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和综合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文选取海晏县三角城卫生院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接诊的10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把100例患儿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研究对象为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住门诊就诊患儿康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门诊就诊患儿康复时间分比为98%、2.79±0.35、2.03±0.82、4.31±1.08;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门诊就诊患儿康复时间分比为86%、6.13±0.76、4.92±1.04、8.66±1.35。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门诊就诊患儿康复时间更短。【结论】通过综合护理的小儿感冒发热患儿临床效果更佳理想,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门诊就诊患儿康复时间,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 标签: 小儿感冒发热 临床观察 护理满意度 临床症状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中医综合护理在小儿肺炎发热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9月到2021年9月期间的小儿肺炎发热患儿进行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感冒发热症应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感冒发热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常规采用速效感冒胶囊治疗,实验组患儿则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4.29%),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感冒发热症应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具有起效迅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方小儿退热栓 安全性 有效性 小儿感冒发热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服补液盐Ⅲ在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至12月选取入院治疗90例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并随机分成口服补液组和对照组,各45例。口服补液组45例依据个体情况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均应用口服补液盐取代静脉补液进行支持治疗,能口服者尽量口服,对照组的45例发热患儿采取口服温水治疗,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相同。结果通过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患儿中总有效率为81.7%,可见小儿发热治疗组在治疗上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并在改为静脉补液的人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小儿发热的治疗过程中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可有助于退热,减少静脉输液的必要性,使治疗方法成为最简单有效和便宜的方法。

  • 标签: 小儿发热 口服补液盐Ⅲ(ORS)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 : 目的: 调查探究循证护理在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 方法: 从我院最近 5 个月收治的 发热 患儿中抽取 80 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经比对分析我们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数各 40 例。观察组全部发热病例接受循证护理治疗,对照组全部发热病例接受常规护理疗法,统计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发热转变情况。包括两组发热时间长短对比,接受护理后两组患儿体温和复发次数的对比。 结果: 根据两组临床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比对照组效果更加乐观,其中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更有利于减少患儿的发热时间,减少复发次数。非常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小儿发热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由5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通过布洛芬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双氯芬酸钠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再次用药率;治疗指标(起效时间、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侠侣率为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次用药率为6.0%(3/50),对照组患者的再次用药率为22.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分别为:(41.61±3.69)min、(1.07±0.28)℃、(99.77±10.17)min、(7.33±1.64)h,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通过双氯芬酸钠栓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再次用药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双氯芬酸钠栓 小儿感染性发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发热治疗中应用布洛芬混悬液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儿科收治的发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有80例,就诊时间在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期间,借助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自计入40例,前者应用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治疗,后者应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为97.5%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75.0%,两组作用效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有助于小儿发热患者症状尽快缓解,缩短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临床疗效升高,且药物安全性已得到保障,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小儿发热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发热患儿,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以及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经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患儿,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于小儿发热护理中作用较为显著,能够更好地保障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确保患儿更快恢复健康。

  • 标签: 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小儿发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小儿感冒发热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感冒发热患者实施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 小儿感冒发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小儿发热护理中采取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作用。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发热患者中选择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降温措施掌握率为84.09%、体温检测方法掌握率为93.18%、发热知识掌握率为95.45%、降温药物使用方法掌握率为86.36%;对照组患儿家长降温措施掌握率为63.64%、体温检测方法掌握率为77.27%、发热知识掌握率为79.55%、降温药物使用方法掌握率为65.91%;实验组患儿家长降温措施、体温检测方法、发热知识、降温药物使用方法等健康知识掌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小儿发热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进行,纳入6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观察了患者服用布洛芬缓释液后的发热持续时间和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了评估。

  • 标签: 布洛芬缓释液 感冒发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并发症 发热持续时间 症状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感风寒发热应用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1月-2020 年12月之中接受诊治的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结合推拿流派手法的差异划分六个小组,各个小组分别结合流派推拿手法加以治疗,即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评估不相同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治疗产生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p0.05;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结论: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均表现出可行性,本院创新的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推拿手法,饱含着地区特色,值得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推拿;流派手法;外感风寒发热;学术特点;临床效果 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小儿推拿不只是可调整病情,还可起到调整患者自身体质的作用,促使患儿免疫力可增强,广泛的存在于临床治疗中。小儿推拿存在长时间的历史,逐步构建小儿推拿流派,相关流派手法表现出特殊的风格,即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这些都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产生一定成效【1】。另外我院尝试引进新颖的推拿手法,即便相关流派手法存在不同之处,可都存在着退热成效,治疗质量显著,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纳入分析范畴,对这些患者分组进行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与本院推拿治疗,依次记作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所有的患者最小年龄是8个月、最大年龄是10岁,均数(5.46±2.10)岁。最小病程是9个小时,最大病程是3天,均数(2.10±0.03)天。六个小组的患者在年龄等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互相对比(p>0.05),同时家属均签订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每个小组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推拿手法,即Ⅰ组:清天河水、提捏机体大椎、掐五指节;Ⅱ组:水底捞明月与打马过天河【2】;Ⅲ组:揉一窝风、推六腑、清天河水与捏大椎;Ⅳ组: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推三关与推六腑;Ⅴ组:打马过天河、退五经、水底捞明月以及推脊;Ⅵ组:开天门、拿风池、推上三关、清天河水。引进婴儿润肤油作为介质。均运用左手进行推拿,操作在患者发热区【3】。治疗期间:医生保持整洁的医容,保持环境适宜与温度适宜,在治疗之前的一个小时之内不可以进食。在治疗之后强调休息,叮嘱患儿饮入温水。具体的推拿治疗结合穴位加以明确,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对每组患儿均治疗三天,分析病情改善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六组人员临床体征积分变化,评估推拿手法的效果【4】。记录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推拿手法的运用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各组人员体征积分变动 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即Ⅰ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81±3.36)、Ⅱ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69±2.78)、Ⅲ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7±3.50)、Ⅳ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08±3.12)、Ⅴ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1±2.80)、Ⅵ组体征积分均数为(4.41±2.89),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体征积分变动 () 小组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Ⅰ组(n=10) 9.91±3.88 5.81±3.36 Ⅱ组(n=10) 8.79±6.10 5.69±2.78 Ⅲ组(n=10) 9.36±3.18 5.47±3.50 Ⅳ组(n=10) 10.25±3.31 5.08±3.12 Ⅴ组(n=10) 8.36±5.17 5.41±2.80 Ⅵ组(n=20) 9.86±3.41 4.41±2.89 2.2 对比各组人员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 3.讨论 针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治疗,本次分析中运用多种推拿手法实施分组治疗思路,目的是分析多个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研究流派推拿手法的学术特征。Ⅰ组的推拿手法重点选取主穴与独穴,凸显善用请法的理念;Ⅱ组的推拿手法关联手穴以及体穴;Ⅲ组的推拿手法强调小儿望诊,依托西医学特殊的诊断技术,完成辨病以及辩证的有机结合;Ⅳ组的推拿手法引进“穴部”思想,主张穴位与部位一同治疗;Ⅴ组的推拿手法围绕“推五经”进行,全面顾及中医领域的理模块、法模块与方模块,凸显疾病治疗的整体思想;Ⅵ组的推拿手法关联地区实际特征,吸取专业治疗经验,强调整体性以及局部性的结合理念,在穴位效果加以研究,三关穴是散穴的必要点、水底捞月与推天河水是祛湿解表的要点,彰显着本院的小儿推拿特征。多个推拿手法存在各异性,最终的目标均是解表退热,对应的临床成效比较显著。基于此,小儿外感风寒发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调整患者生命体征,存在较高的安全性,如何选取推拿手法,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明确,以各个流派的学术特征为基础,全方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斯文, 赵娜, 张玮,等. 津沽小儿推拿流派理论方法体系介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v.34(11):34-36. [2] 李奕菊, 王莹, 王琦,等.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初期发热临床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20, 040(006):748-750. [3] 王静华, 吴君, 黄河伟. 小儿推拿联合平衡罐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30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v.29;No.164(01):7-8. [4] 严桂芬. 退热贴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9, 026(011):72-7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感风寒发热应用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1月-2020 年12月之中接受诊治的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结合推拿流派手法的差异划分六个小组,各个小组分别结合流派推拿手法加以治疗,即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评估不相同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治疗产生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p0.05;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结论: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均表现出可行性,本院创新的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推拿手法,饱含着地区特色,值得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推拿;流派手法;外感风寒发热;学术特点;临床效果 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小儿推拿不只是可调整病情,还可起到调整患者自身体质的作用,促使患儿免疫力可增强,广泛的存在于临床治疗中。小儿推拿存在长时间的历史,逐步构建小儿推拿流派,相关流派手法表现出特殊的风格,即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这些都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产生一定成效【1】。另外我院尝试引进新颖的推拿手法,即便相关流派手法存在不同之处,可都存在着退热成效,治疗质量显著,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纳入分析范畴,对这些患者分组进行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与本院推拿治疗,依次记作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所有的患者最小年龄是8个月、最大年龄是10岁,均数(5.46±2.10)岁。最小病程是9个小时,最大病程是3天,均数(2.10±0.03)天。六个小组的患者在年龄等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互相对比(p>0.05),同时家属均签订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每个小组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推拿手法,即Ⅰ组:清天河水、提捏机体大椎、掐五指节;Ⅱ组:水底捞明月与打马过天河【2】;Ⅲ组:揉一窝风、推六腑、清天河水与捏大椎;Ⅳ组: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推三关与推六腑;Ⅴ组:打马过天河、退五经、水底捞明月以及推脊;Ⅵ组:开天门、拿风池、推上三关、清天河水。引进婴儿润肤油作为介质。均运用左手进行推拿,操作在患者发热区【3】。治疗期间:医生保持整洁的医容,保持环境适宜与温度适宜,在治疗之前的一个小时之内不可以进食。在治疗之后强调休息,叮嘱患儿饮入温水。具体的推拿治疗结合穴位加以明确,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对每组患儿均治疗三天,分析病情改善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六组人员临床体征积分变化,评估推拿手法的效果【4】。记录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推拿手法的运用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各组人员体征积分变动 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即Ⅰ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81±3.36)、Ⅱ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69±2.78)、Ⅲ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7±3.50)、Ⅳ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08±3.12)、Ⅴ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1±2.80)、Ⅵ组体征积分均数为(4.41±2.89),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体征积分变动 () 小组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Ⅰ组(n=10) 9.91±3.88 5.81±3.36 Ⅱ组(n=10) 8.79±6.10 5.69±2.78 Ⅲ组(n=10) 9.36±3.18 5.47±3.50 Ⅳ组(n=10) 10.25±3.31 5.08±3.12 Ⅴ组(n=10) 8.36±5.17 5.41±2.80 Ⅵ组(n=20) 9.86±3.41 4.41±2.89 2.2 对比各组人员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 3.讨论 针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治疗,本次分析中运用多种推拿手法实施分组治疗思路,目的是分析多个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研究流派推拿手法的学术特征。Ⅰ组的推拿手法重点选取主穴与独穴,凸显善用请法的理念;Ⅱ组的推拿手法关联手穴以及体穴;Ⅲ组的推拿手法强调小儿望诊,依托西医学特殊的诊断技术,完成辨病以及辩证的有机结合;Ⅳ组的推拿手法引进“穴部”思想,主张穴位与部位一同治疗;Ⅴ组的推拿手法围绕“推五经”进行,全面顾及中医领域的理模块、法模块与方模块,凸显疾病治疗的整体思想;Ⅵ组的推拿手法关联地区实际特征,吸取专业治疗经验,强调整体性以及局部性的结合理念,在穴位效果加以研究,三关穴是散穴的必要点、水底捞月与推天河水是祛湿解表的要点,彰显着本院的小儿推拿特征。多个推拿手法存在各异性,最终的目标均是解表退热,对应的临床成效比较显著。基于此,小儿外感风寒发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调整患者生命体征,存在较高的安全性,如何选取推拿手法,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明确,以各个流派的学术特征为基础,全方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斯文, 赵娜, 张玮,等. 津沽小儿推拿流派理论方法体系介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v.34(11):34-36. [2] 李奕菊, 王莹, 王琦,等.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初期发热临床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20, 040(006):748-750. [3] 王静华, 吴君, 黄河伟. 小儿推拿联合平衡罐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30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v.29;No.164(01):7-8. [4] 严桂芬. 退热贴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9, 026(011):72-73.

  • 标签:
  • 简介:发热消瘦腹痛腹水山东威海市立医院(264200)李惠明第一次查房主任医师:今天讨论1例发热伴腹痛、腹水患者的诊断,请报告病史。实习医师:患者,女,26岁。因不规则发热伴腹痛、腹胀5个月于1992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始无明显原因间断发热,多以...

  • 标签: 结核性腹膜炎 恶组 异常组织细胞 白细胞减少 多发性浆膜炎 主任医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发热性惊厥患儿急救过程中“三位一体”路径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我院儿科于2022年01月--2023年04月接收的56例发热性惊厥患儿随机纳入常规组(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辅以“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各28例。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较常规组更高,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治疗时间较常规组更短(P

  • 标签: 小儿 发热性惊厥 急救护理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