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的3%,特征为错配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本文将简要概述林奇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并从疾病筛查、预防监控、新型治疗等方面对近期国内外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林奇综合征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中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相关的关键预后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纳入377例结直肠癌患者,筛选MSI-H和错配修复稳定(MSS)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阈值为错误发现率<0.05且倍数差异>2),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错误发现率<0.05)。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R>0.4且P<0.05),并筛选枢纽基因。通过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关键预后基因(P<0.05),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验证关键基因表达及与MSI-H的关系。不同患者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共筛选出558个MSI-H相关基因,811个MSS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显示MSI-H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免疫应答。通过网络分析及Cox回归,鉴定出3个MSI-H显著相关的预后关键基因,即GJB5、TNNT1和KRT16。其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在转移性患者中对总生存期的风险比分别为1.4(P<0.05),1.5(P<0.01)和1.7(P<0.01)。在单细胞测序数据中,同样发现GJB5、TNNT1和KRT16在肿瘤细胞和MSI-H患者细胞中高表达。结论GJB5、TNNT1、KRT16为MSI-H结直肠癌患者高表达的显著不良预后关键基因。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 RNA测序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对直肠良性肿瘤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直肠良性肿瘤患者7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手术组(37例)和传统手术组(36例)。显微手术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1.42±5.58)岁;传统手术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2.26±6.04)岁。显微手术组采取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氧化应激指标(AOPP、GSH-Px)、胃肠激素指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显微手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17±0.94)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6.93±1.72)h、进食时间为(29.31±5.28)h、住院时间为(3.42±0.81)d,均短于传统手术组的(11.62±1.85)h、(15.70±2.14)h、(68.74±11.02)h、(7.60±1.29)d,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低[(30.53±5.69)ml比(49.17±8.5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55、19.326、19.579、16.629、11.038,均P<0.001);显微手术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手术组[97.30%(36/37)比77.78%(28/3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8.11%(3/37)比27.78%(10/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4.823,均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AOPP水平均较术前提高,但显微手术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65.11±8.24)μmol/L、(52.48±6.61)μmol/L比(102.58±16.70)μmol/L、(78.12±10.23)μmol/L](t=12.208、12.754,均P<0.001);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GSH-Px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126.27±18.59)U/ml、(141.10±22.73)U/ml比(84.91±12.52)U/ml、(104.58±19.65)U/ml](t=11.118、7.335,均P<0.001);两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血清MTL、GAs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228.17±19.53)pg/ml、(254.50±22.47)pg/ml、(66.35±5.48)μmol/L、(71.41±6.34)μmol/L比(181.25±15.58)pg/ml、(203.56±20.52)pg/ml、(61.43±4.91)μmol/L、(66.45±5.3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28、10.106、4.036、3.597,均P<0.001)。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可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血清AOPP、GSH-Px水平影响小,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轻。

  • 标签: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直肠良性肿瘤 胃肠功能恢复 并发症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病率第三位、致死率第二位的癌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细胞死亡在生命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方式,其在调节生命稳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调节性细胞死亡在恶性肿瘤中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铁死亡、自噬和细胞焦亡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铁死亡、自噬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结直肠癌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全新的视野,并探索其作为潜在死亡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 标签: 结直肠癌 铁死亡 自噬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与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其中直肠系膜内淋巴结是其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区域淋巴结。直肠系膜内准确的淋巴结定性不仅可以获得准确的淋巴结分期、评估全系膜切除手术的环周切缘情况,还可以提供直肠癌复发风险信息,从而综合评估患者预后。因此,术前诊断直肠系膜内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非常有意义。但目前淋巴结诊断比较困难,除了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影像学表现上的重叠性外,主要是术后解剖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影像与病理淋巴结定位困难,从而导致术前诊断与术后验证的准确性降低。实现直肠癌淋巴结的影像学与病理对应是提高术前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关键。本文主要总结了直肠淋巴结的影像与病理对应方法,通过对比每种方法的利弊,以寻找一个简单可靠的对术前影像学和术后标本淋巴结进行验证的方法。

  • 标签: 直肠癌 直肠系膜 淋巴结 区域转移 影像病理对应 准确性 预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1991年,第一例腹腔镜手术在中国大陆实施以来,微创手术在全国蓬勃兴起,技术及设备的量级提升使得微创、精准医学理念得到了实现。30年来,从2D,3D,HD到4K,成像设备不断升级,从经典的"五孔法"到"单孔法"腹壁创伤不断减少,从经腹入路到经肛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aTME)手段不断丰富,腹腔镜手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治疗直肠癌的成熟模式。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明显,从根治性切除到功能保护,微创理念一以贯之,治愈率和保肛率均显著提高。在中国外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严格的指征把握下,该类手术将微创做到了极致,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并取得了满意的近期、远期临床效果,使患者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获益。在手术机器人逐渐普及的时代,相信在术中立体影像技术的导航下,未来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将更为精准且模式化,为人类造福。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全系膜切除术 肠系膜 成就 演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且术后容易发生转移,转移可分为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但发生在术后5年以上的多次寡转移临床较少见。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术后5年的多发寡转移病例,就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寡转移,直肠癌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结直肠癌造口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护能力、生活质量(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概率、自我护理技能评分、自护责任感评分及健康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机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干预后观察组服务态度评分、服务内容评分、人员素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降低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结直肠癌 造口术后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熟悉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对于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保证直肠系膜完整性及保护自主神经盆丛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对直肠骶骨筋膜的全面完整描述。本文通过高清腹腔镜或机器人TME中的临床观察和尸体标本解剖,对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进行观察总结,并讨论该区域的最佳游离路径。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2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及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20例TME术后直肠标本的高清照片,同时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28例人体尸体标本,观察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和移行情况。结果(1)总结手术录像提示,127例患者均可观察到直肠骶骨筋膜从后方呈水平弧形附着于直肠固有筋膜,形成融合筋膜。融合区域无法直接分离,如不离断,则容易破坏直肠固有筋膜。离断后,沿着直肠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向右侧观察,见该水平以下右侧间隙下半部仍为融合筋膜,该融合筋膜在侧方上半部重新分开为直肠固有筋膜与腹下神经前筋膜,该分开处的腹下神经前筋膜为侧方间隙分离时的刚性障碍。沿着其分开处逐步切断该筋膜,可见由右骶(S)2~S4发出的盆丛被灰白色腹下神经前筋膜覆盖,观察到该筋膜与Denonvilliers筋膜前间隙已被切断的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相延续;而内侧的直肠固有筋膜仍完整。右侧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向前下斜行走行。左侧直肠骶骨筋膜形态与右侧对称。(2)观察28例半骨盆尸体标本发现,于S4椎体下缘水平,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成直肠骶骨筋膜。向直肠右侧间隙进行分离,逐步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右侧附着缘,见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走行至前下,呈斜行走向。附着缘向头侧移行为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移行为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盆丛在前侧方发出多支细小直肠支,呈束状穿过腹下神经前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的相互移行区,支配直肠。(3)对20例TME标本进行观察,见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围绕着直肠系膜呈弧形,两侧附着缘呈斜行。后方和两侧附着缘后下方的直肠系膜被直肠骶骨筋膜包绕,附着缘水平的前上方直肠系膜被直肠固有筋膜包绕。结论结合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学特点,术中应于S4椎体水平在直肠后方弧形切断直肠骶骨筋膜,从直肠后间隙进入肛提肌上间隙;进行两侧间隙分离前应先行直肠前方间隙的分离,倒"U"型切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沿着Denonvilliers筋膜后间隙从上向下分离侧前方间隙,最后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两侧附着缘,方可保证直肠侧方筋膜的完整,且并不损伤盆丛分支与神经血管束。

  • 标签: 直肠骶骨筋膜 直肠固有筋膜 解剖学 活体解剖 尸体解剖
  • 简介:摘要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是影响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准确诊断壁外血管侵犯,可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从而改善病人预后和远期生存。MRI检查和CT检查是术前评估直肠癌的主要检查手段。笔者将对影像学检查在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评价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直肠肿瘤 壁外血管侵犯 影像学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达性书写在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实施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表达性书写干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2 d及出院前1 d完成简式简明心境问卷、人生意义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测评。结果最终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4份,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43份。干预后,两组患者简式简明心境问卷中紧张-焦虑、抑郁-沮丧、疲乏-迟钝、迷惑-混乱、精力-活力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人生意义问卷中的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达性书写对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改善负性情绪和人生意义感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表达性书写 情绪 睡眠 人生意义 中青年
  • 简介:摘要在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息肉、炎性病变相关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系列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直肠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良性病变和息肉病进行阐述。结合原来分类,根据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发生机制和相关遗传学特征不同,建议将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分为6类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相关概念及进展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外科器械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提高,有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得到根治肿瘤效果的同时也可以保留肛门,但术后有60%~90%的患者会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其排便功能紊乱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概念、症状、可能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LARS诊治和预防提供帮助。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便 综述 低位前切除术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治疗手段。对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行一期手术同时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已被广泛接受。随着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其具有的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使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把握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充分结合腹腔镜的优势,可以使患者以最小的创伤获益最大。

  • 标签: 腹腔镜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同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探讨直肠癌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p53及HER-2之间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纳入2017年至2019年直肠癌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内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含DKI成像,所得数据导入专用软件,获取DKI参数及术后病理生物学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DKI参数在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分化程度、p53及HER-2阴性或阳性间的关系。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对DKI参数有无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生物学特征与DKI参数之间相互关系。ROC曲线分析DKI参数对p53及HER-2阴性或阳性的诊断效能,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对DKI参数有不同程度影响。(2) MK与直肠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与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85,-0.296)。MD与组织学类型呈负相关(r=-0.375)。FA与p53、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254,0.256),直肠分期呈负相关(r=-0.315,-0.399)。(3) FA预测p53曲线下面积为0.651,说明诊断效能中等,95%置信区间(0.502,0.800)。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与直肠癌生物学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直肠癌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近年兴起的3D腹腔镜系统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能够还原更真实的手术视野,提供更精准的空间定位,使操作更精准,能有效缩短学习曲线。但3D腹腔镜手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及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3D腹腔镜手术系统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3D技术
  • 简介:摘要Habr-Gama于2004年率先报道了一组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直肠癌患者在进行非手术的等待观察(W&W)后,获得满意的疗效。自此,W&W走入人们视线并日益受到关注。虽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W&W策略对部分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但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对该方案的实施及安全性仍然受到质疑。主要的焦点在于什么是最优化的放化疗方案;cCR的判断时间及判断标准;目前仍然缺乏更精准的手段对cCR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对局部肿瘤再生后补救手术的实施方案及其安全性;肿瘤远处转移的风险是否会增加;目前尚缺乏患者长期的肿瘤学及功能学随访结果。本文将根据文献并结合本中心的经验,对目前W&W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阐述,并对其运用前景和未来面临挑战进行展望。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完全缓解 等待观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