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1945年9月2日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到底有几名中国人见证了日本帝国的落日,这个问题曾众说纷纭。根据对当时史料的考证,今天可以确认登上密苏里号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人共有9名,其中受降代表6名,新闻记者3名。另有一人未能得到完全确认,但很可能参加了仪式。

  • 标签: 中国人 新闻记者 战列舰 仪式
  • 简介:田岩撰文认为,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各项工作走向正轨,邓小平对实行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从1986年起到党的十三大的召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整体设计也日臻成熟。3.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对改革开放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总结。4.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和邓小平作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蔡立群,生于1952年,广东澄海人,自幼学画。毕业于广东华南文艺大学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协汕头市会员,中国书画社理事。广东前进书画家创作研究室副秘书长,广州潮人海外联谊会画家。学术上受过高冠华、黎雄才的悉心指导。

  • 标签: 中国书画 书画家 中国当代 蔬果 名家 海外联谊会
  • 简介: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特色"自然与中国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主义内在地包合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合理内核.反思的民族主义,由于摆脱了朴素的民族主义局限性,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成为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创造中国模式道路、培育中华民族个性和体现中国特色的巨大精神法宝.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特色".

  • 标签: 中国特色 民族主义 反思的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
  • 简介: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党的历史方位根本性变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强化学习阵地、丰富学习内容、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注重学习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 简介: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这里既有成功,也有坎坷曲折。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的模式?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求索之中。2000年春,当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用“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对我党近80年历史经验作出全新总结之时,可以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基本轮廓,便以其十分清晰的面容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 标签: 中国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书记 模式 “三个代表” 广东
  • 简介: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短短数年.世界形势一日千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酝酿着重大变迁。中国被普遍视为这个重大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源.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外界普遍关注和解读的焦点。国际舆论纷纷议论,

  • 标签: 中国外交 冷思考 “硬” 政治经济格局 世界金融危机 国际舆论
  • 简介:1999年8月,我们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一行6人应贵州省仁怀市政府邀请,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深感这是一片神秘、迷人的东方热土,是一艘正在组建中的中国酒文化旅游经济“航空母舰”。一个新兴的“中国酒之都”形象已初步浮现在眼前。据了解,目前“中国之都”有:首都——北

  • 标签: 中国酒 中国酒业 仁怀市跨
  • 简介:在近代中国,宪政更多地被看作是推进国家独立富强的工具。我们今天仍须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缺一不可。当前,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决定,由于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故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演。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利益多元的冲突、政治文明目标的确立、重要宪政事件的叠加、人权保障理念的勃兴、民主宪政观念的传播等,已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采取实质性的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 标签: 中国梦 宪政 富强 政治体制 宪政建设
  • 简介:中国梦”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中国梦”的理论意义已有一些论述,但是鲜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进行探讨。实际上,“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路、思想实质、理论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深化对“中国梦”理论意义的认识,是学界进一步从整体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去理解“中国梦”内涵和实质的认识前提和基础。

  • 标签: 中国梦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并将中国发展道路与之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才能实现。这是一个需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过程。我们党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着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乡绅文化不复存在,但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需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命题。推进乡村自治,是今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 标签: 乡绅治理 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与社会 乡村自治 乡贤文化
  • 简介: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 启示
  • 简介: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鸦片故争以后就开始了。不过,在五四运动以前,其领导者是资产阶级,虽然他们中的不少先进人物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但对现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缺乏科学认识,提不出真正革命的政治纲领,又没有深人发动群众、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斗争的决心和力量,因此,多次革命斗争,不是完全失败也是收效甚微。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

  • 标签: 中国工人阶级 革命斗争 政治思想工作 反帝反封建 救国救民 现代中国
  • 简介:编者按:站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检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九十年的这条道路,总让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概括和描述这条道路,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选择的,是镌刻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每一个历史的拐弯处一篇篇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智慧的重要文献,它们仿佛一块块路标,指示着前进的方向。它们前后承接的足迹,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路线图。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和回顾,拟分五期连载,希望对理解和思考中国道路有所助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典文献 道路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十字路口
  • 简介:在竞争炽热的国际舞台上,当前的国家,谁能够积累足够的资源,超过和控制其他国家,谁就能制造并主导世界旋律,发现并把握战略机遇,最终成为最大赢家。当前的世界正在进入新老掌门人交替接手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正在选拔谁将成为世界主人的竞选阶段,中国诚然难以回避历史给予的重大使命。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重塑自已的角色,重新寻找战略投资重点,以期在保护独立主权的外在环境与建立国家共同体内在秩序的基础上达到可能的突破,最终塑造出体现中国国家主体性的政治力量与国际关系弥合的空间结构。中国国家主体性的重塑,愈来愈需要被当作一种观察视角和战略手段采对待。

  • 标签: 历史大变局 主体性重塑 “中国梦” 中国外交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更好地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 简介: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 标签: 梁漱溟 伦理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