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常染色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疾病不同阶段出现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等,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T2高信号及脑微出血。CADASIL的诊断“金标准”是病理检查发现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性颗粒物质和(或)基因检查发现NOTCH3基因致病变异。本文重点介绍CADASI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疾病管理。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 NOTCH3基因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已知有270多个基因突变可以引起此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视网膜色素变性。IRDs导致的视力障碍当前无法普遍治愈,第1种基因补充疗法在近年来被批准用于治疗常染色隐性IRDs。由于常染色显性IRDs致病机制除了少数功能缺失性突变外,通常为功能获得或显性-负性效应,基因补充治疗并非完全有效,并且常染色显性IRDs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因此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适当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常染色显性IRD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国际上的治疗方向进行综述,总结引起常染色显性IRDs的已知常见致病基因,旨在对常染色显性IRDs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方向
  • 简介:摘要骨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代谢疾病,以骨吸收障碍导致的骨量及密度增加为主要特征,任何涉及破骨细胞成熟或功能的异常突变均会导致骨硬化症的发生。临床上,常染色显性遗传骨硬化症Ⅱ型(autosomal dominant osteopetrosis type Ⅱ,ADO-Ⅱ)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骨硬化症,病变可累及内分泌、骨骼、血液、神经、耳鼻喉、口腔等全身多系统,其疾病进展隐匿,容易被忽视,尚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2例ADO-Ⅱ型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查资料和诊治过程,分析该病的全身多系统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以提高对ADO-Ⅱ型患者管理及治疗的认识。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 骨吸收障碍 CLCN7基因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样本量少无法配备全自动扫片仪的实验室分享非全自动扫片设备进行染色核型分析在实验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通过对比全自动扫片仪与非全自动扫片设备的成本、扫片时长以及单次可扫玻片张数;通过本实验室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单次手动扫片时长以及项目检测周转时间;通过对比全自动扫片仪与非全自动扫片设备在实验中的应用。结果 通过对比,普通光学显微镜搭载蔡司摄像头的扫片设备更适合标本量少的实验室。对本科室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搭载摄像头手动采图并分析染色核型的方法在实验室中降低成本、缩短项目检测周转时间的分享。结论 标本量少的实验室为降低设备成本可将全自动扫片仪更换为普通光学显微镜搭载摄像头手动采图的模式。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分析 全自动扫片仪 非全自动扫片设备 项目检测周转时间
  • 简介:摘要常染色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约50%的患者在60岁时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ADPKD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原因是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补体旁路途径的异常激活可能通过促进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加速ADPKD进展,旁路途径有望成为治疗的新靶点。本文主要针对补体系统在ADPKD发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干预和治疗ADPKD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 补体途径,旁路 补体因子B 补体C3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值以及不同风险因素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胎儿染色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IPT检测的样本,共81 838份。NIPT提示为高风险的样本,后续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计算对应的PPV。比较不同Z值区间样本的PPV的差异;将进行NIPT检测的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非高风险组:高风险组(n=39 114):包括超声软指标异常、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高龄妊娠;非高风险组(n=42 724):包括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和低风险。对比不同风险人群进行NIPT检测后PPV的差异;分析不同Z值和不同风险组间PPV的差异。结果NIPT共检出471份胎儿染色非整倍体高风险样本,包括362份21-三体高风险、77份18-三体高风险和32份13-三体高风险。经侵入性产前诊断,最终确诊的样本分别为226份、46份和6份,对应的PPV分别为79.3%(226/285)、82.1%(46/56)和27.3%(6/22)。21-三和18-三的PPV与Z值大小皆呈正相关(r=0.92、0.62,均P<0.05),13-三因确诊病例偏少,无法分析。高风险组的复合PPV为85.2%(207/243),高于非高风险组的59.2%(71/120)(χ2=30.30,P<0.01)。在Z值区间分别为3~<4、4~<5时,高风险人群的PPV分别为46.2%(12/26)和62.5%(15/24),均高于非高风险人群的16.0%(4/25)和14.3%(3/21)(χ2=4.10、8.90,均P<0.05);随着Z值的升高,两组间P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1-三和18-三的PPV和Z值呈正相关;高风险组的PPV大于非高风险组;结合Z值和不同风险因素可对NIPT检测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

  • 标签: 无创产前筛查 染色体非整倍体 高风险人群 阳性预测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106例自然流产样本,取胎儿组织行CMA检测,分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结果检测成功94例,成功率为88.68%。共检出染色异常54例(57.45%),其中染色数目异常44例,以非整倍体为主,其次为三倍和嵌合体。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例,其中两例累及猫叫综合征区域。另检出染色嵌合体6例。结论染色数目异常及拷贝数变异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CMA能够快速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本研究显示孕10~11+6周自然流产胎儿染色异常检出率最高,可为临床咨询提供依据。

  • 标签: 自然流产 染色体微阵列 染色体异常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染色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ADAS)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诊断为ADAS的1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特征,并随访。结果1.ADAS患儿中位诊断年龄5.7(2.4,9.8)岁,6例(60.0%)患儿有肾衰竭家族史,4例(40.0%)患儿确诊时表现为血尿合并蛋白尿,2例(20.0%)患儿出现高频听力受损。肾脏活检显示4例(40.0%)患儿肾小球基底膜(GBM)致密层为广泛撕裂分层样改变,6例(60.0%)患儿为局限性撕裂病变。2.10例患儿中4例(40.0%)为COL4A3基因杂合突变,2例为甘氨酸点突变,2例为剪接突变;6例(60.0%)患儿为COL4A4基因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胶原区甘氨酸点突变,1例为无义突变,1例为大片段缺失。上述突变中6个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ADAS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肾外表现较少见,GBM致密层以局限性撕裂分层为主,基因突变以甘氨酸点突变为主。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 儿童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目的检索关于Ph染色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all)治疗的文献,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0~2005.7)和SUMSEARCH(截止2005.7)关于Ph+Aall治疗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结果未检索到系统评价,检索到1篇随机对照试验和8篇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Ph+Aall预后极差,化疗和骨髓移植是治疗此病的两种主要手段;常规化疗效果差,格列卫联合hyper-CVAD的化疗方案有一定的优越性,但骨髓移植仍是目前可望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结论格列卫联合hyper-CVAD的化疗方案可提高Ph+Aall的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但骨髓移植仍是治疗此病的最佳选择.

  • 标签: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循证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中孕期胎儿染色异常与超声软指标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产前诊断孕妇所有资料,所有产妇经脐带血细胞染色核型分析、羊水细胞分析以及超声软指标检查之后均呈现出阳性,且分析对比染色异常情况以及分娩结局。结果本次研究的80例早中孕期胎儿经超声软指标检查之后单个软指标组中异常核型发生率2.73%,多个软指标组异常核型发生率28.57%,两组数据对比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对比意义存在。且孕周后期对于严重异常胎儿需要进行引产,但是双肾盂分离胎儿可能出现左侧腹股沟斜疝,单脐动脉可能早产。结论多个软指标胎儿经超声检查之后染色异常发生率显著更高,此时产前需要予以介入诊断,此外依据产妇血清学生化指标、孕妇年龄进行评估,降低侵入性检查的几率,提升检查安全性。

  • 标签: 早中孕期胎儿 超声软指标 染色体异常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LPA技术在产前快速检测常见染色非整倍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对于染色部分片段拷贝数变异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319例羊水标本分别进行MLPA-P095试剂盒检测21、13、18、X和Y染色的数目并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金标准进行对比。选取其中7例存在染色部分片段拷贝数变异的标本,提取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行MLPA分析,将羊水标本与父母的MLP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例染色非整倍体疾病患儿采用MLPA均能明确检出,2例母血污染的标本被误诊为47,XXY综合征。7例存在染色部分片段缺失/重复的羊水与父母比对后至少与其中一人一致,而父母均不存在临床症状,经解释后患者焦虑情绪有效缓解。结论MLPA技术可以用于产前快速诊断常见染色非整倍体综合征,但部分片段未根据中国人群多态性进行优化,不能据此判断是否存在染色部分片段缺失/重复综合征。

  • 标签:
  • 简介:为减少教学设计中重设计而不重教材的不良倾向,以“遗传的染色学说”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挖掘模块2前3章的教材编排逻辑,将孟德尔定律整合入减数分裂过程,再利用表格及3个标注基因的活动,来完成染色学说对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以此说明,用好教材,基于教材逻辑的教学设计才是设计教学最靠谱的方式。

  • 标签: 教材逻辑 基因 染色体 减数分裂 遗传定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核型分析联合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721例因高龄、孕中期血清学筛查(second trimester serum screening, STSS)高危、胎儿染色非整倍体无创DNA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高危、超声异常(ultrasound abnormalities, UA)、不良孕史、夫妻染色异常而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抽取羊水或脐带血行染色核型分析及SNP-array检测。结果721例胎儿染色中,SNP-array异常125例(17.34%),核型异常77例(10.68%),核型多态24例(3.33%),其中SNP-array及核型均异常60例(8.32%),核型正常中SNP-array异常60例(8.32%),SNP-array正常中核型异常17例(2.36%)。依据产前诊断指征分组,胎儿染色SNP-array异常检出率中NIPT高危组最高,胎儿染色核型异常检出率中夫妻染色异常组最高。年龄分组显示,21三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伴2项以上UA,胎儿染色SNP-array异常、核型异常、非整倍体、21三体检出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超声软指标(ultrasound soft markers, USM)阳性时,胎儿染色异常检出率最高。结论SNP-array技术联合核型分析可提高产前诊断胎儿染色异常检出率,21三体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伴有2项以上UA即建议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行染色核型分析与SNP-array技术联合诊断。

  • 标签: 胎儿染色体 核型分析 SNP-array技术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1966年羊水细胞培养成功同时应用在胎儿染色疾病的产前诊断当中,从那以后这项技术在产前诊断当中已经达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时间长、成功率低、不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人们对羊水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不断的摸索,得到了更大的改进,诞生了羊水细胞培养染色核型分析技术。这项技术在产前诊断当中的作用和效果突出,体现出技术自身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羊水细胞染色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当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标签: 羊水细胞培养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产前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未培养法检测绒毛染色核型时染色嵌合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绒毛取样,用未培养法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分析的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检出染色嵌合者,通过羊膜腔穿刺进行补充分析。分析这些孕妇的产前诊断指征、妊娠结局,以及染色嵌合的检出及后续诊断和结局。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438例孕妇,颈项透明层增厚(56.6%,248/438)是主要的产前诊断指征。(2)438例中,336例(76.7%)足月分娩,其中327例无母婴合并症;28例(6.4%)早产。1例(0.2%)穿刺1周内发生胎膜早破,8例(1.8%)穿刺1周后至孕28周发生流产或胎死宫内。这9例中的4例为染色异常,5例染色核型正常。65例(14.8%)选择性终止妊娠。(3)共发现12例(2.7%)染色嵌合病例,均经羊膜腔穿刺核型分析验证,其中4例为局限性胎盘嵌合,6例绒毛染色核型与羊水核型均为染色核型异常,1例为真正胎儿嵌合,1例为假阳性。3例妊娠至足月分娩,1例早产分娩,8例引产(21-三及超声发现结构异常各3例,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和孕妇自行选择引产各1例)。结论未培养法绒毛染色核型分析存在一定的嵌合比例。应结合羊膜腔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详细、系统的超声评估。

  • 标签: 绒毛膜绒毛取样 核型分析 镶嵌现象 胎盘 胎儿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创产前DNA检测(Non-invasivePrenatalTesting,NIPT)技术在高龄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在我院进行NIPT的高龄单胎孕妇,以BES4000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检测,对于高风险结果建议行侵入性产前诊断或/和AffymetrixCytoScan750KArray基因芯片检测,统计分析NIPT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共收集高龄孕妇791名,NIPT检测发现高风险20例(2.5%)。其中T21高风险6例,确诊3例,假阳性1例,拒绝羊穿2例;T18高风险2例,确诊1例,拒绝羊穿1例;T13高风险1例,拒绝羊穿1例。性染色异常5例,确诊4例,假阳性1例。其他染色异常6例。结论NIPT检测对于高龄孕妇具有临床可行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高龄,无创产前DNA检测,染色体异常,胎儿游离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于胎儿十二指肠梗阻(duodenal obstruction,DO)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51例超声提示存在DO的胎儿,将其分为单纯组和合并其他异常组。对其进行CMA检测,并随访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结果在51例胎儿中共发现8例异常,检出率为15.7%,包括3例染色数目异常,5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别为17q12微重复综合征、13q21.33q31.1微缺失、13q21.32q22.3缺失、13q21.2q31.1缺失和1q43q44重复。13q的EDNRB及17q12的HNF1B为胎儿DO的候选基因。单纯DO组于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 vs. 11.1%,P > 0.05)。39例活产,1例死胎,引产的11例中包括8例CMA结果异常者。结论DO与基因组拷贝数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须进行产前诊断。CMA不仅可以检测微缺失/微重复变异,同时具有发现可疑致病基因的能力,可为DO胎儿的产前诊断、咨询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十二指肠梗阻 染色体微阵列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在165名北方汉族男性无关个体中,10个基因座分别检出5、4、6、7、4、10、7、8、7、15个等位基因,共检出158种单倍型,单倍型基因多样性达0.9987;所建立的10个Y染色STR基因座复合扩增系统,个体识别能力高,特异性好,分型结果可靠,对于研究群体遗传学以及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Y染色体 STR 复合扩增 生物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常染色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家系进行已知致病基因筛查分析,了解是否存在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方法选择本课题组收集到的一个家系4代2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s进行引物设计,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已知听神经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使用DNA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听力学特征符合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对家系中全部患者及部分听力正常成员完成DIAPH3、OTOF、PJVK、GJB2基因外显子及线粒体DNA12SrRNA1494、1555位点的测序分析,未发现可疑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未检测到已知相关基因致病突变,高度提示新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遗传 基因突变 显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