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研究医药问题,是文化应用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研究视医药为一种文化现象,试图解释和探讨文化对医药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帮助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本文正是这种研究的初步尝试。

  • 标签: 民族医药 文化人类学 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 性疾病 精神病
  • 简介:一、相关研究与学科产生妇女人类(WomenAthropology)是随着本世纪60年代欧美女权主义运动及其妇女研究(亦称妇女Women’sStudies)于70年代产生,西方现在亦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Feminism)人类.妇女研究现在多指社会性别研究,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人类的核心成果.因此,女性主义人类可视为妇女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标签: 妇女研究 妇女人类学 女性主义人类学 社会性别 性别差异 两性角色
  • 简介:庄孔韶教授出生于194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人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泰斗林耀华先生。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美国人类家郝瑞教授共同工作,并长期在该校担任访问教授与访问学者。庄先生1988年在林耀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教育人类》,于1989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本土教育人类专著。

  • 标签: 人类学 庄孔韶 跨学科研究 学术成就 教授简介 高校
  • 简介:<正>一民族史是研究各个民族的族属渊源、民族形成、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及一切制度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而“人类”(Anthropology)这个字的原意,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本身的来历、演变、发展。这和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很近似的。在十九世纪人类开始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时,只限于研究“人及人种的学问”,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德国人类家把它认为是“博物的一个分科”。在这时,人类似乎与民族史关系不大。后来,人类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了,除了研究人类种属及其演变

  • 标签: 人类学家 民族史研究 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 十九世纪 文献资料
  • 简介: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因特殊历史事件,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并关注集体安置移民的经验及其给与后人的启迪.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华侨农场 归侨
  • 简介:2002年9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记者晋永权撰写的通讯《孟子为:孤独的西部记录者》,介绍了孟子为出于一种单纯的责任感,投资拍摄了记录片《盐婆婆的香火》。文章后经几家媒体转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认真看完了该片以后,我认为这不仅是记录了把卤水熬成盐的生产工艺,而且是一首对文明前进过程中必然被抛弃的传统民间工艺的美丽挽歌,曲调哀怨但不迷惘,它从人类文化

  • 标签: 人类学纪录片 记录片 生存状态 人类文化 终极关怀 原生态
  • 简介:李亦园教授是著名的文化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李教授以其多重学术视野和学术贡献以及博大的人文关怀,推动台湾的许多人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文阐述李亦园教授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训练及其学术贡献,重点阐述李亦园教授从人类的视野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重要成就与贡献.

  • 标签: 李亦园 东南亚华人研究 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 简介: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1908一)是二战以后国际公认的最有权威和地位的人类家,也是整个西方结构主义思潮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结构主义之父”,其主要论著有《语言人类的结构分析)(1945)、《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神话的结构研究》(1955)、《热带闲愁》(1955)、《结构人类》(第卷,1958)、《今日的图腾主义》(1962)、《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第1-4卷,1964-1971)、《结构人类》(第2卷,1976)、《广阔的视野》(1983)、《象征与双关》(1989)、《看、听、读》(1993)等等。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不仅在人类领域,而且在社会、哲学、语言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均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结构主义 野性 克洛德 论略 象征 列维-斯特劳斯
  • 简介:<正>1、会读、会写、会计算。2、拥有世界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3、懂得科学方法,拥有物理、化学、生物人类的基础知识。4、拥有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知识。5、除本国语言外,至少懂得一门外国语,能够用外语读书、会话。6、能用适当的词句表达出要表达的意

  • 标签: 三个标准 文化人 基础知识 本国语言 逻辑学 世界历史
  • 简介:9月18日.由云南民族博物馆和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共同主办、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亚洲博物馆馆长和人类家论坛”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隆重开幕。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许克敏、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到会祝贺.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及中国部分省(区、市)博物馆的馆长和相关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博物馆系统的16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人类学家 馆长 论坛 亚洲 政协副主席
  • 简介:岳阳楼千古延绵的文化格交响曲易柯明登岳阳楼,是一种精神的寻觅。岳阳楼的前身,是古岳州的南楼,相传有肇自魏晋的资历,地有过鲁肃阅兵的荣耀,但当年那座气森森的军事用楼,与今天响当当的文化名楼已有了天壤之别。岳阳楼的第一次“质变”发生在唐代。公元714年...

  • 标签: 岳阳楼 文化人格 范仲淹 洞庭湖 滕子京 《岳阳楼记》
  • 简介:“黑洞”政策下的恶性循环─—贫困县文化严重流失郝凡,高玉厚在山西全省110余个县(市、区)中,贫困县就有31个,占到全省县区总数的26.5%。要想使这些贫困山区县摆脱贫困,发展经济,仅靠经济扶持而没有大量人才的积极工作是办不到的。然而据调查表明,这...

  • 标签: 贫困县 恶性循环 青年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工作 黑洞 贫困山区县
  • 简介:<正>馮定同志在他写的書和文章中,有好些地方涉及到伦理、道德問題。在馮定同志的道德观中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所謂“人类感情”論。馮定同志认为:在人与人之間,有一种“根据自然本质而来的”、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人类感情”,它构成了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基础。他还主张根据“人类感情”来处理道德的继承問題;强調建立家庭中的具有“融洽气氛”的“感情生活”,根据“人的感情”来建立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本文拟就上述观点作一些初步的剖析。一、以人的生物性来排除人的阶級性

  • 标签: 伦理关系 劳动人民 共同道德 人类 感情生活 人与人
  • 简介:武汉的两位青年学者涂文学、张乐和同志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之余,出没于古籍烟海,奔走于文化遗存,征引于近现代中外学者的著述之中,搜集了十分丰富的资料,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带有学术色彩的普及读物——近50万字的《中因古代文化知识百题》(上下册,工人出版社于1988年8月出版)。

  • 标签: 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 人类 青年学者 学术研究 文化遗存
  • 简介:收藏:人类文明的标志王华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青年收藏家之一。1990年创办了国内首家酒标收藏馆。目前收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标5万余枚,并多次办大型收藏展览,是第一个把收藏论文带到国际讲坛的中国收藏家,被评为中国收藏界十大新闻人物...

  • 标签: 人类文明 火花收藏家 民间收藏 审美意识 《兰亭序》 赵明诚
  • 简介:粮食是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物价的特殊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繁衍,国家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但是,粮食又是物宝价贱的商品,丰收时粮价低,卖粮难,使种粮人愁眉不展;歉收时粮价涨,涨到城里人心慌慌。总之,粮食不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是人们永恒关注的问题。我国是12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利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多,耕地少,是不可逆转的。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1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15亿,届时人均耕地将下降到0.08公顷,因此,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中国未来的粮食缺口》一文,引

  • 标签: 粮食生产 稳定社会 人均耕地 稳定物价 国家兴衰 农村储粮
  • 简介:公元1714年英国伦敦档案局有关情报机构的帐册中记载,丹尼尔·笛福当年上半年从事情报活动的经费为5000英镑。公元1715年1月11日彼得大帝派遣由修士大司祭列扎伊斯基率领的俄国传道团到达北京。从此,俄国传道团便成为沙俄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的一个重要渠道。公元1717年日本军队参谋本部二部派遣田中义一少佐(后升为陆军大将,曾任日本首相)到俄国西伯利亚地区搜集军事情报。公元1720年我国清朝时期,由于沙俄政府对我国蒙古地区的侵略,清政府暂停了中俄间的通商贸易。沙俄政府派使团到中国谈判,没有结果。这期间,该使团在中国搜集了大量的情报,其中包括北京城墙的高度、厚度等具体情报。使团回国后,其秘书郎克留在北京,明目张胆地进行间谍活动,最后被清政府驱逐出境。公元1723年我国清朝时期,雍正皇帝派石文峰秘密侦察白莲教的活动。要他“处处留心,时时密访。不可妄嘱属员,致令扰民惊众,魁奸得以洞知消息,深藏潜纳,反与事无益。须不露声色,严加伺察,少有风声,即权巧设法,不惜重赏,获首恶”。公元1727年,雍正又告谕田文镜采用派遣间谍的方法,侦察民间宗教组织,指示‘非深人其教者断不能窥测底里”。田文镜派人改装易姓,秘密打人民间...

  • 标签: 人类间谍 史大事记 间谍史
  • 简介:回顾人类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远古至今,都是垃圾“督催逼命”般地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首次面临的垃圾危机可以追溯到人类成为定居动物后。远古的人类只需把不再需要的东西随手一丢,当他们睡觉的地方被垃圾围起来时就换一个新地方,去四处狩猎或发现能耕种和充饥的东西。即使到了定居时代,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还是太少太少,就是不停地因垃圾威胁所迫不断地搬迁,也不会感到生存空间的窘迫。

  • 标签: 垃圾处理技术 人类文明 地球 搬迁 狩猎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