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内超声(TRUS)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术前诊断与肿瘤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并且于病理取材前1周内行TRUS的19例ARMM患者(22个病灶)的临床与超声资料,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根据病灶大小及生长方式不同进行超声分型,分析术前超声诊断与肿瘤分期的准确性。结果22个病灶中,63.64%(14/22)病灶下缘距肛缘≤3 cm,68.18%(15/22)病灶形态较规则,81.82%(18/22)边界较清晰,63.64%(14/22)Adler血流分级为Ⅱ~Ⅲ级。术前TRUS诊断符合率为73.68%(14/19),肿瘤T分期准确率为75%(12/16)。结论ARMM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TRUS术前诊断与T分期准确性较高,对临床制定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经直肠 肛管直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内超声弹性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57例,均于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进行根治性手术。所有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行经直肠内超声(ERUS)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ERUS及SWE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ERUS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59.6%(34/57)。ERUS判断肿瘤局限于肠壁(T0~T2)的准确性为39.3%(11/28)。46.2%(6/13)的ypT0期患者被过高分期。放化疗前后,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平均值分别为(103.27±29.23)kPa、(49.91±32.67)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6,P<0.001)。新辅助治疗后病理T分期越高,Emax平均值随之升高。以放化疗后病灶Emax构建ROC曲线,选取58 kPa作为最佳诊断临界点时,诊断放化疗后残余病变局限于肠壁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2%、86.4%、78.9%;以43 kPa为最佳诊断临界点,诊断ypT0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84.6%、89.7%,均较ERUS有改善,说明SWE可提高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再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结论经直肠内SWE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可丰富现有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直肠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经直肠腔内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新辅助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耦合剂灌注在内超声诊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前患者是否同意经耦合剂灌注分为两组,即灌注组69例和未灌注组63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并与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对比,评估两组及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灌注组、未灌注组和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89.9%、76.2%和87.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6,P=0.047)。灌注组对T1期的诊断敏感性为96.0%,高于未灌注组的61.5%和MRI的92.3%(P=0.010);灌注组对T2期的诊断特异性为95.7%,高于未灌注组和MRI(P=0.037);灌注组对T2期的阳性预测值为90.9%,高于未灌注组和MRI(P=0.035);灌注组对T2期的诊断准确性为94.2%,高于未灌注组和MRI(χ2=7.070,P=0.029)。灌注组对T3期、T4期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与未灌注组和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耦合剂灌注使得内超声诊断直肠癌T分期方便、快捷,且诊断效率与MRI相当,尤其对T1、T2期直肠癌可作为信赖度高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经直肠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耦合剂灌注 T分期
  • 作者: 潘运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1
  • 简介:目的:分析经直肠内超声检查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患者做筛选比对分析,从中选出共160例患前列腺疾病且符合条件者,邀请参研,接受腹部超声与直肠内超声两种诊断手段,对比两组诊出概率。结果:直肠内超声检出率在96.25%,高于腹部超声组的85.00%,两组比对结果提示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直肠内超声检查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表现出较腹部超声更高的诊断概率,临床具备应用价值。

  • 标签: 直肠腔内超声;前列腺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镜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超低位直肠癌行经肛镜部分IS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8岁,年龄范围为39~62岁。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生存,造瘘口还纳,还纳后3个月肛门功能,直肠癌术后6个月男性病人性功能、排尿功能,女性病人性功能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9例病人中,7例行经肛镜部分ISR,2例由于肿瘤下缘位于齿状线水平,行经肛镜改良部分ISR。9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67±48)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30~60 mL)。9例病人中,5例经肛移除标本,4例经腹移除标本。9例病人均采用经肛手工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均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术后均留置2根盆腔引流管。9例病人中,3例留置肛管,6例未留置肛管;3例发生术中不良事件,6例未发生术中不良事件。9例病人术后首次肠造口排气时间为3 d(2~4 d),术后首次进食半流质食物时间为5 d(4~7 d),术后30 d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Ⅰ级并发症1例、Ⅱ级并发症2例,余6例病人均未见术后相关并发症;9例病人均无吻合口出血、狭窄及尿潴留。9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1 d(9~23 d),住院总费用为(6.8±1.3)万元。(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9例病人肿瘤长径为(3.2±1.4)cm,远端切缘距离为0.6 cm(0.5~1.5 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7±7)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枚(0~7枚),肿瘤病理学类型均为腺癌,肿瘤结节与神经浸润均为阴性,仅1例病人发现脉管癌栓。9例病人标本远端切缘和环周切缘均为阴性,直肠系膜均完整。9例病人中,6例术前临床T分期T1~T2期病人术后病理学TNM分期分别为pT2N0M0期3例,pT2N1M0期、pT2N2M0期、pT3N1M0期各1例;3例术前临床T分期T3期病人术后病理学TNM分期分别为ypT0N0M0期、ypT2N0M0期、ypT3N0M0期各1例。(3)随访情况: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9例病人中,1例病人未行造瘘口还纳术,未评估术后肛门功能;余8例均行造瘘口还纳术,术后肛门功能排便控制能力为无障碍5例、轻度障碍2例、重度障碍1例;8例男性病人术后排尿功能为轻度障碍6例,中度障碍、重度障碍各1例,术后性功能为无障碍3例、轻度障碍2例、中度障碍3例;1例女性病人术后性功能无障碍,女性性功能指数6项评分表总评分为25分。结论经肛镜部分ISR可用于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 标签: 直肠肿瘤 保肛手术 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 经肛腔镜手术 近期疗效 排便功能 泌尿生殖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中心完成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左结直肠癌根治术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改进,术后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7%、8.5%,未发现腹腔种植转移,表明该术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皮肤有无皱缩,耳甲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标签: 耳软骨 耳甲腔 畸形 回植
  • 简介:摘要诊疗的规范和技术的进步明显延长了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其生活质量,但是,近10%的局部复发率依然是结直肠外科医生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问题。一旦出现局部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术中直肠冲洗对减少肠内的肿瘤细胞具有积极作用,但能否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仍没有定论,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 标签: 直肠肿瘤 直肠冲洗 术中 局部复发
  • 简介:摘要直肠梅毒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临床上缺少检测组织梅毒螺旋体的商品化试剂。现报道2例直肠梅毒病例,患者均以消化道症状起病,肠镜检查提示直肠病变,但病理检查未能明确性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直肠组织中查见大量梅毒螺旋体片段,结合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为阳性,近期有同性无保护肛交史,支持直肠梅毒诊断,驱梅治疗后病情缓解。提示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可以作为特殊组织和器官感染梅毒螺旋体的补充检测手段。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直肠梅毒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菌群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菌群与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癌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菌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菌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t=10.312,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t=13.527,P<0.01)、肠球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t=12.351,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癌患者CM及AM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菌、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t=13.500,P<0.05)、4.89倍(t=10.960,P<0.05)、2.27倍(t=8.242,P<0.05)、1.97倍(t=5.230,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直肠黏膜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菌群改变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直肠黏膜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内治疗时真假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位置复杂,假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且顺利完成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取出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上海市东方医院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库,收集2017年1—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经直肠取出标本成功和未成功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MRI评估肿瘤≤7 cm;(2)体质指数(BMI)≤30 kg/m2;(3)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4)无肛门狭窄。分析经直肠取标本成功情况,并收集年龄、性别、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腹部手术史,盆腔MRI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和直肠系膜前后径厚度(AP)等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s模型分析与经直肠取标本有关的临床因素。结果共208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32例,女性76例。年龄(63±11)岁,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3.8(P25,P75:3.0,5.0)cm。66例(31.7%)成功经直肠标本取出标本。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χ2=7.420,P=0.006)、无肿瘤梗阻(χ2=8.972,P=0.003)、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14.960,P<0.001)、肿瘤最大直径≤5.0 cm(χ2=18.495,P<0.001)以及AP≤6.0 cm(χ2=34.612,P<0.001)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有关(均P<0.05)。而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与否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OR=2.32,95%CI:1.06~5.06,P=0.034)、无肿瘤梗阻(OR=3.01,95% CI:1.82~6.69,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OR=3.73,95%CI:1.22~11.43,P=0.021)、肿瘤最大直径≤5.0 cm(OR=4.43,95%CI:1.39~14.09,P=0.012)、AP≤6.0 cm(OR=4.30,95%CI:2.02~9.18,P<0.001)是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标本取出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综合评估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和AP等临床因素,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直肠癌病例进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腹腔镜手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时导管异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1例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的患者诊疗情况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全胸片、DSA介入造影等检查,明确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结论使用超声、全胸片、DSA血管造影等检查辅助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等并发症。

  • 标签: 肾透析 深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直肠癌治疗有3个目标,一是通过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盆腔局部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更佳;二是尽可能减少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三是保留良好的括约肌功能和生命质量。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直肠手术作为一个新理念,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争议,包括筛选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并发症、肿瘤学预后及生命质量等。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新辅助治疗后行保直肠手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化疗 局部切除 保直肠手术 等待观察
  • 简介:摘要羊膜感染是产科常见疾病,与多种母儿疾病相关,一旦确诊需尽快终止妊娠。及时诊断和治疗羊膜感染有助于降低减少新生儿和产妇并发症。本文就羊膜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羊膜腔感染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摘要静脉后输尿管是下静脉变异的一种类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部分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患者同时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右肾积水,行经腹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右侧静脉后输尿管离断成形术。术后14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右肾盂及右输尿管未见积水。

  • 标签: 腔静脉,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 环输尿管静脉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排除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创伤、马方综合征导致夹层的病例。最终纳入51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4±10.6)岁(范围:31~72岁)。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标准归入扩张组:(1)腹段假最大增长速度≥3 mm/年;(2)腹主动脉最大径≥50 mm;(3)腹段假直径增长≥10 mm。采用χ²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定量资料的截点值。结果稳定组30例,扩张组21例。与稳定组相比,扩张组术后早期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更多[2(1)个比1(1)个,Z=-2.829,P=0.005],腰动脉发自假数量更多[5(6)支比3(5)支,Z=-2.025,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OR=3.966,95%CI:1.552~10.131,P=0.004)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截点值为≥2个,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TEVAR后腹段假不良重塑发生率高。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2个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主动脉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对比,评价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直肠内脱垂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失访,最终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0±0.2)分vs (2.2±0.3)分,(1.5±0.1)分vs (1.9±0.2)分,(0.7±0.1)分vs (1.7±0.1)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3、11.841、48.474,P均<0.001)。结论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操作简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远优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

  • 标签: 直肠内脱垂 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 直肠黏膜纵行折叠 硬化剂注射术 便秘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对比,评价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直肠内脱垂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失访,最终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0±0.2)分vs (2.2±0.3)分,(1.5±0.1)分vs (1.9±0.2)分,(0.7±0.1)分vs (1.7±0.1)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3、11.841、48.474,P均<0.001)。结论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操作简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远优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

  • 标签: 直肠内脱垂 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 直肠黏膜纵行折叠 硬化剂注射术 便秘症状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