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南方各地,出土了许多由后汉到西晋制作的有关佛教的考古文物,有待我们重新考证。这些文物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后文将对这些分布于南方各地的初期佛教文物作具体论述。本文旨在证实"佛教南传线路"的存在,佛教北传线路则不作为本稿论述的对象。龙谷大学从"佛教南传线路"的角度、与中国专家

  • 标签: 康僧会 安世高 魂瓶 支谦 汤用彤先生 出三藏记集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五、克孜尔壁画中的菩萨们菩萨一词为佛教术语,在早期经典中,菩萨有两个特指的对象,一是指成道前的释迦牟尼本人,也就是说,截止到四十九日树下禅定证道之前,释迦牟尼均以菩萨的面目出现;另一个特指的对象就是弥勒,弥勒菩萨被认为是继释迦牟尼之后的下一位佛教导师,也就是继承者,因此,释迦牟尼为现代佛,而弥勒将是未来佛。到了后来,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弥勒菩萨 克孜尔石窟 释迦牟尼 佛祖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时隔两个多世纪后,中亚的龟兹古国开始了克孜尔石窟的修建,克孜尔石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这里呈现着最早的佛教造像,包括了大量壁画与少量雕像。克孜尔石窟,位于现今新疆拜城县,这里曾属于古代龟兹国。这里的建筑、雕塑、绘画,在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克孜尔石窟 佛祖 佛教石窟 拜城县
  • 简介:真心求道的墓魄太子过去世中,身为国王的太子,墓魄生来便对世间声色毫无兴趣,眼不睹色,耳不闻声,13岁仍不开口讲话。一位盲聋喑哑的太子,如何能继承王位,父母不禁为此而忧虑,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佛祖 太子
  • 简介:笔者到新疆考察写生,路经敦煌巧遇日本著名画家、中日友协会长平山郁夫,他谈及来到新疆的目的,说佛教对亚洲造型艺术影响太大了,我们是来这里溯源的。好一个溯源!日本人要溯源,难道我们不也需要溯源吗?在甘肃西部及新疆境内到处可见巍峨的清真寺,而佛教的造型都作为一种潜流埋进了山洞和地下。这里的早期居民也和吐蕃族(西藏)一样信仰佛教,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土著们一反常态,信仰起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了,这样一来他们开始捣毁佛教造像,破坏洞窟壁画。现今在木头沟千佛洞(火

  • 标签: 中国 造型技术 佛教文化 佛像 绘画 发展
  • 简介: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预示着佛教的诞生。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伟大宗教,它很快就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和世界各地。佛教是一门觉悟的学问。内要觉悟人生本身,外要觉察宇宙环境,从而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获大解脱。随着佛教的广播与发展,佛教艺术产生。隋唐时期佛教印度

  • 标签: 历史感悟 宗教历史 感悟藏传佛教
  • 简介: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在长期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佛教与我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相互碰撞、彼此融合,逐渐构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基本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北宋以降,由于帝王的推崇及士大夫的热衰,佛教继续发展,其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据记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时,僧众人数达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

  • 标签: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 养气 苏轼 传播与发展
  • 简介:《中国画·画世界》大型国际美术系列交流活动的第一站——“印度印象”采风汇报展2005年6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画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主办,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协办。本次画展以促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展现印度采风活动的全部风貌和美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为目的,由曾参加“中国美术名家印度之旅”系列活动的50余位国家级美术家参展。

  • 标签: 采风活动 中国画 印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 汇报 印象
  • 简介:西魏国(535-557)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西魏首都长安的佛教造像既有新风格,又有旧传统。如今能真正体现西魏佛教艺术最高成就的彩塑与壁画作品,就保存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中。西魏还开启了北周典型造像样式的先河。

  • 标签: 西魏 北周 长安 麦积山 莫高窟 造像
  • 简介: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元明清三朝在此建都,使这座数千年的古都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在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它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信仰。当时的北京寺、观林立,僧道众多,不但保有丰富的宗教典籍,也在寺院建筑和造像制作上为民族传统艺术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艺术财富。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土,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期开始在河北定县和高阳县逐渐繁盛。

  • 标签: 北京地区 佛教雕塑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传统艺术 历史文化传统
  • 简介: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陈传席随着佛教佛教艺术研究的深人,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人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既有北传的系统,也有南传的系统,...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佛像 早期佛教 顾恺之 佛教艺术 艺术样式
  • 简介:从人类诞生开始,在身体上描绘图案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习俗。这种原始的艺术一般使用由各种植物和矿物制成的颜料,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绘制富有装饰性的图案,此装饰手法古今中外广泛存在。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古代花钿图案及印度吉祥痣图案的构成和颜色,分析两大古国出现的绘制于前额的图案异同,在现代设计中运用花钿图案,发扬民族艺术,寻找新思路。

  • 标签: 花钿 吉祥痣 图案 装饰 色彩
  • 简介:印度政府邀请,受文化部派遣,我们出席了第十届印度国际艺术三年展。这是我国首次派团参加这一活动,东道国很重视,也很友好,竟主动提出延长10天,特意邀请我们参加在马德拉斯举办的一个学术交流活动。据中国驻印使馆的同志们说,这是很少有的事。

  • 标签: 古代 印度 史诗 雕刻艺术 情爱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一、概况《东南文化》1990年1~3期发表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先生文章,该文5万多字,分六章系统地研究了印度和中国佛教造像的起源,他认为,汉晋时期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存在一个受秣菟罗造像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简称为"南传系统")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先兴于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秣菟罗 汉晋时期 魂瓶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 简介:施锜在《蜀地佛教神通与文人禅:宋元图像中的竹杖渊源》一文中从赵孟頫所画《苏东坡小像》中小小细节“竹杖”出发,

  • 标签: 渊源 图像 宋元 文人 神通 佛教
  • 简介:图腾理论自19世纪下半叶发展至今,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其间又经历了反复的考证与批判,积累了大量有力的资料。虽然仍未被大多数人所信服,但作为研究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该理论是不能予以否定的。

  • 标签: 图腾艺术 19世纪下半叶 演变 形象 怪兽 印度
  • 简介: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中日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1月2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拉开帷幕。50余位国内外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有史以来主持的第一次国际范围的研讨会。会期三天,共收到论文30余篇。"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是南艺、北大,南博和日本龙谷大学联合研究课题,主要就佛教造像的南方传播系统、中国佛教造像的源流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及其造像,曾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就印度、中国、日本等整个南方传播系统的研究尚属刚刚开始。有认为"这是继北方‘丝绸之路’后又一世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新热点";"对佛教艺术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合研究的初步成果表明:佛教造像先兴于南方,后盛于北方,且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即存在一条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

  • 标签: 佛教造像 传播系统 早期佛教 佛教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龙
  • 简介:本文以辽代朝阳北塔地宫出土经幢和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天宫出土七佛舍利塔为中心,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辽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着眼于对辽代佛塔及出土文物的整体考量,并在辽代末法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把握,进而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对辽代盛行的舍利信仰作重点讨论,兼及对辽代佛教图像配置的探讨。文章还对辽代舍利信仰与陀罗尼信仰的彼此影响作了讨论。

  • 标签: 辽塔 辽代密教 佛教图像 舍利信仰 陀罗尼
  • 简介: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佩戴和制作精美装饰品的人类之一。从古至今,他们对装饰品的热爱是执着的。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就十分注重装饰仪表。摩亨佐·达罗等印度河文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佩饰,其种类很多,有手镯、脚铃、臂镯、项链、耳环、腰带等;且材质各异,有普通的陶土,也有珍贵的宝石。随着时代的进步,装饰品也不断发展,品种和名目激增。到了吠陀时代,仅《利论》中提到的项链就多达十几种;笈多

  • 标签: 佩饰 古印度人 审美意趣 印度河文明 腰带 装饰品
  • 简介:2006年7月1日至6日,《大门的序幕——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大门”这个词说明了协办单位印尼诗玛画廊身负使命——作为印尼以及亚太地区各国美术交往的进出桥梁,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美术讯息、对话、推介与互联。通常作为开幕仪式,画展的用意在于“扣门”,

  • 标签: 艺术展 亚当 印度 序幕 美术馆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