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小板输血已成为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治疗和预防出血的重要手段。大同市中心血站自2000年8月向临床提供机采血小板以来,临床用量逐年上升。随着使用量的增加,由于机采血小板不当,临床血小板无效或效果不佳现象也多有发生,因此,我站相关科室协同各医疗机构摸索、总结机采血小板及护理的最佳方案,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疗效。

  • 标签: 血小板 储存 输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效果。方法观察临床新鲜机采血小板和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各30例患者的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在止血有效率和出凝血指标(BT、PT、APTT和T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冰冻机采血小板血小板增高数不如新鲜血小板。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以用于临床上各种创伤性出血病人的急救。

  • 标签: 冰冻机采血小板 冷沉淀 新鲜机采血小板 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工作中EDTA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PTCP)现象的存在,用正确的方法复查,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用Sysmex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EDTA抗凝血检测计数血小板,结果异常偏低,再用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计数血小板,并作末梢血,EDTA及枸橼酸钠抗凝血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EDTA抗凝血用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计数血小板异常偏低,而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计数血小板正常,EDTA抗凝血涂片显微镜镜检可见血小板凝聚,末梢血,及枸橼酸钠抗凝血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血小板正常。结论对于EDTA抗凝血检测计数血小板异常偏低的标本,怀疑EDTA抗凝剂所致的血小板聚集现象所致的血小板假性减低可能时,应加做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计数血小板,并作末梢血,EDTA及枸橼酸钠抗凝血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镜检,以验证PTCP的存在,避免误差的发生。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EDTA 枸橼酸钠 手工血小板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把多次与初次患者分为两组做对比。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抗体产生的的治疗效果。结果多次输血或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与的次数和数量成正比。结论多次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多次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的PLT、MPV、PDW、PCT、P-LCR等血小板相关参数,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的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PC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小板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可快速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 血细胞分析仪 检测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方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以探讨益气补血法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为以后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化疗后出现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补血方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治疗组中药益气补血方口服,对照组则予白介素-11皮下注射治疗,观察2周,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结果治疗组在第7、14天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治疗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完成率为83.87%,对照组为45.16%,治疗组化疗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补血方可有效地治疗化疗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对血小板数目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化疗 血小板减少 益气补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血小板(PLT)计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在我所血液科随机抽取100份已经参考方法确定血小板计数的标本,将其随机分为四等份后,再分别经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及显微镜计数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进而与确定的计数值进行对比,评价四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4种血小板计数方法计数值与参考方法计数的计数值比较时发现,光学法及荧光法的计数值与参考方法的计数结果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阻抗法及显微镜计数法的计数结果与参考方法的计数结果差异较大,统计分析时可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学法及荧光法对血小板的计数较为精准,而阻抗法的计数结果较差,因此在血小板计数过程中,可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检,以保证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光学法 荧光法 阻抗法 显微镜计数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患有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围产期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进行围产期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产妇以及新生儿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晚期妊娠 血小板减少症 护理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静脉蔗糖铁的影响。方法将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所有病人均无意识障碍及穿刺点局部感觉障碍。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血管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35例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35例仅按一般静脉输液流程进行无其它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输液部位疼痛、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具有可行性好、提高临床疗效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蔗糖铁 静脉炎 护理 异常子宫出血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正常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60例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新型参数,将MPM(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L-PLT(大血小板)以及MPC(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等参数值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PM、L-PLT、MPC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MPM、L-PLT、MPC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在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当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 新型参数 心血管疾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南充市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改进招募策略和献血前筛查方案。方法对本市2010-2014年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2010-2014年血小板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09%,其中首次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5.51%,重复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1.36%,不合格原因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87%、0.51%、0.13%、0.21%、0.44%。结论从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加强献血者血液筛查可降低机采血小板检测不合格率。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血液检测 不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脾肿大切除术前输入单采血小板的价值。方法将60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肿大患者根据血小板数量分为轻度33例、中度18例和重度9例,不同分度患者再随机分为血小板组(A组)和未血小板组(B组),比较A、B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①术前血小板分度重度患者中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应流量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均大于和高于A组(P﹤0.05)。②在B组中,术前血小板分度轻度和中度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术前血小板分度重度患者(P﹤0.05)。③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1h、24h血小板计数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术前在掌握血小板指针的情况下单采血小板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且可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脾切除术 单采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血小板 大面积脑梗死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计数,在有效抗凝的同时防止出血性疾病的发生。方法PCI术后多联抗血小板的同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患者PCI术后36小时血小板明显下降(6×109/L),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逐渐恢复。结论PCI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高危患者可做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保证患者有效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也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PCI 血小板减少 肝素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种类、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真菌74株,主要为念珠菌属56株(75.68%),两种真菌感染14例(18.92%),伴有细菌感染51例(68.92%);所有患者均根据药敏试验进行抗真菌治疗;治愈3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经临床治疗后效果显著。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对照组(30)与护理组(3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83.33%,对照组为63.33%,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1.56±5.21)d,对照组为(19.45±7.55)d,护理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采取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重度血小板减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防悬浮红细胞的相关输血反应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悬浮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输血前,给予复温,行ABO、Rh定型,加强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多法并用的方式,同时加强核查工作。结果3例患者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见溶血性不良反应。结论在悬浮红细胞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有效预防,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以促进治疗的有效进行。

  • 标签: 悬浮红细胞 输血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伴随着国内外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已成为国际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成分输血以红细胞为主,但近年来红细胞无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了大量血液资源的浪费。本文就其免疫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做一分述。

  • 标签: 红细胞输注无效 免疫相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I术后替罗非班致急性血小板重度减少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处理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的3例PCI术后替罗非班致血小板重度减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泵人,0.5-2小时发生寒颤,高热等症状,急查证实血小板重度减少,及时停用替罗非班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激素等治疗,血小板计数于10小时-5天恢复正常,未发生致命性出血及血栓等不良事件。结论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出现寒颤,高热等症状时应考虑到急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急性查血小板,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PCI术后 替罗非班 重度血小板减少 寒颤 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