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例系统中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临床上法伤红细胞输注无效现象。结论: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的关注,运用安全输血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红细胞输注 安全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临床医学检验之内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实际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受的共计156位血液细胞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平均且随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于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温度之下,患者及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会存在相对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了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临床血液细胞检测环境内对其进行更具科学性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检验结果准确性有所提升。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入院后立即测量EOS水平,同时收集病史、治疗方式,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常规、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UMA)、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硬化、超声心动等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靶血管病变重建、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衰竭,平均随访24个月的死亡事件,评价EOS水平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 EOS水平降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嗜酸性粒细胞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检验中采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1.1.1-2022.12.31期间收治的30例血常规提示贫血、发热、危急患者(观察组)以及5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入院对象均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观察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MCHC、MCV、HCT低于对照组,MCH高于对照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异常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测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20.7~2022.8就诊的90例贫血患者组成实验组,依据贫血疾病类型将实验组分为缺铁性贫血亚组、失血性贫血亚组、地中海贫血亚组、溶血性贫血亚组,另外选择同时期体检健康的人员90名组成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各个亚组以及对照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记录以上指标检测值,并在组间做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要明显更低,其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其他亚组相比,缺铁性贫血亚组的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水平明显更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明显更低,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其他亚组相比,溶血性贫血亚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明显更高,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论:贫血疾病患者血液常规红细胞指标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类型的贫血疾病患者指标水平也不相同,所以,血液常规红细胞指标可以作为贫血疾病的辨别标准,为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参数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细胞检验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0例健康患者对其进行血细胞检验,对比组间患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检验结果。结果:在各时间条件下,血细胞指标均高于0.5小时指标(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细胞检验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样本的存放温度,抗凝剂比例和存放时间避免外界环境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 标签: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临床医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其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04~2021.04,研究样本为本院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者50例、预后不良者50例,分别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其临床相关资料及红细胞分布宽度进行分析与比对,分析急性脑梗死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其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糖尿病、发病到入院时间、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入院NIHss评分方面均较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较高者(>15%)发生HT显著高于较低者(≤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红细胞分布宽度较低者相比,较高者的MMP-9、hs-CRP及Hcy水平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该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越高,发生HT概率越大,且预后越差。

  • 标签: 近期预后 判断价值 急性脑梗死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测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20.7~2022.8就诊的90例贫血患者组成实验组,依据贫血疾病类型将实验组分为缺铁性贫血亚组、失血性贫血亚组、地中海贫血亚组、溶血性贫血亚组,另外选择同时期体检健康的人员90名组成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各个亚组以及对照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记录以上指标检测值,并在组间做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要明显更低,其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其他亚组相比,缺铁性贫血亚组的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水平明显更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明显更低,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其他亚组相比,溶血性贫血亚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明显更高,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论:贫血疾病患者血液常规红细胞指标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类型的贫血疾病患者指标水平也不相同,所以,血液常规红细胞指标可以作为贫血疾病的辨别标准,为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参数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月,从本院收治的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选择6例,所有患者均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和理疗仪器治疗,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比较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效果对比,6例患者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4例、1例、1例,治疗总有效率83.33%。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气短心悸、疲乏、紫绀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中,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理疗仪器治疗方案,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可以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减轻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效果有积极作用,值得推荐。

  • 标签: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医非药物疗法 理疗仪器 针对性护理 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积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尽管针对各种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却差强人意。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开发和通过血脑屏障需要的足够剂量的确定仍然是胶质瘤治疗中的严峻挑战。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机制的研究对促进胶质瘤病理学的理解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至关重要。长链非编码RNA是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由RNA 聚合酶 II催化转录形成,具备聚腺苷酸化和加帽等特征[1,2]。长链非编码RNA除了在染色质重塑、修改染色体连接、转录控制和核内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中发挥作用外,还可以调节细胞质内的信使RNA转运、翻译和翻译后修饰。随着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先前未知的长链非编码RNA被研究人员发现,并且被证明与许多物种的多种生理或病理进程密切相关。

  • 标签: 脑胶质瘤 LncRNA 诊断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血对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干扰及纠正方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脂血样本中的高脂质含量可能导致血液细胞分析仪的误差和不准确结果。这一问题影响了临床实验室的血液检测准确性,因此需采取相应纠正方法,以确保分析仪的可靠性。本文将详细探讨脂血引起的干扰机制,提出针对不同参数的纠正方法,以及在实验室实践中的应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改善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性能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脂血,血液细胞分析仪,干扰,纠正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贫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液检验,对其红细胞参数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组的贫血类型、贫血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RBC、Hb、MCV、MCHC、MCH低于地中海贫血组,而RDW则比其高(P<0.05);轻度组、中度组的Hb、MCH、RBC、MCV比重度组高,而RDW则低(P<0.05)。结论 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能提高检验准确性,且可判断类型及病情严重度。

  • 标签: 贫血 血液检验 红细胞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在诊断肺部感染中的价值。方法:择取的研究对象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接收的100例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结核感染患者有39例,非结核感染患者有61例,对所有肺部感染患者分别采取结核抗体检验(对照组)和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观察组)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44%(38/39)、98.00%(98/100),对照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9.49%(31/39)、81.00%(81/100),可见观察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在诊断肺部感染中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 标签: 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 诊断肺部感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患者行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ASCT患者,“双盲法”分基础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时间护理)各30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护理前,比较两组生存质量无差异,P>0.05;护理后较基础组;研究组EORTC-C30值更高;健康知识掌握率更高,P<0.05。结论:时间护理可提高ASCT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知识掌握度,值得推崇。

  • 标签: 时间护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生存质量 健康知识掌握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进行血细胞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抽取3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该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以上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基础临床诊断,进行血细胞检验。对比组间血细胞检查结果,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血细胞检验结果(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而言,血细胞检验的应用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通过血细胞相关指标的改变,可以将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来。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细胞检验 血细胞检验分析仪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内毒素肺损伤肺泡巨噬细胞的极化特征及其加剧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用脂多糖(LPS)气管滴注法构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Q-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特征因子IL-1β、iNOS、IL-10和CD206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NOS和CD206阳性细胞率,对巨噬细胞极化特征进行分析;体外构建M1型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检测共培养体系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和凋亡情况.结果LPS诱导的内毒素促进了肺部组织后续IL-1β、iNOS、IL-10和CD206的表达,6h时即达显著差异;但是,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6h时模型组CD68阳性细胞中iNOS阳性细胞比率(26.47%±2.1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1.62%±1.21%),而模型组CD206阳性细胞比率6h时仅为12.64%±1.01%,揭示6h时巨噬细胞的极化特征仍然是以M1型巨噬细胞激活为主;此外共培养体系下,M1型巨噬细胞降低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活性并促进了其凋亡.结论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肺泡M1巨噬细胞的激活加剧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M1巨噬细胞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也可能参与了肺组织损伤进程.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ANCA检测对川畸病(KD)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转归等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5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免疫学相关指标、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临床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比较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冠状动脉损伤、复发情况及在丙球蛋白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浓度。结果78例KD患儿血清中检测到ANCA,阳性率为67.8%。ANCA阳性与阴性组间在男女性别比例、疾病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别,但是ANCA阳性组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早于阴性组,而平均病程则比阴性组要长;ANCA阴阳两纽的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IgA、IgM平均含量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内,且组间无差异,然而ANCA阳性组IgG平均含量(15.7±10.9g/L)明显高于阴性组。随着冠状动脉损伤程度的加重,ANCA阳性率也显著性提高。结论ANCA为该病的一种常见自身抗体,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同时对急性期的病程估计具有指导意义。ANCA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的轻重密切相关,可能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以外的途径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 川崎病 临床诊断 自身抗体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