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认为,《说文》中“舫”的声符“方”实际记录了该词的本义,形符“舟”只是强调了它所属的意义类别,所以“方”是“舫”的本字。这是《说文》对“方”的理据重构。从古文字系统看,“方’’的本义是“农具”,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一种下端歧头的农具,其两个尖端具有并列、倚傍、旁边(一个在另一个旁边)的特点,因而“舫”与“旁”“傍”都是“方”的孳乳字。

  • 标签: 《说文》 理据重构 “方” “舫” 声符为本字
  • 简介: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於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於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後期,中国绵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到明朝後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 标签: 频婆果 中国 苹果栽培史 古代 平波果
  • 简介:“爸爸18岁时从福建去了日本,他告诉我‘我与中国有关系’,所以我要到中国来。”出生于日本横滨的14岁华裔男孩翁政宏,6岁起便开始在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读书。谈及首次中国之旅,他庆幸“在日本学会了汉语,到中国可以很流畅地和中国人讲话”。

  • 标签: 中华学校 中国人 日本 横滨 汉语 毕业生
  • 简介:本文考证:最晚在十七世纪,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音已经为某些音韵学者所注意,并且写进了他们的著作。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的《拙庵韵悟》不但把“儿音”纳入韵母系统,而且明确地记下了当时的儿化音节。明天启六年问世的《西儒耳目资》也反映了这种语音现象。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对口语语音现象一般不太重视,上述两部著作记录了当时口语中的儿化音,不但给儿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材料,同时在音韵学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 标签: 汉语音韵学 音韵学史 十七世纪 语音现象 儿化音节 进步意义
  • 简介:以学科史的研究视野,从概念的译介、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从195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对美国CreativeWriting(创意写作)的接受和传播情况。从1959年起,台湾的作家已经接受了美国CreativeWriting的学科训练;1970年代起,CreativeWriting已经被翻译为“创造性写作”,进入1990年代后翻译为“创意写作”的趋势逐渐增多;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大陆学者受各种思想的启迪。开始研究本土化的创造写作学,而我国台湾、香港的基础和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在开展创意写作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安格尔和聂华苓的主持下,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坊”“国际写作计划”深刻影响了两岸三地的作家,并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创办作家班以灵感和启迪。对CreativeWriting接受谱系和传播过程的历史分析,实际上修正了相关学者认为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引介元年为2004年或2009年的说法。

  • 标签: 创意写作 概念史 写作学科 作家班 概念译介 国际写作计划
  • 简介:讲解、练习、考试,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中学语文写作的讲解过程,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创造性发挥好,充分了解掌握当下中学生的新情况、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在讲解方面适应课程发展需求;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以练促,将讲解的部分内容通过练习转化为课程实践,从而促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改革创新考试模式和考试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试方式,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认识到,讲、练、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标签: 讲练考 中学语文 写作教学 角色
  • 简介:鄭玄爲《周禮》作注時每每稱引'故書作某',所引'故書'異文近二百條,歷來經學研究者對此均較爲重視.本文利用當今所見出土文獻材料,著重對《周禮》鄭玄注中保留的二十七例形訛'故書'作了新證,重點對其訛混的時代層次作了考察.通過考察發現,這些形訛類'故書'的訛混時代基本上都可以推定爲漢代.據此亦可證明,鄭玄注《周禮》時所據'古文'本並非先秦舊本,而應當是漢代用隸書轉寫的本子.

  • 标签: 字新 引形 形訛
  • 简介:广被世人瞩目的社会道德问题,成为国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试题(本文称A卷),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从研究和辅导申论的角度,拟对试卷进行简要分析,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考生们参考。

  • 标签: 申论 道德建设 解析 德加 中华 道德问题
  • 简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入选了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根据教材中注释,该文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中有句“但愿长醉不用醒”,笔者以为“不用”有误,应该予以指出,以利后学。

  • 标签: 《李白集校注》 《将进酒》 中国古代诗歌 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析 实验教科书
  • 简介:<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西南的开发和建设,是我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研究和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开发西南的历史活动,对于我们今天开发和建设西南是不无借鉴意义的,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的尝试。西南的地域范围划分历史上迄无定论,抗日战争时期存在“大西南”“小西南”两种划法,且有“西南七省”(川、康、滇、黔、桂、湘、粤),“西南六省”(川、康、滇、黔、桂、湘)、“西南五省”(川、康、滇、黔、桂)、“西南四省”(川、康、

  • 标签: 国民党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地区 政府开发 资源委员会 大后方
  • 简介:现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笔试科目包括行测与申论两科。申论试卷一般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构成。作答要求即考试设问,准确理解设问与所附的相关要求,是正确作答的前提;给定资料为考生提供作答依据,真正吃透并充分利用好给定资料,是高效作答的关键;注意事项对考生作答做出一些具体提示与规定,考生也不能忽视。

  • 标签: 申论 公务员录用考试 地市级 解析 考生 设问
  • 简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是《文心雕龍》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范注本從天津新懋印書館本到北平文化學社本,再到上海開明書店本,直至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其間變化很大.而在'仲宣躁鋭''仲宣輕脆以躁競'條校注上的變化,更是雲譎波詭,讓人難以捉摸.辨其變化原委,破解其背後真相,不僅可以明晰《文心雕龍》文本校注之是非,而且還有助於了結學界的一樁公案.

  • 标签:
  • 简介:“深入浅出”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课堂智慧而言的。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考纲、研究中考试题,从繁杂无序的知识中,找出规律,梳理出重要知识点;另一方面,老师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浅显易懂、有趣生动的方式智慧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语文基础、阅读、写作有较大的提升。本文就从“深入”和“浅出”两个方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本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标签: 深入浅出 中考考纲 课堂智慧
  • 简介:本文普查《说文》形声字的甲骨文源字,提出形声字的主要形成途径:(1)加注形符;(2)加注声符;(3)形、声结合;(4)改换表意字部分形体为声符;(5)后起形声字替代非形声字;(6)字形讹变而析为形声字。

  • 标签: 《说文解字》 形声字 甲骨文 古代汉字
  • 简介:文化史暨同义词研究的新硕果——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殷寄明黄金贵先生所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以下简称《辨》),是一部通过对相关语词意义的同异点的系统辨析考证古代文化史问题的学术著作。其体例以国家、经济、人体、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八...

  • 标签: 文化词语 |
  • 简介:用文化语言学方法研究词义训诂的新成果———评黄金贵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余延传统的词义训诂经过汉、唐、清三个繁荣时期,到近代的一百年间,就总体情况而言,衰微已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训诂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从文化语言学...

  • 标签: 文化语言学 文化词语 古代文化 方法研究 现代训诂学 词义
  • 简介:<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文字:“……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汗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司马迁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人其文的称颂,推崇备至而不溢美,文辞华饰而不虚浮,行文往复回环,曲尽其妙。每读至此,辄令人唏嘘慨叹,荡气回肠。可惜,这段绝妙文字至今还有一个标点的疑案,影响了对文意的准确领会,这就是“不容”与“自疏”当连还是当断的分歧。一种断句法即如上面所断,“不容”属于上

  • 标签: 屈原 自疏 司马迁 方法问题 标点 断句法
  • 简介:○、前言《说文》:“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这是先秦时期五行配五色、配五方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这种配合关系是“无理据可言”的。许氏之说,胡朴安先生也“不可据以为信”。经研究:“青,大树。从生井,井亦声”,是个形声兼象形字。

  • 标签: “青” 汉字 形位 《说文》 先秦时期 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