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和宿主免疫异常等。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长度很短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目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miRNA参与并调控IBD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在IB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现综述相关研究,总结miRNA在IBD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微RNAs 肠道黏膜屏障 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淋巴瘤环境是影响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参与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对淋巴瘤细胞的识别和免疫应答。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时代,环境的状态也影响了基于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免疫靶向药物对淋巴瘤细胞的作用。其中,环境相关的免疫逃逸是导致淋巴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就基质细胞免疫细胞亚群、血管增生、缺氧状态、免疫检查点等环境因素和免疫逃逸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 肿瘤微环境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视下剪除联合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50侧腋臭患者,均采用直视下剪除联合电凝破坏顶泌汗腺的方法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术前根据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3级21例,2级4例。肿胀麻醉后,直视下剪除皮下的顶泌大汗腺、脂肪及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基底用高频电刀电凝模式,逐个破坏不易剪除的顶泌大汗腺组织及毛囊。术后参照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术后2例单侧皮瓣缝合创口部分坏死,1例单侧术后血肿,分别给予积极换药、二次清创缝合及血肿清除处理。随访6个月至1年,24例患者症状均达治愈标准,其中1级21例,0级3例,治疗效果稳定。1例术前3级患者术后评估为2级,未达治愈标准,于术后半年给予二次手术,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直视下剪除联合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顶泌汗腺组织,有效地清除顶泌汗腺及毛囊,降低腋臭的复发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腋臭治疗技术。

  • 标签: 微创 顶泌汗腺 腋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颌单个前牙即刻与延期创拔牙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上颌单个前牙患疾无保留价值的患者80例,共80颗上颌中切牙。根据拔牙后修复方法分为即刻修复组(42例)与延期修复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修复区周围软组织情况、牙槽骨吸收水平、美学效果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年后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修复后第12个月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高于修复后第1、3、6个月,且第1个月高于第3、6个月,低于第12个月(P<0.05);两组患者第3、6、12个月的mSB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月时即刻修复组mSBI高于延期修复组(P<0.05)。即刻修复组第1、3、6、12个月时牙周探诊深度(P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修复组第1个月时PD高于第3、6、12个月(P<0.05);即刻修复组第1、3、6、12个月的PD均低于延期修复组患者(P均<0.05)。两组患者第12个月时牙槽骨吸收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修复组第6个月时牙槽骨吸收水平低于延期修复组(P<0.05);两组患者第6个月时牙槽骨吸收水平均高于第12个月(P均<0.05)。两组患者各时间段与各级美学效果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延期修复,创拔牙后即刻修复的牙槽骨吸收水平较少,修复结束后并发症较少,美学效果评分更佳。

  • 标签: 修复 微创拔牙修复 牙槽骨吸收水平 美学效果评分
  • 简介: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难以发现及明确诊断,术后化疗效果不佳。泡的应用与研究为胰腺癌的超声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超声介导泡在胰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 微泡 胰腺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消化道功能外科是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统称。随着创外科的不断发展,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大部分实现了创化。笔者基于团队多年的临床实践,重点对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胃扭转、胃下垂、结肠冗长症、顽固性便秘、直肠前突与直肠脱垂等一系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施行创外科治疗,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作深入阐述。

  • 标签: 消化道疾病 贲门失弛缓症 胃食管反流病 直肠前突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基本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累及的血管、范围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千差万别。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晰,缺乏特异性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近年来,RNA(miRNA)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其在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miRNA的生物合成、功能特性及其与系统性血管炎之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MicroRNA 系统性血管炎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其早期的诊断对于癌症患者良好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应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仍有不足,如易出现不必要的穿刺活检、穿刺相关并发症以及过度诊疗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β-精浆蛋白(MSMB)在前列腺癌诊治方面显示出高度的应用价值,本文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出指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β-微精浆蛋白 前列腺特异抗原 活组织检查,针吸
  • 简介:摘要如今,信已经发展成移动互联网主流即时通信工具,正在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开展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各级气象部门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信的优势特点,接着分析探讨了信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 标签: 微信 气象信息传播 应用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信息传递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17年1-12月采用传统口头信息传递方式的30名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开展信信息传递的30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专科护理、护理组织管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环境管理评分分别为(92.16±4.67)分、(87.56±4.49)分、(88.95±5.42)分、(90.17±5.22)分、(89.51±5.9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6.59±5.01)分、(80.39±6.02)分、(83.07±4.90)分、(84.45±4.89)分、(82.92±4.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09、7.395、6.233、6.194、6.691,均P<0.001);观察组护士的重要信息知晓评分、执行情况评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分分别为(91.14±6.27)分、(90.25±5.87)分、(90.80±5.1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4.76±5.11)分、(83.10±4.29)分、(85.66±5.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9、8.682、5.377,均P<0.001)。结论信信息传递方式灵活方便,管理对象接受程度高,管理效果良好,在精神科应用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管理 护理质量 临床工作能力 神经精神医学 微信 公众号 信息传播 护理管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课组织模式以及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信数据平台,并让护生在教学中进行课视频的录制实践,建立一套完整的课互动良性教学模式,让护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教学实操效果。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习护士6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采用新型课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终通过考核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教学模式的差异。结果研究团队建成了一套信教学模式和体系,通过教学成果考察得到,实验组考试成绩及综合能力考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课教学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与传统模式相比提升了教学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 标签: 互联网+ 微课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NA-155(miR-155)在C57BLKS/db(db/db)小鼠血清和肾脏中的表达及其在糖尿病肾病(D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4只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8和10周龄组,每组8只,并设同期同周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血清和肾组织miR-155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测定小鼠肾组织中Ets-1、内皮型一氧化碳合酶(eNOS)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GTR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8、10周龄db/db小鼠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1),10周龄时miR-155表达最明显(P<0.01);6、8和10周龄db/db小鼠肾组织中的miR-155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1),10周龄时上调最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ts-1、eNOS和AGTR1均定位于肾小球内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6、8和10周龄db/db小鼠肾组织中Ets-1、eNOS、AGTR1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0.05),10周龄时下调均最为明显。Western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6周龄db/db小鼠肾组织Ets-1、eNOS和AGTR1表达均无明显变化,8周龄时eNOS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10周龄时AGTR1蛋白表达水平开始下调(P<0.05),Ets-1和e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均P<0.01)。结论db/db小鼠血清、肾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水平随着DKD的进展逐渐升高,而miR-155靶基因Ets-1、eNOS和AGTR1随着DKD的进展表达逐渐降低。miR-155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Ets-1、eNOS和AGTR1,影响内皮细胞功能而参与DKD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微RNAs 一氧化氮合酶 MiRNA-155 肾小球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领域,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课在中职计算机中应用的意义、现状和应对当前现状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

  • 标签: 微课 中职计算机 计算机教学 教学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手足裂畸形(split-hand /split-foot malformation,SHFM)患儿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患儿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分析,对检测到的微小基因组拷贝数变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患儿染色体7q21.3区存在一个约3.37 Mb的杂合缺失,对缺失区域内的DLX6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结果显示DLX6基因杂合缺失,与CNV-seq结果相符。结论7q21.3区域内约3.37 Mb缺失可能是导致该患儿患病的原因。CNV-seq技术可为临床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手足裂畸形 低深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 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肿瘤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其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在体研究肿瘤细胞与TME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癌症发生发展、研发肿瘤精准诊断新技术以及开发有效抑制肿瘤新策略的迫切需求。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着眼于生物过程的分子水平变化,对早期TME中分子改变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已研制出多种针对TME响应的19F-MR纳米分子成像探针,这类探针可在复杂TME中的某些特定刺激下,使含氟小分子核团暴露,19F-MR信号明显增强。利用探针这一环境响应特性,结合19F-MR成像,可在分子水平早期可视化TME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有利支持。该综述从基础及临床研究需求出发,对已研发的TME响应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展开评述,以期为新型纳米探针的设计、制备及临床转化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分子影像学 纳米分子成像探针 19氟 磁共振成像 智能环境响应
  • 简介:摘要腕关节是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节之一,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学习工作和运动健身等能力。腕关节尺寸较小但组成复杂,骨与韧带结构比较精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会增加对这些结构或其血供造成破坏的风险,因而恢复效果受限。随着小关节内窥镜相关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腕关节镜辅助下的韧带损伤修复、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骨不连植骨固定、复杂骨折的复位固定等创手术技术逐步出现,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走向创化。应用新兴的3D打印导板技术、导航技术对传统手术技术进行改良,使得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变得更加精准。因而,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趋势更加创和精准,以降低医源性损伤的程度和风险,提高手术疗效。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诊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手外科医师的必备技能。笔者对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骨折固定及韧带修复等手术技术在创化和精准化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腕损伤 韧带,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精准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疾病 转移瘤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预后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的发生原因、诊治手段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院创手术后戳孔切口疝发生率0.03%(14/42 296)。全组中2例患者行开放前入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12例行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0.8)min;3例因戳孔切口疝嵌顿并小肠梗阻需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小肠切开减压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2.2±0.87)d,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为(1.5±1.39)d,切口甲级愈合率为78.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1±3.85)d。术后随访率85.7%(12/14),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无术后慢性疼痛者,2例使用补片修补者无异物感,无复发者。结论术前并存的疾病状态可影响戳孔切口疝的发生。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是治疗腹腔镜术后戳孔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采用。

  • 标签: 腹壁 疝,腹股沟 外科手术,微创性 并发症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