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腔鼻窦磷酸盐尿性间叶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9例鼻腔鼻窦磷酸盐尿性间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36~59岁。分析患者既往就诊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资料、病理学结果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病程1~19年不等,均出现肿瘤性骨软化症的相关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2例患者出现周围组织浸润,2例合并对侧鼻腔侵犯,1例合并颅内侵犯。5例患者行内镜下单侧肿瘤切除术,2例行内镜下双侧肿瘤切除术,余2例分别行经眶单侧筛前、筛后动脉结扎+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经额开颅肿瘤切除术。1例患者半年后复发且出现颅内侵犯,余患者术后恢复可,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腔鼻窦磷酸盐尿性间叶瘤的诊断需综合评估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手术应彻底切除肿瘤,术后需长期随访。

  • 标签: 低磷血症 肿瘤性骨软化症 耳鼻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研究采用氰酸盐负荷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结果显示,氰酸盐可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升高;细胞内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氰酸盐处理后显著下降;细胞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丙二醛和高反应性自由基一氧化氮在经氰酸盐负荷后显著升高;此外,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及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水平下调、肝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氰酸盐可以打破肝细胞内氧化应激平衡,ROS大量产生,肝细胞内脂质沉积。

  • 标签: 氰酸盐 肝细胞 活性氧 脂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乌拉地尔联合硝酸甘油对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静脉微泵注射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入组时及治疗60 min后的总有效率、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入组时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明显降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静脉微泵注射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降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标签: 高血压 急症 血压 疗效比较研究 输注泵 老年人 乌拉地尔 硝酸甘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时段: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选择辽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共计70例,将其分为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5例(女16例,男19例,患者年龄60~78岁)和实施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的观察组35例(女17例,男18例,患者年龄61~77岁),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功能水平、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0.00%(28/35)]相比,观察组更高[97.14%(34/35)](P<0.05)。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5/35)]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1/35)]更低,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较对照组低(均P<0.05),观察心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水平的效果,且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血液流变学也有所改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 标签: 丹参多酚酸盐 冠心病 心绞痛 不良反应 心功能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高发性已引起正畸医师的关注。双膦酸盐一类骨吸收抑制剂,能调节体内钙代谢。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能有效缓解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本文就双膦酸盐的生物学性状和应用,以及对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双膦酸盐 牙根吸收 牙根修复 口腔正畸
  • 简介:摘要骨折愈合是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典型骨折愈合分为炎症反应、软骨痂形成、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四个阶段。破骨细胞在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阿仑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丢失,但也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能否使用阿仑膦酸盐存在一定争议。近年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使用阿仑膦酸盐并不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还可降低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治疗预后。笔者就阿仑膦酸盐作用机制及其全身和局部使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做综述,为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阿仑膦酸盐
  • 简介:摘要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 骨肿瘤 骨显像
  • 简介:摘要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导致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是常见的骨缺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给口腔医生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骨缺损治疗最有效的是自体骨移植,但存在数量有限、增加患者痛苦等问题。异体骨治疗骨缺损效果也较佳,但异体骨同样存在许多缺点,如免疫排斥、交叉感染等。因此,为了解决骨缺损的治疗难题,骨组织工程应运而生。海藻酸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同样锶离子具有促进成骨、成血管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目前这两者的研究状况没有系统论述,故本文将对锶和海藻酸盐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钠,藻酸盐 骨,组织工程 骨再生 水凝胶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联合硝酸咪康唑散治疗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选取该院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硝酸咪康唑散治疗,每晚1次,观察组采取硝酸咪康唑散+红外线治疗,早中晚各1次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 w。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DLQI评分,治疗后评分逐渐降低,但观察组患者DLQI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联合硝酸咪康唑散治疗失禁相关性皮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红外线 硝酸咪康唑散 失禁相关性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99Tc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99Tcm-HYNIC-TOC)SPECT/CT、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结果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 )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99Tc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 )。PMT患者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结论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磁共振成像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
  • 作者: 吴友伟 章振林 顾洁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 200233 吴友伟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代谢科,西安 710068,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 20023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AFFs)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认识的同时寻找有助于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确诊的AFFs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结合国内外报道的相关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病例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8岁。5例患者均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用药方法:3例为全程70 mg/周,2例为10 mg/日后改为70 mg/周。用药疗程平均8.7年,其中最短5年,最长17年。5例均出现股骨非典型骨折,病例1为双侧,其余均为单侧。骨折发生时间,最短于服药3年后出现,最长于服药16年后出现。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受累部位骨折前均有前驱疼痛:病例1为双侧大腿疼痛,其余为单侧大腿疼痛,于骨折前2~3年内开始出现,除病例4为闪电样疼痛外,均为钝痛;X线平片提示受累部位侧面骨皮质的增厚;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提示受累部位骨代谢活跃、浓聚,ECT异常表现早于X线平片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这些特征的识别有助于早期诊断AFFs。治疗情况:5例患者均立即停用双膦酸盐,同时继续服用钙片,4例加用活性维生素D;1例不完全性骨折患者保守治疗,使用特立帕肽治疗1年,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未发展成完全性骨折;4例完全性骨折患者行复位及固定术,均愈合。结论长期服用双膦酸盐有增加AFFs的风险,加强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可减少此类骨折的发生,早期诊断,合理处理可改善预后。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 非典型骨折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龄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常被用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线药物。随着二膦酸盐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药物的安全性及长期应用导致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无正式指南指导临床医生。本文将综述近年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现状及进展,旨在为临床规范用药提供循证参考。

  • 标签: 二膦酸盐 临床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是一类抗骨吸收药物,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疾病的治疗,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骨面裸露、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及全身健康。口腔诸多治疗均为侵入性操作,可能影响使用双膦酸盐患者的颌骨改建,引发MRONJ。对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应规避MRONJ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降低MRONJ的发生风险。本文就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二膦酸盐类 骨坏死 侵入性口腔操作 规范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关节超声下尿酸盐沉积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关系。方法选取病情稳定、行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MHD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双侧膝、踝和第一跖趾关节超声检查,并应用64层CT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评分。依据超声下是否存在双轨征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i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00例MHD患者中双轨征阳性35例(35%),有痛风石患者21例(21%),双轨征阳性组患者的平均血尿酸水平、血磷、甲状旁腺素、CRP、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及积分[(629±61)μmol/L,(2.4±0.8)mmol/L,(658±56)pg/ml,(9.5± 2.1)mg/L,83%(29/35),(276±37),35例]高于双轨征阴性组[(569±68)μmol/L,(2.0±0.6)mmol/L,(536± 49)pg/ml,(7.9±3.1)mg/L,59%(38/65)mg/L,(219±42)分,65例](t=4.322 6,P<0.01;t=2.712 6,P<0.01;t=11.293 1,P<0.01;t=2.700 3,P<0.01;t=5.070 1,P=0.024 3;t=6.827 6,P<0.01)。尿酸水平与尿酸盐沉积呈正相关(r=0.317,P<0.05),尿酸盐沉积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0.302,P<0.05),尿酸水平、尿酸盐沉积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与CRP呈正相关(r=0.298,P<0.05;r=0.345,P<0.05;r=0.336,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和CRP是双轨征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40,95%置信区间(CI)(1.507,6.133);OR=3.438,95%CI(1.822,6.489)],双轨征阳性和CRP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04,95%CI(1.414,9.684);OR=3.885,95%CI(1.364,11.063)]。结论MHD患者双轨征阳性与血尿酸水平、高磷、高甲状旁腺素和炎症有关,双轨征阳性和CRP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透析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钙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念训练对一氧化二(笑气)成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北京高新医院收治的笑气成瘾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进行太极拳训练及体能训练,试验组在太极拳训练及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正念的干预训练,共进行8周。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8周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评分及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 scales,VAS)渴求分数。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和组内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SCL-90除抑郁[(2.45±0.86)分,(2.03±0.46)分](t=2.474,P<0.05)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SCL-90躯体化[(1.38±0.35)分,(1.68±0.34)分](t=-3.656,P<0.05)、恐怖[(1.49±0.37)分,(1.81±0.30)分](t=-3.993,P<0.05)、偏执[(1.50±0.47)分,(1.88±0.31)分](t=-3.898,P<0.05)、精神病性[(1.34±0.54)分,(1.55±0.27)分](t=-3.094,P<0.05)因子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VAS渴求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7,P=0.395);治疗后试验组VAS渴求分数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27,P<0.05)。结论正念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一氧化二成瘾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一氧化二氮 正念训练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滥用一氧化二(N2O)致精神症状患者的神经心理和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N2O滥用致精神症状患者12例。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采集患者SPECT/CT图像,图像重建后采用Database Comparison软件自动处理分析,估算各个脑区总体平均摄取值与正常相同年龄段相应感兴趣区的总体平均值的差异统计值。结果(1)12例N2O滥用患者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幻觉、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7例伴有认知功能下降。(2)神经心理测查:BPRS评分为(57.83±11.15)分,其中焦虑忧郁因子分为(3.94±0.47)分,缺乏活力因子分为(3.25±0.85)分,思维障碍因子分为(3.21±1.27)分,激活性因子分为(2.28±0.56)分,敌对性因子分为(3.14±1.24分);自知力障碍评分为(2.92±1.08)分,工作不能评分为(4.50±1.17)分,HAMD评分为(32.75±10.13)分,HAMA评分为(18.67±5.80)分,MMSE评分为(27.67±2.50)分,MoCA评分为(24.58±3.78)分。(3)脑SPECT显示,与正常相同年龄段相应感兴趣区的总体平均值比较,7例(58.30%)患者的额叶、8例(66.70%)患者的颞叶局部脑血流灌注明显减低。结论滥用N2O对局部脑血流灌注有重要影响,可出现焦虑、抑郁、幻觉、被害妄想等精神病学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能力。SPECT脑灌注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N2O滥用致脑局部血流灌注改变,从而提示该处局部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一氧化二氮 精神症状 神经心理学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藻酸盐敷料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和莫匹罗星软膏混合物覆盖创面后,用水胶体敷料封闭肌腱、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和伤口治疗中心门诊治疗的肌腱、骨外露面积>0. 5 cm2的50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实验组(藻酸盐+rhGM-CSF+莫匹罗星软膏+水胶体封闭)和对照组(凡士林油纱+rhGM-CSF+莫匹罗星软膏),每组各25例。连续观察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外露肌腱、骨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前3次换药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实验组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外露肌腱、骨所需时间(20.556±10.214) d少于对照组(28.040±11.9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6,P=0.019);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30.778±12.762) d少于对照组[(40.600±17.23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P=0.023);前3次换药实验组VAS(1.893±0.9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067±1.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33,P<0.001)。结论藻酸盐敷料联合rhGM-CSF和莫匹罗星软膏混合物并用水胶体敷料封闭创面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使其早期覆盖肌腱、骨骼,加快创面愈合,减轻患者换药疼痛,提高换药效率,降低皮瓣手术率,为无皮瓣手术条件及拒绝皮瓣手术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可在门诊及基层医院得到推广。

  • 标签: 藻酸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伤口愈合 骨外露 肌腱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