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中长期资本输出可以看作是衡量国内市场集中度的一个好的指标。我们将把目前的情况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笔记》中描述的情况做一个比较。不妨从列宁的《帝国主义》出发开始统计比较:"在1893年",霍布森(Hobson)写道,"英国的海外资本投资约占整个联合王国总财富的15%"(在1915年,这一比例增加了2.5倍)。霍布森接着:"扩张的帝国主义花费了纳税人大量的金钱,对制造商和交易商只有很小的价值……但却

  • 标签: 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 商品出口 列宁 民族国家 直接投资
  • 简介:<正>在多年来的理论探讨中,一些同志在谈到“内部矛盾”时不断地也有“外部矛盾”的提法。在肖前等同志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更进一步地肯定和解释了这种提法:“在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本身内部所包含的各要素间的对立同一是内部矛盾,它同其他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对立同一则是外部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又受着外部矛盾的影响。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第216页。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笔者认为,这种把“外部矛盾”范畴引入以及把外因

  • 标签: 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 对立同一 唯物辩证法 理论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一些论者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抄袭了蒋百里《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其实,对《论持久战》与《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内容和体系稍作比较,就可知抄袭之说是难以成立的。从思想发展来看,毛泽东早在1935年就萌发了持久战的理论,经过长期对抗日战争的理论思考,在193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其中对敌我双方的特点、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论述,把战争问题上升到战争哲学和军事辩证法的高度,所体现的理论水平非时人可企及,亦非蒋百里《国防论》、《陈诚持久抗战论》可比肩。因此《论持久战》抄袭说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 标签: 毛泽东 《论持久战》 抄袭说 驳议
  • 简介:<正>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来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源”,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有一个理论来源,即来自马列主义哲学;一种是“两源”,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除主要来自马列主义哲学外,还来自中国优秀哲学传统,是对中国优秀哲学遗产批判的继承。持“一源”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是对马列主义哲学的继承,而与中国传统哲学并无任何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只是清算的对象,要彻底给予批判;有的还认为如果承认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继承关系,那就等于承认毛

  • 标签: 我国古代 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哲学思想 思想体系 学术界 中国古代
  • 简介:<正>依靠工农群众集资出股办银行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银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当时,苏区战事频繁,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依靠苏区国家政权的积累来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苏维埃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精辟地指出:“经济建设中资本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吸收群众资本,把他

  • 标签: 经济建设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同志 苏维埃代表大会 国家政权 发展经济
  • 简介:《消患报》登出刚解密的关于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14日召开的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文献。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斯大林逝世三年后召开的。代表大会前11天都按规定日程进行:工作报告、对下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指示、“新的巨大发展”计划。骤然发生变化的是在第12天,2月25日的秘密会议是代表中谁都未曾预料到的,因为这次会议没有列入大会日程: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的讲话似乎已超出大会范围。这在后来给狂热的斯大林分子提供了口实说《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这一著名报告是不合法的。2月份以前,任何人对报告都一无所知。尽管苏共中央书记彼·波斯佩洛夫领导的平反委员会已着手工作。中央全会关于报告的决议是秘密通过的。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对报告内容只知道个大概。而报告日期甚至在大会开幕当天也没有确定下来。赫鲁晓夫本人有几天根本没有在大会上露面。由俄罗斯国家现代史档案馆热情地提供给《消息报》的大部分文献都刚刚解密,属首次发表。遗憾的是。由于栏目所限只能摘引部分短小的片段。在何处可以看到赫鲁晓夫的报告第一书记发言结束后礼堂里没有响起必然的雷鸣般的掌声,而是笼罩在死一般的寂静中。没有展开讨论。大会关于报告的决议只有一句话:“听取……肯定……采取措施确保完全消除。”一致通过的还有“目前暂不发表”的提议。这个“目前”一拖就是33年。在这33年中报告文本从未在苏联见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载于1989年《苏共中央通报》杂志“党的档案”栏目中。今天想要看这个报告的人即使能看到,也要费点力气。他们中谁都不敢违抗暴君之命在3月5日作出向党员通报报告内容的决议。但世界在此之前显然已探听到这一耸�

  • 标签: 斯大林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华盛顿邮报》 中央全会 战争 代表大会
  • 简介:移情说是朱光潜重审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理论资源。他在诗学反思中之所以推崇移情,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近代西方的自然观。西方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移情颠覆近代模仿论,但却暗中和近代模仿论分享了共同的预设,即假定艺术家把自然物首先看作了无意义的物质材料。一方面,朱光潜在贯彻移情时完全崇信这种近代自然观;但另一方面,朱光潜对中国山水诗歌的某些阐释却背离了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构想,同时也就放弃了他所坚持的移情。朱光潜的诗学理论与其论诗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反思中西美学观念图景之差异的重要契机。

  • 标签: 朱光潜 移情 自然
  • 简介: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隐喻为Gespenst(幽灵),本文考察Gespenst在西方形而上学及文化语境中的修辞学机制,考察Gespenst获得汉语表达时的修辞学问题,指出其中异质精神传统间的创造性诠释关联。通过分析中西形而上学思想在半形而上学层面沟通的历史尝试,本文试图呈现一种客观精神史上的双重变化,即一方面Gespenst因为讲汉语,它在汉语中便不能不发生某种变化而不复保持其原意,翻译因此必定是诠释,是修辞学的再创造;另一方面,汉语因为讲述作为Gespenst的共产主义,汉语本身从而汉语思想本身也要渐渐发生变化。这种双重变化在汉语思想界的发生既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Gespenst 幽灵 隐喻 半形而上学
  • 简介:研究中国传统的公正问题,可以有两种路向。一种是注重观念层面的梳理,是思想史的路向;还有一种是从操作的层面看"实际是什么",是一般历史学的路向。这两个路向研究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最近为了给新编的《大学中国史》教材写个"序论",把头脑里的中国历史重新"过滤"一遍,感触很多,有新的收获。或许年老了,少了些尖锐,多了些平和。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感觉到中国历史上好的"观念"变为现实可行的东西,有很大难度,有"同情的理解"。

  • 标签: 历史学 路向 平均主义 公正 “均” 中国历史
  • 简介:我在《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期上发表的《再论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理想》一文,第二部分“共产党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的党”中有这么一段话:“《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便是毕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最早、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自我否定 共产主义理想 神话 怪诞
  • 简介:邓小平接受采访时自己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反映了他对劳动和休闲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践行。马克思认为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耗人的一面,只有消灭“异化劳动”,延长工人的休闲娱乐时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这一观点深刻契合邓小平的主张,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首先要尊重、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的需要。只有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持续增加工作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有丰富内容和现实基础。同时,他主张把劳动与娱乐相结合,主张人民群众在劳动中获得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启示: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基本主张及邓小平的中国化思考和大众化表达;各种组织和中国公民都应认真履行国家法定的休假时间和制度;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体都需要提升对休闲的认识,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 闲暇时间 文化自信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对"主客二元"的知性形而上学讨伐为中心展开的西方哲学范式转换,被直接指认为整个现代哲学的"格式塔"话语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被"强行"放置到哲学转型"进步"这一学术背景中之后,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与所谓"恩格斯肇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对立的解读模式,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点的"人类解放学说"遭到严重遮蔽与挑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五种解读"样态群"中,生存论是一个主轴。通过对列宁"反映论"与海德格尔"去蔽"个案去深入阐释、反省范式转换的实质、合法性,可以透析出现代哲学超越近代哲学范式的转型是在以认识论转向掩盖本体论回答的路径上呈现的,走向了超越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最高问题,而导致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转型 认识论 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