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论文学史作为历史──从盖尔的文学史观看近代文学史的形成王建文学史作为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客观存在的文学发展过程,它由具体的文学活动构成,如作者的创作,作品的产生与流传,读者的阅读等等;二、以文学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基础撰写出来的文学史,它以书面...

  • 标签: 文学史理论 历史哲学 文学史观 语文学 施莱格尔 赫尔德
  • 简介:我是1995年2月1日晚读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尤利西》三卷本的,那天正好是年初二。我读完后的一个久久不能从脑际离去的想法是:小说也可以这样写?那时候我就想写点什么,但一直没有时间。虽然没有时间去写下我对这部奇书天书的一点个人想法,但我还是在读时在书的空隙处涂下了一些。

  • 标签: 《尤利西斯》 乔伊斯 创作手法 普鲁斯特 世说新语 文学创作
  • 简介:这事儿说起来算不上远,也谈不上近.一名纵火狂被警方逮捕,后被判为终身监禁,关进了北方某座监狱的单人牢房.冰冷的牢房里没有一丝烟火,纵火犯就不时地在大脑里勾画出监狱熊熊燃烧的场面来取暖.

  • 标签: 监狱 逮捕 监禁 纵火 场面 尤利西斯
  • 简介:艾伦·金堡现象[美]布鲁斯·博尔蒋显译“我发狂是多么走运。”——艾伦·金堡:《博普抒情诗集》(1949)艾伦·金堡的《诗选:1947—1980》开篇第一首就似乎在某种方面预兆了金堡的整个生涯。这首诗的标题是《在酒会上》,作于1947年,诗人...

  • 标签: 金斯堡 垮掉的一代 惠特曼 诗歌 《嚎叫》 垮掉一代
  • 简介:<正>最巧妙的工匠代达洛奉弥诺王之命建造了这座巨大的迷宫。普通人一旦进入迷宫便迷惑了,只有天才的匠心才能将人脑内这忽隐忽现不可捉摸的迷惑——条理化,成为无穷无尽在巡回中转流的路。但后来他失去了国王的欢心,被闪禁于一座高塔的房间中,那里只存在有限的空间,毫无遮避的地砖和墙砖,与一个小小窗。

  • 标签: 洛斯 弥诺斯 高塔 墙砖 条理化 中才
  • 简介:<正>什么是我的回忆?人行道沐浴在音乐中,无声的人流。海在音乐中荡漾,巨大而无声的杯。同伴的背影在因困倦而低垂的眼睑下默默地弓曲伸展——依次重复,无声的动作————他们永远也看不到的自己。而我就再也没有离开我的回忆,永远地停留在那片迷惘的水域。悲哀之水无声地漫过我的脚下,而我回忆,一再回忆,无声的岁月——生命是注满蜡的乐器。每个人都用他们哑了的声音他们听不见的声音竭力呼喊——再一次,再一次。生命在流逝,无声的生命,但见一些背影无声地伸展弯曲——依次重复——于是海岸渐渐出现,于是看见花朵缓慢绽放,风一点一点弯曲树的枝干,于是每一个夜晚捻捻被角,远离坟墓。

  • 标签: 修斯 活着
  • 简介:本文是围绕《我的世纪》(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我的世纪》),对其作者、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特·格拉进行的一次采访记录.格拉对他获奖的感受、《我的世纪》的选材和成书过程、如何看待文本翻译、影响他世界观的人物和思想以及对21世纪的展望等问题做出了真实而又深刻的回答.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 成书过程 人物
  • 简介:<正>《曼菲尔德庄园》(1814)(以下简称《曼》)是简·奥斯丁(1775—1817)后期的一部力作。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褒扬者,称之为“奥斯丁的第一部完全成熟的小说”,①赞扬它“写得如此完美动人”。“人们往往更为欣赏”。②贬抑者,认为它“情节单调”③、女主人公“最乏味”,④是“一部失败的艺术作品”。⑤但无论是褒是贬,评家们基本认同:这是一部道德说教小说。“整部作品贯穿着道德严肃性这个中心问题”。⑥它通过范妮这个“帕米拉”式的人物“靠德行的帮助几乎做了曼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⑦的故事,宣扬了“传统的道德的与社会的价值”,“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准则。”⑧人们还认

  • 标签: 简·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改变主意 说教小说 英国 女主人公
  • 简介:盲从并不是尊敬。对福克斯本人的尊敬.并不能令我赞同他的全部观点。投资同一家公司在股价为5元时在20元时风险要大,福克斯认为这是荒谬的。看来福克斯先生没有读过《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也没有牢记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 标签: 货币 黄金 信心 赫拉克利特 福克斯 《论语》
  • 简介:<正>本书所讨论的“大理论家们”各有千秋、相互不同,但是他们中间的多数人同意那种使个别现象产生意义和重要性的大框架的观点极为重要:科恩(Kuhn)的典范或称基本模型、阿尔都塞的“疑难”(problematiques),以及福柯的话语、认识论和“制度”(regimes)。

  • 标签: 伽达默尔 语言游戏 普遍性 阐释学 盎格鲁撒克逊 生活方式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运用"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对彭诗歌中所描绘的高原和河流等地域风光,青年男子、乡村姑娘和民族英雄等人物风貌及圣集和万圣节等民俗风情进行分析研究,借以揭示彭诗歌中苏格兰情调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彭斯诗歌 苏格兰情调 地域 人物 民俗
  • 简介:<正>巴赫金在论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种世界感受,同一切现实的东西,完成性的东西相敌对,同一切妄想具有不可动摇性和永恒性的东西相敌对,为了表现自己,它所要求的是各种动态的和多变的‘普洛透式的’闪烁模糊的形式。”普洛透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以善变著称。纵观巴赫金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他所钟爱的文学,正象普洛透那样,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 标签: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长篇小说 主人公 俄国形式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正>华莱士:为什么历史学家约翰·布拉辛格姆的书对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黑人学研究起了这样重大的作用?盖茨:美国黑人思想史上的怪现象之一就是,在约翰·布拉辛格姆的《黑奴社会》一书

  • 标签: 思想史 历史学家 美国黑人 六十年代 七十年 黑人女作家
  • 简介:<正>从出生的地方——佃农黑暗破旧的木屋他看到了将要走的道路为了寻求知识和智慧他将走遍世界付出终生的辛苦一时间是宝贵的,因为它一去不复返。所以,彼得老人在他的书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再多学一点知识而奋斗着。他住在巴尔的摩临陆街的一所房子里。两道上着锁的门外面是狭窄的街道。一些十七、八岁的少年们天天从这儿走过,优哉游哉,无所事事。

  • 标签: 少年 书桌 知识 老人 得克萨斯 意大利语
  • 简介:隐喻绝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意昧着人对自己存在的诗性发现,既是人对世界加以符号化的过程,又是人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精神努力。可是,19世纪末踏入诗坛的康斯坦丁诺·卡瓦菲却自觉走上了一条放弃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书写道路。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蒂认为堪与艾略特“并驾齐驱”的希腊现代诗人在诗中基本不使用隐喻和意象,而是遵循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词与句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原生态,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力求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上从事创作。诗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际根源于他本身浓厚的抒情气质,他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令情感在反弹中产生了更大的能量,从而获得了理性与激情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卡瓦菲斯 历史诗人 诗歌的叙事性
  • 简介:<正>离开故乡已经好久了。坦率地说,从考入仰光大学以后,我就有意无意地逐渐疏远了家乡。一个时期,有些进步青年高谈培养乡村知识分子,学成返乡服务的阔论,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的。乡间有我的母亲、父亲;有种植着各种各样蔬菜瓜果的祖传的小园子;有幼时和我的挚友伙伴经常游泳嬉戏的村旁的小河;还有我所钟爱的玛纽妙。

  • 标签: 母亲 知识分子 进步青年 家乡 大夫 衣服
  • 简介:<正>安托万·佩夫纳(Antoinepeusner,1886—1962),法国雕塑家,生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十五岁立志要作一名艺术家。曾在基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11年去巴黎,看到了独立沙龙展出的首届立体派展览会,受到了很次的影响。回到俄国住了一年,1913年又前往巴黎。这一次在那里不仅同美国雕塑家阿希彭科和意大利画家红迪利阿尼,而且同

  • 标签: 法国 意大利 艺术家 巴黎 作品 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