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正值陕北苏区根据地遭受错误肃反之时。毛泽东获悉真情后,有方法、有步骤地破解了陕北危局。他的基本处理方针是:决不能再重演过去因错杀王佐、袁文才而丢掉井冈山根据地的悲痛教训,故必须立即停止肃反,挽救刘志丹等,从而挽救陕北根据地;决不能再出现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惨痛教训,故必须认真处理同红四方面军属下的红25军关系,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卫和扩展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处理和化解危局的雄才大略,更加深刻地论证了“陕北救了中央,也是中央救了陕北”的双赢局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切、更加系统的认识。

  • 标签: 毛泽东 陕北危局 破解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领导的功能就在于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他们却很少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指导其下属,以及他们的领导行为的后果,企业中员工及其层管理人员的最大抱怨就是针对他们上级的微观管理。微观管理或许是企业中值得探讨的最大问题之一。

  • 标签: 领导 微观管理 组织目标 负面效应
  • 简介:我们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儒家政治伦理及其治国思想进行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利用,可以为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提供服务。

  • 标签: 儒家伦理 政治伦理 政治文明
  • 简介:在2006年6月11日因明专业委员会筹备期间,中国社科院的刘培育先生和我到任继愈先生家拜访。任先生的住处闹中取静,厅堂似乎只有三样东西:鸟语、花香藏书。先生晚年身体多有不适,日常起居多由保姆照顾,但是藏书多由自己打理。没有过多的寒暄,先生与我们相谈甚欢。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一门叫做因明的绝学,那也是我的毕生所学。

  • 标签: 任继愈 因明 大师 专业委员会 中国社科院 藏书
  • 简介:本文分析和批驳了把悲观看做一种文化批判形式的现代悲剧观的错误和自我矛盾。文化批判的悲剧观作为一种精英主义的悲剧观,将作为高雅文化的悲剧与日常生活的平庸无奇对立起来,以绝对精神贬低世俗经验,在其本体论意义精英化倾向、自由决定论、虚无主义常胜主义等问题上一再陷入僵局。事实上,崇高的、非凡的与日常的、平庸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富于革命性的连续性。在希望的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悲剧带给人们的是希望,而不是乐观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希望是失败的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悲剧 文化批判 自我矛盾 非乐观主义的希望
  • 简介:虚浮的人啊!你愿意知道信德没有行为是无用的吗?我们的祖宗亚巴郎,把他的儿子依撒格献在祭坛上,不是由于行为而成为义人的吗?你看,他的信德是和他的行为合作,并且这信德由于行为才得以成全,这就应验了经上所说的:“亚巴郎相信了天主,因而这事为他便算是正义,”得被称为“天主的朋友”。

  • 标签: 行为 信德 成就 天主 祖宗 祭坛
  • 简介:《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论语》 称谓 称引 书名
  • 简介:历观今日的学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学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道。

  • 标签: 神通 学佛 朋友 佛法
  • 简介:江南水乡,民间水神信仰很普遍,并且具有明显的原始自然物崇拜和巫文化色彩。浙江鄞县有自然神水神祠庙24座,吴县有4座;鄞县有神仙水神祠庙9座,吴县有18座。这些祠庙供奉的有龙、渊灵、岩灵、白龙、五龙、沪渎龙王、甘泉龙等,供奉对象都是水生动物或者观念类的“龙”。而所谓的神仙,有夏禹、天妃、晋人白玉、宋人罗清、唐人鲁姑、孔七、晋人梁山伯、夏代水平王、传说人物柳毅、圣姑、慧感夫人、井泉童子、褚太尉、施相公等,都与水事有关系。

  • 标签: 水神 祠庙 五龙 神仙 龙王 自然神
  • 简介:藏密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西德波恩大学藏传佛教专家布莱克教授曾说:“当今世界上,藏传佛教最有吸引力的有两点,一是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于一切生命的崇高价值观念。”

  • 标签: 佛教文化 功象 藏密功法 “拙火定” 神通
  • 简介: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可见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智慧的重要性,信心只是进入佛法大海的前方便,而能究竟出离生死大海的非得用正知见不可了。信心是先决条件,但非究竟处,没有正确知见(智慧)的认识指导,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一件事,“有智无信长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将“智”“信”的关系说得恰如其分。

  • 标签: 生死 解脱 正见 佛法研究
  • 简介:<正>本研究以大量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N=234)为被试,采用五个发散性思维测验和用于考察出生次序兄弟姐妹人数、性别、年龄之相互作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发散性思维测验的得分上,独生子女最多,头胎生儿童次之,末胎生儿童再次,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最低,后三者之间的得分无显著差别,

  • 标签: 独生子女 胎生 发散性思维 儿童 次序 兄弟姐妹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探讨这样一些问题:鬼到底是什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如此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总是萦绕着人们的头脑,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鬼,为什么鬼的各种传闻会在人们耳朵边时时可以听到,如果这世界上有鬼,可是又有谁亲眼看见过鬼呢。

  • 标签: 鬼文化 鬼观念 观念形态 灵魂 亡魂 传统文化
  • 简介:卓越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离去,引起了全国人民深深的悲痛。钱老临终前曾经多次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里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言之谆谆,意之殷殷,正在引起国人的震惊深思。

  • 标签: 钱学森 杰出人才 科学家
  • 简介:  中学美术欣赏课"讲""看"的教学环节必须建立在"大美术"概念的框架上,揭示欣赏内容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以讲述带动"情感"和"意识观念"的转变."讲""看"必须是在教师描述、学生想象创造以及直观性示范讲解等情形下得以实施.注重"讲""看"的相互作用和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以综合性美术教育的理念来提高中学生总体的美术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 标签: 思维拓展 讲思维
  • 简介:道教执着追求的“仙境”和“理想王国”,于公元五世纪初在幽居庐山南麓的大诗人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中出现了。《桃花源记》中是这样描绘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青山绿水,桃花夹岸,田交阡陌,稻菽桑蔴。“春蚕收长丝,为熟糜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好一块返朴归真的净土,好一片自由自在的乐园,好一派无忧无虑的仙境呵。

  • 标签: 桃花源 陶渊明 诗人 描绘 外人 执着
  • 简介:"经济人"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的最大化,是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经济人"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的动机;"经济人"的利己属性是人的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人"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和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 标签: 经济人 权利 制度安排
  • 简介:一、个人成长分析(一)童年期我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师。父母为我取的名字“李楠”,是因为两个字都有“木”字旁,二木成林,希望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给予我的爱也是无微不至的。父母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并不能给我足够的照顾,因为80年代的幼儿园确实存在对孩子不好的情况,所以我是亲戚们轮流带着长大的。

  • 标签: 成长分析 普通家庭 80年代 幼儿园 父母 童年期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的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之点首先指向内在的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的辨析作为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的看法及心性关系的定位,王阳明程朱一系的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之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的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