β2-GP、β2-GPI-IgA、β2-GPI-IgM、β2-GPI-IgG。结果4665例样本共检出阳性样本353例,占7.57%,其中仅总ACL阳性(β2-GPI阴性)47例,占1.01%;仅总β2-GPI阳性(ACL阴性)177例,占3.79%;ACL和β2-GPI同时阳性128例,占2.76%ACL亚型的阳性率结果ACL-IgA为10.48%,ACL-IgGM为26.34%,ACL-IgG为16.43%,ACL-IgM>ACL-IgG>ACL-IgA。β2-GPI亚型阳性率β2-GPI-IgA为22.09%,β2-GPI-IgM为75.92%,β2-GPI-IgG为5.38%,β2-GPI-IgM>β2-GPI-IgA>β2-GPI-IgG,β2-GPI-IgM阳性率最高,β2-GPI-IgG最低。阳性的人群分布高低依次为脑部疾病占2.56%、自身免疫性疾病占1.37%、血液系统疾病占1.22%。结论对有不明原因的脑部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定期检测抗磷脂抗体谱,特别是不明原因的血细胞减少、已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应定期监测抗磷脂抗体谱,以协助判断疗效或预后。

  • 标签: 抗磷脂抗体 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是否会产生钩状效应,能否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方法对2017年699例阳性病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利用EASYCUT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进行2倍稀释检测,结果有显著再进行倍比稀释检测。结果发现2例病人TP-Ab血清原倍检测结果明显低于2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倍比稀释后的结果先增高后降低,呈明显的钩状效应。结论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时会产生明显的钩状效应。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梅毒螺旋体抗体 检测 钩状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隆阳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状况,发现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和免疫空白人群,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PS方法抽取隆阳区18个乡镇27个监测点8个年龄段的健康人群,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2013—2015年共检测1208人,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男女性别间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隆阳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偏低,未形成有效预防麻疹的免疫屏障。建议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规范接种资料管理,加强对薄弱乡镇免疫规划工作督导,切实提高含麻疹组份疫苗接种率,加强日常RFIS的监测,避免麻疹疫情爆发。

  • 标签: 隆阳区 健康人群 麻疹抗体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中38例合并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为实验组(A组),行肾组织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免疫组化染色;选取年龄、性别、肾脏病理类型与A组相同,但无甲状腺疾病者76例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生化指标。结果(1)A组38例患者病理类型包括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组织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2)与B组比较,除A组血清IgG显著升高(P<0.05)外,两组间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血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多种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组织均未能发现抗甲状腺抗体蛋白沉积,因此不能提供抗甲状腺抗体导致肾小球疾病证据。

  • 标签: 肾小球疾病 甲状腺 自身免疫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大型肝移植输血时因多种不规则抗体存在采用特殊输血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Rh血型鉴定,盐水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做抗体筛查、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患者血型为正定A型,Rh表型为ccDEE,血清含有抗-C、抗-e和抗-M不规则抗体;筛查医院和血液中心库存A型、O型红细胞,累计配合A型15.5U,O型20U。患者肝移植术中术后输注红细胞合计A型13.5U+O型3.5U+O型机洗9U。输血过程顺利,无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因不规则抗体存在导致配血困难的大型手术,在同型血液无法满足时,可筛选O型配合红细胞输注。另外建议大型手术患者提前进行抗体筛查以防不规则抗体存在。

  • 标签: 肝移植 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临床输血中行不规则抗体检验效果及对患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时段到我方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1000例患者,在输血之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并观察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以及特异性情况。结果经过分析,1000例行输血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9例,阳性率0.90%;这1000例中肿瘤疾病或者血液疾病患者760例(76.00%),其他疾病患者240例(2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Rh系统抗体阳性者有6例,阳性率66.67%,MNS系统阳性者3例,阳性率33.33%。结论在临床中,对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根据筛查的结果选择血液,能够有效降低出血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的发生几率,确保治疗效果以及改善预后。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采用ENA抗体和体液免疫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SLE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ENA和体液免疫检验,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gG、IgA、C3、C4检验值均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的IgG、IgA、C3、C4、抗SSB、抗nRNP等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LE患者,采用ENA抗体和体液免疫检验,能够有效区别于健康者,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ENA抗体 体液免疫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鼠源性单抗,最初鼠源单克隆抗体药物治愈疾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医药界在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因此,此药物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着重分析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及其市场动态等。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药物 市场动态 研究
  • 简介:摘要近几年,伴随基因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领域研究血管生成,并多方位对血管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析。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中CT与磁共振(MR)评估的文献报道。

  • 标签: CT MR 肿瘤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C1q抗体辅助诊断L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SLE患者66例(包括30例LN和36例非LN),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34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比较各组抗C1q抗体,并与抗ds-DNA抗体、补体C3、C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抗C1q抗体阳性率SLE组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31.8%;8.8%;3.3%。P<0.017)。LN组高于非LN组(46.7%与19.4%。P<0.05)。抗C1q抗体诊断LN的敏感度与抗dsDNA抗体相同(46.7%),但其特异度高于抗dsDNA抗体(80.6%与55.6%),两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LN的特异度提高至91.6%。抗C1q抗体AUC为0.756,抗dsDNA抗体AUC为0.516。抗C1q抗体与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3和-0.467,均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能客观反映SLE疾病活动性,有效指导LN的诊断。ROC曲线提示血清抗C1q抗体实验效能优于抗dsDNA抗体,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LN诊断的特异度。

  • 标签: 狼疮肾炎 抗C1q抗体 抗dsDNA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的相关性,以便更有效的将血清HP-CagA抗体检查方法用于临床。方法采用间接ELSA技术检测了55例住院病人,结果在冠心病伴原发性头痛,四体远端不适的患者中HP-CagA抗体检测阳性较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HP感染等血管功能障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毒素相关基因 冠心病 原发性头痛 原发性雷诺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儿童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血小板CCI值和病历记录临床出血情况,得出输注血小板的疗效,通过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等将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对输注效果有影响的因素。结果11例次输注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小板,其中有效次数为5次,有效率为45.5%,使用激素组有效率为75%,未使用激素的有效率为14.2%,P值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感染组有效率57.1%,未感染败血症组有效率为2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疹组输注有效率为66.6%,噬血细胞组为50%,急性白血病组为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有效率为45%,所有病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紧急情况下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不输出血风险大,可能危及生命时,也可暂时选用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达到暂时预防出血的目的,在此应急措施后继续等待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例数偏少,需继续观察。

  • 标签: 血小板抗体阳性 血小板 儿童输注 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IBD)相关血清学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8月我院克罗恩病病人(CD)184人为CD组,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61人为UC组;另纳入其他肠道疾病人(排除CD和UC)31人为其他肠道疾病组,健康体检人群30人为健康体检组进行研究;检测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腺腺泡细胞抗体(PAB),抗DNA结合乳铁蛋白抗体(LFS),5种血清学自身抗体在4组人群中的血清浓度。结果UC组的pANCA、GAB-IgA、LFS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D组的ASCA、PAB、GAB-IgG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五类抗体联合检测IBD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结果(P<0.05)。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pANCA,LFS针对UC有诊断意义,ASCA与PAB针对CD有诊断意义。采用联合检测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敏感性,使诊断更加准确,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 抗胰腺腺泡细胞抗体PAB 抗DNA结合乳铁蛋白抗体LFS
  • 简介:摘要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自肺炎支原体所导致的肺炎类型,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特殊原核微生物,其具有自行增殖能力,属于非典型病原体,因生长速度缓慢,通过体外培养确诊,从而得到病原体的方法并不理想,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因此临床上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式。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方向。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抗体检测 儿童呼吸道感染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抗核酸抗原抗体(ANA抗体)及体液免疫检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检验价值探究。方法将于本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抽出20例,在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接受ANA抗体及体液免疫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IgG、IgM高于对照组对应值,c3、c4低于对照组对应值,P<0.05;两组的IgA水平基本相近,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IgG、c3等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应值,P<0.05。结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中,ANA抗体及体液免疫检验具有较高的指导及评估作用,此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ANA抗体 体液免疫检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后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后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婴幼儿接种后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 标签: 乙肝疫苗 婴幼儿 接种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72例,分别是13例PM/DM、14例RA、22例SLE、7例MCTD、16例SS。入院后采集患者3mL不抗凝血送检。测定是分别选择免疫斑点及免疫印迹法,分析检测技术对上述六种疾病中抗ENA抗体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中有59例(81.94%)为1种以上ENA抗体阳性;针对抗ENA抗体的检出率,两组检测技术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相较于免疫斑点技术,免疫印迹法的检出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ENA抗体,对其筛查有关键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价值 免疫印迹法 EN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我镇8~15岁年龄组的771名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找出中小学生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状况及规律,提出需要再次接种疫苗的指导性意见。方法采集指尖末梢血,用乳胶法(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被检测的77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4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其余747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为阴性,阳性率3.11%。结论我镇所属的县第三中学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较低,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

  • 标签: 中小学生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艾滋病抗体情况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价值。方法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HIV抗原抗体筛查的人员,包括有创性诊疗操作前、输血前、孕产妇、门诊、体检等自愿筛查的288名艾滋病高危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查。结果CLIA检测阳性率为95.83%,ELISA检测阳性率为89.93%,两组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LIA检测阳性率高于ELISA,但两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中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检测。

  • 标签: 化学分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艾滋病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Receptor,PLA2R)抗体阳性率与治疗反应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我科肾活检病理及临床资料确诊的10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根据肾活检时血清抗PLA2R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基线资料和治疗后缓解率。并根据治疗6个月后是否达到临床缓解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基线资料、抗体阳性率及滴度等。结果抗PLA2R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男性占比大、临床缓解率低(P<0.05),完全缓解率也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有效组抗体阳性率和滴度均较无效组低(P<0.05)。结论抗PLA2R抗体阳性和滴度高的患者可能对治疗反应差。

  • 标签: 膜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 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