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衰竭(HBV-ACLF)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早期HBV-ACL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DPMAS治疗。比较两组生化指标、炎性因子水平、3个月存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3/60),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P<0.05。观察组3个月存活率为71.67%(43/60),对照组为61.67%(37/6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结论在早期HBV-ACLF治疗中,DPMAS的炎性因子清除效果优于血浆置换,同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痛风患者合并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医学中心门诊及住院男性痛风缓解期患者5 044例,根据肝功情况分为肝功异常组(1 351例)和肝功正常组(3 693例),分别采集临床资料,测定生化指标,将血尿酸分为四分位,分析其与肝功异常的关系。结果肝功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饮酒史、痛风家族史、合并血脂异常、脂肪肝和冠心病的比例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肝功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初诊年龄、痛风病程、体重指数(BMI)、腰围(WC)、舒张压(DB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酸(UA)、肌酐清除率(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的吸烟史、是否规律运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以及收缩压(SBP)、血糖(GLU)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C、TG、TC及UA是否合并脂肪肝是痛风患者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尿酸按四分位分组,发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肝功异常的比例均随尿酸水平升高而逐渐升高;在校正WC、TG、TC及脂肪肝后,ALT及肝功异常比例明显下降,但仍呈上升趋势。结论WC、BMI、TG、TC、UA、脂肪肝是痛风患者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UA与ALT升高独立相关。

  • 标签: 痛风 肝功能异常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阳黄证、阴黄证与肝功相关指标的内在关系,探讨阳黄证、阴黄证的本质。方法观测274例阳黄证、阴黄证、无黄疸患者肝功相关指标的水平,分析其差异。结果三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阴黄组与阳黄组谷草转氨酶(AST)及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DBI/IBI值,阴黄组比阳黄组均值高,P<0.01。总蛋白(TP)及白蛋白(A)P<0.05或P<0.01。A/G其它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阴黄患者肝组织损伤重,病程长,正气已衰,病情重。

  • 标签: 阴黄疸肝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乙肝后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mg,日1次,安络化纤丸6g,口服,日2次,疗程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AFP、乙肝DNA、腹部彩超等情况。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治疗显效26例,有效28例,无效6例,临床有效率90%,乙肝病毒得到有效控制56例,达到93.3%,以上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肝功,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安全性高,值得基础医院广泛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拉米夫定 安络化纤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功检查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年—2015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计50例设为研究组,在接受本院同时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共计5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显著的比对照组要高,经统计,(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胆固醇与白蛋白显著的比对照组要低,经统计,(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功检查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患者肝组织的受损程度与临床症状进行明确的显示,有利于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功能检查 肝硬化 应用价值
  • 简介:肝脏是多种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当肝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时,可引起多种蛋白成分浓度的改变。前白蛋白能敏感地反映肝功的变化,是反映肝功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助于肝病的早期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指导治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前白蛋白 白蛋白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补体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6岁男性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肝脏损伤,肝损伤前均有发热,最终诊断为NBAS基因缺陷。与未发现NBAS突变的患者不同,确诊有NBAS突变的患者在每次肝功损伤前均患有发热性疾病,发热24~72 h后可出现肝功异常,甚至肝衰竭。以此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反复出现发热相关性肝脏损伤患者应注意NBAS基因缺陷可能。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NBAS基因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及肝功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确诊的98例脂肪肝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体检正常者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脂指标及肝功指标并分析比较。结果脂肪肝观察组的各项血脂指标、肝功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指标和肝功指标对于及早诊断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脂肪肝 肝功能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病人肝功生化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85例为观察组主要进行肝功生化检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85例为对照组,也进行肝功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总胆汁酸和白蛋白以及血胆固醇等和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生化检验可有效诊断损伤程度,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肝功能 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功生化检验的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6月—2016年12年1731例来我院就诊的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223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22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肝功生化检验,对比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的差异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HE(2026.22±428.50)U/L、ALB(31.28±4.91)g/L、CHO(3.03±0.17)nmol/L、TBA(57.15±20.07)μmol/L,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CHE、ALB、CHO、TBA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且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肝功生化检验可判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是否异常,分析肝脏受损程度,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和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 生化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样本溶血对肝功检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9月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98例,所有人均空腹静脉采血4mL,取两支干燥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将血液注入试管中,每管2mL。A管离心10分钟,马上进行测定。而B管震荡20分钟,使之溶血,再进行离心测定。结果B管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的浓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浓度下降,且升高和下降的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功检验中,血液样本溶血会对检验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在使用肝功检验后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6-2016.6收入90例肝硬化患者及90例健康体检者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9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采用肝功检验。比较两组检测后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血清胆固醇(CHO)的含量,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指标。结果观察组在ALB、CHO、CHE上显著比对照组低(t=-27.387、-53.018、-66.941,P<0.05),在TBA上显著比对照组高(t=86.427,P<0.05)。结论肝功检验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必须检测项目,检测出的ALB、CHO、CHE、TBA能直观反映患者肝功受损程度,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肝功能检验 肝炎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功检验中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选取65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肝功检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清胆固醇水平(CHO)、总胆汁酸水平(TBA)、白蛋白水平(ALB)、血清胆碱酯酶活性(CHE)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检验,可通过肝功同指标,充分了解肝组织受损程度,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肝功能检验 结果 判断 严重程度
  • 简介:对56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肝功损害的药物,常见有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物、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中药制剂,如双黄连等,患儿有应用相关药物史,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临床袁现多有发热、皮疹、瘙痒、恶心、食欲不振、黄染、肝肿大等。给予停用致病药物及保肝、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药物 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检验结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肝功检验临床资料,与88例同期检验肝功的健康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和不同级别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胆固醇(CHO)、白蛋白(ALB)及血清胆碱酯酶(CHE)指标均较低于对照组,总胆汁酸(TBA)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级别CHO、ALB、及CHE指标均有所下降,TBA水平则显著升高,ChildA与B级CHO、ALB比较无显著差异,与C级比较则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结论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检验,不仅能有效反映肝功状况,还可依据检验结果进行快速、正确的临床治疗分析,制定合适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溶血标本对肝功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5月一2010年8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62例体检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溶血标本的肝功检测(对照组)和非溶血标本的肝功检测(观察组),比较两组结果的准确度。结果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浓度降低,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浓度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检测结果的溶血影响,因此在进行肝功检测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血样产生溶血。

  • 标签: 溶血 肝功能检测 准确性
  • 简介:背景:急性肝功衰竭(AHF)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目的:研究尼克酰胺在AHF小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700mg/kg和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AHF模型。将5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尼克酰胺对照组、AHF模型组、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000mg/kg),检测ALT、AST、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将另外40只小鼠分为AHF模型组、0.9%NaCl溶液组以及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动态观察72h内的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尼克酰胺对照组相比,AHF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明显,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低、中、高剂量尼克酰胺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37.5%、62.5%、100%,均显著高于AHF模型组(P均〈0.05)。结论:尼克酰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对AHF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生存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烟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功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7,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结论婴幼儿肝功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 标签: 肝功能不全 巨细胞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4型,人 黄疸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