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ESC)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PCL-CA)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快速贴壁法从30只1~3 d龄SD大鼠(雌雄不明)中分离培养原代ESC,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原代细胞中整合素β1、细胞角蛋白19(CK19)为阳性表达后,采用第1代E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聚己内酯和乙酸纤维素为组分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拓扑结构并测量其中25条纤维直径。采用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培养基底,使用角质形成细胞(KC)培养基培养ESC构建ESC-纳米纤维支架复合物(下称ESC支架),培养3 d,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中ESC的形态及其与支架的关系。将ESC支架中的ESC作为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将在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皿中使用KC培养基培养的ESC作为Ⅳ型胶原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ESC中CK19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ESC中CK1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在15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背部左右两侧均制备1个直径约2 cm的圆形全皮肤缺损创面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不行植入的空白对照组、植入PCL-CA纳米纤维支架的单纯支架组、植入培养3 d构建的ESC支架的ESC支架组,计算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百分率(样本数为5);取伤后21 d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后评估创面愈合质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关键蛋白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的网格状多层立体结构,其中的纤维表面光滑无孔隙,纤维直径为(383±24)nm。培养3 d,ESC支架中的ESC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且与支架紧密贴合,细胞间相互连接,细胞充分伸展在支架表面形成膜片。培养3 d,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Ⅳ型胶原组(t=24.56,P<0.01)。培养7 d,与Ⅳ型胶原组相比,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CK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更高。伤后3、7、14、21 d,ESC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分别为(78.0±1.8)%、(40.9±2.0)%、(17.9±1.1)%、(5.0±1.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4.2±1.9)%、(45.4±2.6)%、(21.8±1.7)%、(10.1±1.1)%(t=5.42、3.09、4.33、7.58,P<0.05或P<0.01)以及单纯支架组的(82.7±1.2)%、(44.8±2.0)%、(22.4±2.4)%、(10.3±2.4)%(t=4.98、3.11、3.84、4.57,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相近(t=1.47、0.39、0.47、0.22,P>0.05)。伤后21 d,各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层次完整;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支架组相比,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胶原排列更加整齐;ESC支架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支架均完全降解。伤后21 d,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近(t=1.70、1.94、0.18,P>0.05),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支架组(t=13.31、22.07、20.71,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CL-CA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大鼠ESC的分化而不影响其增殖;利用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载体培养大鼠ESC构建的ESC支架能够显著促进大鼠全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标签: 纳米纤维 伤口愈合 细胞分化 表皮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背侧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2例腕关节TFCC背侧撕裂患者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术前专科检查,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患者采用由内向外经关节囊缝合修复,不稳定患者经骨缝合修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15.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CC背侧撕裂属于Palmer分型中未覆盖的类型,镜下缝合修复效果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治疗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T高清MRI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3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统一参数下行腕关节MRI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下探查或治疗。将TFCC损伤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心型损伤,即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第二类为边缘型损伤,包括TFCC桡侧附着部、尺侧附着部、远尺桡韧带、尺腕韧带损伤。以腕关节镜下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别得出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阴性似然比。结果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122例,其中中心型损伤72例,边缘型损伤102例;MRI检查结果为阳性124例,其中诊断为中心型损伤75例,边缘型损伤111例。通过对比,得出3T高清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72/0.918,0.933/0.966,11.85/0.03;诊断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882/0.323,0.811/0.455,1.30/0.37。结论对于TFCC中心型损伤,无论是创伤性撕裂还是退行性损伤,3T高清MRI均可准确诊断。MRI在TFCC边缘型损伤的诊断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低的特异度提示临床中对MRI的阳性结果应持谨慎态度,需着重结合病史与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 腕损伤 诊断敏感试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我院因腕关节疾患行腕关节镜手术的48例患者,其中TFCC损伤34例,腕关节其他疾患TFCC正常14例,进行TFCC高分辨率超声检查,以关节镜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TFCC超声成像和关节镜下表现,进行统计研究,得出高分辨率超声诊断TFCC损伤及损伤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高分辨率超声诊断TFCC损伤的敏感度为0.9375、特异度为0.875、阳性预测值为0.9375、阴性预测值为0.875、阳性似然比为7.5、阴性似然比为0.071,诊断TFCC中央型退变穿孔的敏感度为0.9629、特异度为0.9048、阳性预测值为0.9285、阴性预测值为0.95、阳性似然比为10.11、阴性似然比为0.041,诊断TFCC尺侧止点损伤的敏感度为0.95、特异度为1、阳性预测值为1、阴性预测值为0.9655、阳性似然比为+∞、阴性似然比为0.05。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对诊断TFCC损伤,特别是临床常见的TFCC中央型退变穿孔和尺侧止点损伤具有肯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方法及诊断标准。

  • 标签: 超声检查 诊断 高分辨率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中心凹旁渗出性异常血管复合体(PEVA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及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PEVAC 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BCVA)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之间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3,P=0.541),各时间点之间的CR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34.76,P=0.672)。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EVAC无明显疗效。尚需探索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案。

  • 标签: 复合体,血管,异常,渗出性,中心凹旁 血管成像术,扫描,断层,相干光 血管造影,眼底,荧光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的二维矩阵数据,从空间分布特征的角度探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AL)及年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门诊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123例(213眼),建立涵盖不同年龄段(18~69岁)以及不同AL(22.07~30.00 mm)范围的正常人眼(包括屈光不正)的平均环视盘RNFL(cpRNFL)厚度数据组,及基于二维矩阵RNFL厚度图横断面的数据库。利用基于Python语言自行开发的计算程序,将年龄、AL、每个像素位置上的RNFL厚度代入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计算库进行矩阵运算,生成基于年龄、AL的有效斜率图。采用RNFL厚度/AL变化(μm/mm)表示RNFL厚度随AL增长的变化率。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及堆叠图分析年龄、AL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cpRNFL厚度与年龄、AL呈负相关(r=-0.146,P=0.023;r=-1.012,P=0.026)。在空间分布上观察,视网膜颞下区域的RNFL厚度与AL存在正负2种截然不同的相关性。随着AL增长,颞侧上、下象限的RNFL厚度变薄,变化最快的位置靠近视盘的颞下方向(-8.186 μm/mm),最慢位置位于远离视盘的颞下方向(-0.155 μm/mm)。在颞下方靠近颞侧处,存在与AL增加呈正相关区域,变化率最高处为靠近视盘的近颞侧位,变化率为6.292 μm/mm。长眼轴的RNFL厚度堆叠图提示与AL呈正相关的区域与长眼轴病例的RNFL束夹角移位存在重合。结论:RNFL厚度与AL、年龄相关,并且相关性及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不同。随着AL增长,颞侧RNFL束的夹角移位可能造成相关性改变。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厚度二维矩阵数据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眼轴长度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视盘参数及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检查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轻中度、重度PD各为15例15只眼,并据此分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名2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傅里叶域OCT对所有受检眼视盘进行扫描。测量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容积、视盘容积、视杯容积、盘沿面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等参数;视盘平均以及上方、下方、颞侧上方(TU )、上方颞侧(ST )、上方鼻侧(SN )、鼻侧上方(NU)、鼻侧下方(NL)、下方鼻侧(IN)、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L)象限的RNFL厚度。3组受检眼视盘参数和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视盘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6,P>0.05 );其余各项视盘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21、5.586、6.302、5.926、5.319、5.404、5.861、6.603 ,P <0.05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受检眼视杯面积、视杯容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大于正常对照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容积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度PD组受检眼视杯面积、视杯容积、C/D面积、水平C/D、垂直C/D大于轻中度PD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容积小于轻中度P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视盘ST、SN、NU、NL象限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6、2.852、2.961、2.404,P>0.05)。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受检眼平均RNFL以及TU、IN、IT、TL象限RNFL厚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D组受检眼平均以及TU、IN、IT、TL象限RNFL厚度均小于轻中度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随着PD程度的加重,TL、TU象限RNFL变薄最为显著。结论PD患者视盘面积及容积缩小,视杯面积及容积扩大,C/D明显扩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RNFL厚度明显变薄,且以颞上、颞下方最为显著。

  • 标签: 帕金森病 视盘 神经纤维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透骨足印修复技术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TFC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7~45岁[(33.5±3.6)岁]。均为单侧损伤。体检示下尺桡关节不稳定,MRI及关节镜下证实为TFCC深层韧带损伤。患者均接受腕关节镜下透骨足印修复TFCC深层止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患侧腕关节屈伸、尺桡偏及前臂旋转活动度、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患侧与健侧握力百分比。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4±5.2)个月]。手术时间为(61.3±8.9)min;术中出血量为(2.4±1.2)ml。所有伤口Ⅰ期愈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或尺神经激惹症状。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腕尺侧有弹响,均自行消失。术后3个月腕关节尺桡偏活动度由术前(52.5±5.9)°降至(42.6±5.9)°,前臂旋转活动度由术前(94.9±8.4)°降至(84.6±5.9)°(P均<0.01),但屈伸活动度术前[(93.1±17.4)°]与术后3个月[(89.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年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提高至(101.3±13.6)°,尺桡偏活动度提高至(52.4±6.6)°,前臂旋转活动度提高至(116.4±16.4)°(P均<0.01)。术后3个月PRWE评分由术前(10.6±3.2)分提高至(17.1±3.8)分(P<0.01),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78.1±12.7)分降至(70.3±6.7)分(P<0.01),VAS由术前(6.2±1.5)分降至(4.4±1.7)分(P>0.05),患侧与健侧握力百分比由术前(74.4±15.2)%降至(55.7±8.7)%(P<0.01);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年PRWE评分降至(2.0±0.9)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提高至(94.8±3.3)分,VAS降至(2.1±1.1)分,患侧与健侧握力百分比提高至(93.2±8.7)%(P均<0.01)。结论腕关节镜下透骨足印修复技术可有效治疗TFCC深层韧带损伤,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改善明显,腕尺侧疼痛减轻,握力增强。

  • 标签: 腕损伤 关节镜检查 三角纤维软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28例47只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0名40只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t=-1.397)、性别构成比(χ2=0.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843)。均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 mm ×4.5 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测量视盘旁RNFL(pRNFL)厚度及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DM组患眼全周及上半侧、下半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各象限ppV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4.360、3.713、4.007、2.806、4.046、2.214,P<0.05);全周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上方、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2.349,P>0.05),而全周、上半侧、下半侧、鼻侧、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1.717、1.869、0.720、0.30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鼻侧pRNFL厚度与鼻侧ppVD呈高度正相关(r=0.734,P<0.001)。结论早期DR患眼ppVD下降,pRNFL变薄。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盘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人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t值分别为8.14、7.96,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83、4.72,P<0.05或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4.86,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2.90、3.23,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t值分别为5.69、10.19、27.54,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4、5.29、15.90,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干细胞研究 皮肤 表皮干细胞 复合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8岁段早产儿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的屈光状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探讨早产及ROP对屈光状态和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孕周(33.6±4.1)周,出生体质量(2 099±779)g,按有无ROP分为ROP组和早产无ROP组(简称早产组),并将同龄足月儿作为对照,共纳入112例(222眼),其中ROP组24例(47眼)、早产组55例(110眼)、足月组33例(65眼)。纳入研究第8年行RNFL厚度、眼轴长度及睫状肌麻痹视网膜检影检查,比较屈光不正发生率及RNFL厚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ROP组及早产组的近视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8.062,P=0.018;χ2=3.671,P=0.036);ROP组、早产组及足月组的远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10,P=0.250);ROP组及早产组的散光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7.758,P=0.023;χ2=3.710,P=0.034)。ROP组及早产组眼轴均较足月组短(均P<0.001)。早产组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足月组薄(P=0.030),早产组颞侧RNFL厚度较足月组(P<0.001)、ROP组(P<0.001)薄。结论:8岁段早产儿及ROP患儿眼轴较足月儿短,更易发生近视和散光,ROP和早产共同影响其屈光状态,其中早产起主要作用。早产与ROP对RNFL厚度影响不同,尤其是颞侧象限,在随访中需与其他疾病所致的RNFL厚度异常鉴别。

  • 标签: 早产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屈光状态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氧化亚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氧化亚氮组和常规组,各55例。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置入喉罩前(T1)、检查中(T2)、苏醒时(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苏醒时间,苏醒程度评分,术后疼痛程度,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与T0比较,2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但常规组降低更多(P值均<0.05);T0比较,常规组T1血氧饱和度降低。与常规组比较,氧化亚氮组起效时间延长,苏醒时间缩短(P<0.05)。与常规组比较,氧化亚氮组苏醒程度评分增加,术后疼痛程度降低(P<0.05)。与常规组比较,氧化亚氮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药物总用量减少(P<0.01),麻黄碱使用率降低(P<0.05)。与常规组比较,氧化亚氮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氧化亚氮吸入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联合麻醉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脉麻醉均可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前者在维持患者循环稳定性方面更具有优势,苏醒时间短且舒适度更高,对优化目前以静脉麻醉为主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氧化亚氮 麻醉药,静脉 纤维支气管镜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患者在腕关节镜手术围术期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共4例TFCC损伤患者经腕关节镜治疗后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缩短围术期禁食时间,术后采取患肢功能位,及时镇痛,联合移动医疗APP,进行阶段性的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推送与随访提醒等,比较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例数,疼痛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卡方检验及t检验。结果2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14例出现腕关节肿胀,干预后缓解。根据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6%,腕部疼痛评分较术前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腕关节实际活动度占该关节最大活动范围的百分比进行评定,术前优2例、良10例、差12例,术后优14例、良8例、差2例。结论TFCC损伤患者腕关节镜手术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能为患者提供较全面护理,促进患者舒适及手功能恢复;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腕关节镜 显微外科护理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2018年5月—2020年8月,采用内镜下精准肌剥离术(endoscopic precise muscular dissection,EPMD)对3例伴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治疗。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标本无破损,标本长径2.0~5.7 cm,纤维化直径0.5~0.8 cm,手术时间30~70 min。1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发热,无迟发性穿孔及出血发生。2例为治愈性切除,随访期内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另一例为非治愈性切除,内科保守治疗,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以上初步结果提示,EPMD可用于早期胃癌伴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的治疗,但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纤维化 早期胃癌 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小鼠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 真皮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单细胞RNA测序 生长因子 细胞间通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Atzei 2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我们对21例Atzei 2型TFCC损伤患者行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术。术后随访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DASH上肢功能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分级,据此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35个月,平均15.3个月,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DRUJ稳定性显著改善。VAS术前为(5.7±1.2)分,末次随访为(0.9±0.8)分。DASH术前为(47.8±7.2)分,末次随访为(11.9±4.1)分。术前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为(59.0±12.6)分,评价为可9例,差12例;末次随访为(87.7±6.1)分,评价为优8例、良11例、可2例。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为(91.7±15.6)°,末次随访为(123.8±8.5)°;旋转活动度术前为(128.7±12.3)°,末次随访为(153.2±7.5)°;握力术前为(19.3±3.2)kg,末次随访为(22.5±2.6)kg。所有随访指标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Atzei 2型TFCC损伤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腕部功能,恢复DRUJ稳定,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治疗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7 G玻璃体腔灌洗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积血(postvitrectomy vitreous hemorrhage,PVH)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H 41例(50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5眼),进行睫状体平坦部27 G套管针两切口,灌洗出玻璃体腔内积血。收集同期PVH 21例(25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期末,观察组中视力提高者22眼(88.00%);对照组视力提高15眼(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24)。结论27 G玻璃体腔灌洗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H效果确切。

  • 标签: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灌洗,玻璃体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调节因子2(CNPY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上的表达,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并行手术的PTC患者92例(PTC组),良性病变组45例,组织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IHC);PTC组术前患者血清样本92例、良性病变组45例及正常对照54例,进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PTC患者癌组织CNPY2的IHC得分[9.74(8.00,12.00))]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78(4.00,8.00),Z=8.252,P<0.01]和良性病变组织[5.87(4.00,8.00),Z=6.823,P<0.01]。CNPY2蛋白在年龄≥55岁与<55岁PTC患者[11.47(12.00,12.00)比9.40(8.00,12.00),Z=3.082,P<0.01]、女性与男性患者[10.05(8.00,12.00)比8(8.00,8.00),Z=3.421,P<0.01]、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10.44(8.00,12.00)比9.28(8.00,12.00),Z=2.033,P<0.05]、恶性肿瘤分期(TNM分期)Ⅱ期与Ⅰ期患者[12.00(12.00,12.00)比9.58(8.00,12.00),Z=2.4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C患者血清CNPY2的浓度(μg/L)[0.19(0.13,0.23)]显著高于正常组[0.13(0.13,0.15),Z=4.273,P<0.01]及良性组[0.15(0.10,0.17),Z=2.792,P<0.01];PTC患者中女性血清CNPY2浓度(μg/L)[0.22(0.14,0.29)]显著高于男性[0.16(0.13,0.17),Z=3.687,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的最佳截断值0.159 μg/L,分CNPY2高值组和低值组,并将PTC患者分为PTC组(42例)、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PTC组(21例)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样增生的PTC组(29例),发现PTC组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在CNPY2高值组与低值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7(10.10,61.01)比10.39(10.21,10.43),Z=2.043,P<0.05]。结论通过检测PTC患者组织及血清CNPY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理因素及甲功血液指标的相关性,CNPY2有助于PTC的预测。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冠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调节因子2 免疫组织化学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MDS-MF)患者纤维驱动细胞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MF-0/1、MF-2和MF-3级的初诊PMF和MDS患者各10例,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利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标记Gli1、LeptinR、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D45和Procollagen Ⅰ,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后利用Fiji-ImageJ软件计数Gli1+、LeptinR+细胞及α-SMA+、α-SMA+/Gli1+、α-SMA+/LeptinR+和ProcollagenⅠ+/CD45+等纤维驱动细胞。结果MF-2/3级PMF和MDS患者LeptinR+、α-SMA+、α-SMA+/Gli1+和ProcollagenⅠ+/CD45+等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MF-0/1级患者(P<0.05)。但MF-2/3级PMF患者Gli1+、α-SMA+/LeptinR+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F-0/1级PMF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6),而MDS患者中两组患者两群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69、0.067)。MF-0/1级患者中,PMF与MDS患者所有纤维驱动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F-2/3级患者中,PMF患者ProcollagenⅠ+/CD45+计数显著高于MDS患者(P=0.007),其他纤维驱动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F分级及纤维驱动细胞计数与PMF和MDS患者总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PMF患者α-SMA+细胞来源于Gli1+和LeptinR+细胞,而MDS-MF患者α-SMA+细胞仅来源于Gli1+细胞;PMF患者ProcollagenⅠ+/CD45+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DS-MF患者。

  • 标签: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 纤维驱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