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从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争议是展开路径的不同一是从心理学视角看传播;二是从传播学视角看心理。

  • 标签: 2004&mdash 2009年 传播心理学 研究综述
  • 简介: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版权思想,在翻译伦理学的行为准则下进行了审视,从而管窥中西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的交锋,并以此思索了翻译中,如何实现翻译伦理学行为准则的理想。

  • 标签: 翻译伦理学 中国翻译版权思想 跨文化交流
  • 简介:文艺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基本原理两者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为了说清楚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先让我们谈谈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然后再来探讨文艺心理学基本原理所研究的对象问题。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学术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阐释。我们认为,在这里,是可以...

  • 标签: 文艺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艺术思维 基本原理 研究的对象
  • 简介:在讨论问题之前,要界定下本节中的一个关键词——心象。心象一词在英文中有两个对应的词:image和mentalimage,前者通译作“意象”“形象”,而后者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心象”的翻译。相对而言,

  • 标签: 心象 意义 IMAGE 心理学角度 “意象” 关键词
  • 简介:我们生存在意义世界中,而意义世界是复合的。其一部分实践世界,是意识与物世界叠合而成;而其余部分的意义世界,则是意识构成的思维世界,它的组成部分(筹划、范畴、艺术、游戏、幻想、梦境)离实践世界渐行渐远。艺术和游戏的内容是比喻性地借用实践经验,但是它们在符意上对现实不透明,在符用上没有实践用途。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不断被"次生实践化":崇高化、商品化、学理化,由此构成一个符号修辞的四体演进序列。学理化是对艺术与游戏的反思,是一种反讽式思维,走向了艺术与游戏精神的反面。

  • 标签: 意义世界 意识 艺术 游戏 次生实践化
  • 简介:讲述问题的意义——王晓明的文学批评○王光明近20年中国文学批评的恢复与重建,革命与创新,既是一个演示生机和深入拓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危机四伏和历史的后遗症日渐浮现的过程。它让人想起五四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那样亢奋又那样颓唐,那样提出了成堆的问题又留下了...

  • 标签: 王晓明 文学批评家 鲁迅 知识分子 人文精神 艾略特
  • 简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而创作和传播的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存亡消长的态势究竟会怎样呢?笔者以为,在经历了初期的喧嚣嘈杂后,它终要将文学的本色发扬光大,以新的审美形式走向新创和成熟将是其立足于文学之林的最终选择。

  • 标签: 网络文学 艺术走向 意义设定 文学样式 审美形式 当代文学
  • 简介:明代,是宁夏在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宁夏在明政府边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使着明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开发和管理,于是大批的人力资源被分派此地,其中就有许多文士因为各种原因往来于此地,他们在宁夏的文学创作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所谓“往来宁夏文士的文学创作”,就是指明代因各种原因曾经实地往来过今宁夏地区的文士在此地进行的文学创作,那些本土文士的创作和未曾实地来往于宁夏的文士想象和遥寄之作,都不在研究范同内。

  • 标签: 宁夏地区 创作意义 文士 明代 文学创作 考论
  • 简介: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被赞誉为“描写晚明社会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双璧”之一。然而,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白门柳》的成功不仅仅是题材开掘,其结构艺术的创造更发人深省。

  • 标签: 《白门柳》 结构创新 长篇历史小说 “茅盾文学奖” 意义 当代
  • 简介:本文从方法论、共通性、独特性和总体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理论建设中的意义。认为它对西方文论来说具有印证性、互补性、对接性、激活性;具有辨伪作用、救正作用、补白作用;还有方法论意义、重构性创新意义和超越性创新意义,共十个价值类型。随着理论建设的深入,还会有新的意义表现出来。

  • 标签: 古代文论 现代意义 理论建设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充满魅惑性的问题,吸引着很多学者。本文试图将发生的问题还原到汉语实践中一窥究竟。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要有对汉语实践的全面描述,又要有对个体汉语实践的深入挖掘。本文首先简要综述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一些路径,其次重点描述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然后简单揭示其意义,因为意义部分涉及的内容多,必须有另一篇文章来阐释。

  • 标签: 白话文学 复杂形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 欧化白话文 新文学史 汉语实践
  • 简介: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移植,“十四行体在中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本文分析了移植过程中的转借、实践和接近三个重要问题,从文化学意义和创作经验中概括出中西文学交流的三大原则,即三环节四途径转借、创作实践中借鉴改造和遵循可接近性原则。

  • 标签: 十四行体 移植 诗体
  • 简介:面对悠久深厚的儒家传统,王阳明表现出了理性的文化态度和勇敢的变革精神。王阳明尊崇儒家圣人、尊崇儒家社会理想,表现了对儒家传统的认同及儒家立场。但是,王阳明没有一味地拘泥于儒家传统,他对于儒家的虚文传统、孔子的权威性尤其是朱子学说都表示了大胆的质疑并进行挑战。在质疑儒家部分传统的基础上,王阳明以是否"自得"为标准,以简洁性原则和自主性精神,成功地实现了对儒学传统一定程度的改造与推进。王阳明的传统观对我们今天反思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儒家传统 尊崇 质疑 革新
  • 简介:《思辨录》是王元化60余年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精华,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一部十分重要而特殊的著作。作为一个系列著作的最后定本,《思辨录》的形式和内容都包含了特定的方法论。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清晰把握和高度重视,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为读者和研究者着想的意图。《思辨录》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成果理应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 标签: 《思辨录》 王元化 方法论 反思
  • 简介:在人类学关学的研究中,原始社会的审美活动附属于其他活动之中,美学家关于艺术以其直观特质充当人类根源性活动的研究又表明审美活动不仅不附属于他者,而是一切活动的根源基础。鉴于两者的理论相悖所带来的问题,即审美活动的原初、本源、本真性价值是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否是没有审美活动的另类人,美学上需要论证审美活动根源意义的原始发生。从对原始艺术三重心理研究中发现,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较大的独立意义,甚至表现出了审美活动的根源意义。对于原始审美活动的理论遮蔽,起因于语言陈述、功利因果、生理生存、共同体假定等理论陷阱。

  • 标签: 审美活动 根源意义 起源
  • 简介:<正>由于历史的积淀,西方美学、文论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审美范畴,诸如摹仿、灵感、和谐、美、优美、崇高、滑稽、再现、表现、想象、幻想、创造、形象、性格、情节、净化、悲剧、喜剧、天才、自由等.笔者认为,在西方美学、文论中,摹仿、和谐、自由,是三大基本范畴.说它们是三大基本审美范畴,并不是因为这几个概念频频出现在理论家的笔端,而是因为这三个范畴概括和表征的不是审美实践的某一特征、某一环节,而是人类的审美关系,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如果

  • 标签: 摹仿说 西方美学 希腊美学 文论史 摹仿自然 发生学
  • 简介:理学兴起是与儒家师道观的变革同步的。作为教育家的王阳明,是儒家师道观的重要传承者、开拓者。王阳明集中批判了当时师道衰微的种种现象,并且身体力行,从师道的标准、师道的形式、师道的具体展开等方面再次廓清了宋明以来理学的师道精神,展示出极其鲜明的心学特征。

  • 标签: 王阳明 师道 理学 教育
  • 简介:<正>阿Q典型研究已经有七十年丰富曲折的历程,由于典型创造的深刻性独特性,由于典型研究的艰难性、长期性以及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热情,以致形成了热烈、持久的众说纷纷、相互辩难的局面;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多见的,从而对于文学理论建设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 标签: 阿Q 精神胜利法 心理内涵 西方理论 心理学原理 生理
  • 简介:如果以1948年波伏娃的《第二性》在《现代》杂志上的连载为标志,女性主义介入知识生产已经有60个年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要求投票权为主要目标的女性参政运动不同,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一次从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文学和历史等等方面检视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形成。

  • 标签: 女性主义 地理学 《第二性》 性别 《现代》杂志 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