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 标签: 慢性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方法、观察及护理要点。结果92例临床治愈,转院4例,补救性冠脉介入治疗3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加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2017年 6月到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 60例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中的护理要点,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患者病情几乎保持在稳定状态,脱离生命危险,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机体的凝血功能,促进其机体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超早期静脉溶栓 护理 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对2006年6月~2009年6月,我接诊急诊收治的23例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规范化治疗,动态观察,总结经验及教训,提高抢救成功率。结果与结论尿激酶静脉,明显改善了心梗预后,大大减少了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为患者进一步PTCA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条件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进行治疗。结果68例患者中46例血栓溶解,22例未溶解。36例痊愈,24例好转;5例恶化;3例死亡。结论早期是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的关键,防治并发症、保护濒死心肌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必要措施。

  • 标签: 急诊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导管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失功患者28例,经由股动脉穿刺,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留置在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如果血栓不能溶解则留置导管持续加压泵入尿激酶,留置时间为3d,造影显示血管不能再通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结果28例患者经单次给予尿激酶后完全再通8例,留置3d后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者5例,失败者4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导管的治疗手段对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而失功的患者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微创安全等特点。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栓 尿激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另一组采用非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在冠状动脉在通率和心衰发生率上明显较非组要好,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增加心肌供氧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措施,阻止心肌坏死的发展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才能保存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急诊脑梗死护理流程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2015年10月份至2017年1月份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在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的护理流程,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诊疗时间、等待治疗时间及治疗时间等指标要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脑梗死护理流程,可明显的提高患者病情的恢复速度,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护理上广泛的去应用。

  • 标签: 急诊脑梗死 溶栓护理流程 设计及应用
  • 简介:【摘要】方法: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 2018年 11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6h和 12h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静脉在早起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 标签: 早起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血管再通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方法对筛选出的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结论如果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掌握护理要点,应用r-tPA静脉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超早期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多数患者在患病后遗留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寻找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治疗方法对于减少致残率、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静脉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方法、药物进行了总结及展望,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静脉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研究进展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静脉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2018年 02月至 2019年 02月间我院用尿激酶早期治疗 45例 AMI患者,前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密切监测血压、心电图变化,采取各种有效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45例经过拴治疗后,再通 39例( 86.7%),胸痛缓解率为 77.8% ( 35/45);有  11例( 24.4%)并发轻度出血,  41例( 91.1%)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1例因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45 patients with AMI were treated by early thrombolysis with urokinase in our hospital. Before thrombolysis, venous access was established quickly, blood pressure and electrocardiogram were monitored closely, an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were taken to prevent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39 cases (86.7%) were recanalized, the relief rate of chest pain was 77.8% (35/45), 11 cases (24.4%) were complicated with mild bleeding, 41 cases (91.1%) had reperfusion arrhythmia, and 1 case died of heart failure due to ineffective rescue. Conclusion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rombolysi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分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中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h、24h以及14d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97±2.37)分、(8.49±1.64)分、(7.01±1.31)分、(5.21±1.00)分,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时间的变化,NIHSS评分在不断降低;30例患者基本治愈13例,为43.3%,治疗有效13例,为43.3%,治疗无效4例,为13.4%;30例患者共出现3例牙龈出血以及1例血尿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相对其他药物便宜,可在基层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1)比较rt-PA静脉治疗组的疗效和安全性;(2)比较rt-PA静脉治疗病例中3h与3h-6h两个时间窗亚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别;方法23例发病时间<4.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治疗,剂量(0.6~0.9)mg/kg。前及后2h、24h及7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后7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7例,死亡2例,为症状性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rt-PA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再通技术,能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恢复脑的正常功能。闭塞性脑梗塞是因为栓塞或血液动力学改变减少血运而发生卒中,多与颅外段动脉狭窄有关。方法据临床统计,发病6h内,脑血管造影显示,约90%病人可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狭窄部位。通过对21例闭塞性脑梗塞介入治疗实践,从护理学角度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护理工作在该项技术的实施中至关重要。结论更多的闭塞性脑梗塞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组。

  • 标签: 急性闭塞性脑梗塞 介入溶栓术 观察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l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内接触性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安全性 尿激酶 神经功能 禁忌证
  • 简介: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内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