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妊娠是一种少见的异常位置妊娠。因孕囊着床的宫部内膜较正常子宫体部薄,受孕后蜕膜发育差,故患者多于孕12周内发生腹痛、阴道流血而流产。妊娠至足月者实属罕见。我院自1986年1月~2005年6月期间住院分娩产妇39520人次,剖宫产术中确诊宫妊娠6例,发生率为1.52/万。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宫角足月妊娠 住院分娩产妇 宫角妊娠 子宫体部 阴道流血 12周
  • 简介:目的探讨宫妊娠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4例宫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诊断为子宫妊娠,5例误诊为宫外孕,5例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未见绒毛组织,持续阴道出血,经B超诊断为宫妊娠。34例均治愈,21例手术治疗,11例行B超下清宫术,2例保守治疗。结论宫妊娠常易误诊,危险性大,早期诊断是关键,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应个体化。

  • 标签: 宫角妊娠 诊断 治疗 B超 腹腔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枕穿刺和前穿刺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自发性脑室出血病人49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4例在入院6h内行枕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对照组25例在入院6h内行前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其余基础治疗两组基本相同。结果治疗组脑室积血吸收较对照组快,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枕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可以更加早期清除脑室出血,降低死亡率,其疗效优于前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穿刺 尿激酶
  • 简介:'第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卫星会议之:桥小脑肿瘤手术及相关技术学习班'因故取消,请已报名参加该学习班的代表改选参加其他学习班或大会。另外,'卫星会议之一:神经内镜学习班'和'卫星会议之

  • 标签: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 会议桥 卫星会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阴道维超声在宫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入的孕妇中,通过临床资料的筛选,挑出经临床病理与手术证实的50例宫妊娠与50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将前者定义为对照组,后者定义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均行阴道维超声诊断方法,比较双方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宫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均经阴道维超声方法进行诊断,宫妊娠组诊断准确率明显较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组低,双方在诊断准确率中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妇产科以阴道维超声作为诊断方法,对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诊断的准确率较宫妊娠高。

  • 标签: 阴道三维超声 宫角妊娠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诊断准确率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桥小脑胆脂瘤是继发性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叉神经痛复发。结论: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以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 标签: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定本院于 20 09 年 1 月到 201 7 年 1 2 月收诊的 8 例桥小脑脑膜瘤(叉神经痛型) 患者,均行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比较手术前后 桥小脑脑膜瘤(叉神经痛型) 患者的 SF-12 总分 。结果:桥小脑脑膜瘤(叉神经痛型)患者的 SF-12 总分( 83.71±6.42 )分手术后,较 手术前 高 (P<0.05)。 结论: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可提高桥小脑脑膜瘤(叉神经痛型) 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使用。

  • 标签: 临床特点 桥小脑角脑膜瘤 三叉神经痛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胆脂瘤致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9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胆脂瘤致TN 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5+5.3)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3.7+2.5)年;左侧12例,右侧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84.2%),次全切除3例(15.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术后面部麻木3例(15.8%),脑脊液切口漏2例(10.5%),眩晕1例(5.2%),无菌性脑膜炎1例(5.2%),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8例同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均定期随访。19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急性脑积水及死亡等。术后随访5~80个月,所有患者无疼痛,1例(5.2%)出现肿瘤复发。结论TN型桥小脑胆脂瘤手术疗效显著。尽早行颅脑MRI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及TN症状缓解,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脑干。显微手术配合神经内镜有助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损伤,存在血管压迫者需同期行血管减压术。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胆脂瘤 桥小脑角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寻T11肋椎大小对L,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的影响及其与侧方成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L1椎体爆裂骨折。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45±18.49)岁。损伤椎体均为L,椎体。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车祸伤23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至入院时间2h至24天,中位数24h;损伤至手术时间2—17天,中位数6天。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0例,E级20例。手术固定范围:T12~L2固定64例,T12~L1固定12例。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损伤节段为中心的脊柱正侧位片。肋椎是脊柱正位像的中轴线与T12椎体上终板的延长线在手术侧(如左侧)第11肋骨的交会点与T11椎体左上角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冠状面Cobb’s测量方法为固定螺钉所在的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固定螺钉所在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而不是伤椎的上位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与伤椎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以肋椎的平均值为基点分为两组,分别是〈60°组和〉60°组。测量比较两组的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分别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肋椎与椎体螺钉A、B及术后冠状面Cobb’s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60°组36例,〉60°组40例,两组的术后冠状面Cobb’s、椎体螺钉A、椎体螺钉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A、B与肋椎的大小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T11肋椎的大小即第1I肋骨的倾斜程度与术后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置钉的角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会阴超声测量3种生理状态下肛直肠(ARA)的变化与产后女性盆底器官脱垂(PO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同期(产后6~8周)检查盆底超声的147例女性,测量并分析其超声数据,按照诊断标准分为POP组与对照组。测量在静息状态下、最大缩肛状态下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ARA,比较3种生理状态下两组间角度变化的差异,分析最大Valsalva动作下ARA变化状态与POP的相关性。结果最大缩肛状态下ARA较静息状态时减小(χ2=42.64,P<0.001),最大Valsalva动作下ARA较静息状态时增大(χ2=38.43,P<0.001)。在3种生理状态下POP组与对照组间ARA及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最大Valsalva动作下ARA较静息状态减小时患有POP的风险增高(OR=2.690,95%CI=1.074~6.739,P<0.05)。结论最大Valsalva动作下ARA减小可能增加POP风险,可将最大Valsalva动作下ARA变化纳入POP的超声观察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盆底器官脱垂 产后期 肛直肠角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巩膜隧道切口联术治疗急性闭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3例 (33只眼)高眼压下施行巩膜隧道小梁切除、手法碎核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前房角分离术。比较术前、术后 3d、 1w、 1mo和 3mo视力、眼压、 前房深度、房角的差异,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妊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7例宫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宫妊娠中经B超检查25例确诊,7例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5例诊断为宫内妊娠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未见绒毛组织,持续阴道出血,经宫腔镜检查为宫妊娠。37例均治愈,8例未破裂在B超引导下负压吸引成功;15例在宫腔镜定位下负压吸引成功,10例腹腔出血或术前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行腹腔镜下探查,行宫切开取胚术,4例腹腔大出血直接开腹行宫楔形切除术+患侧输卵管切除。结论宫妊娠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为诊断宫妊娠首要筛选手段,宫、腹腔镜检查确诊。早期诊断是关键,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应个体化,以求用最小的损伤途径保持生殖器官完整性。

  • 标签: 宫角妊娠 诊断 治疗 B超 宫腔镜 腹腔镜
  • 简介:报告2例女性外阴血管皮瘤,患者分别为58岁和69岁,临床表现均为大阴唇出现多个紫红色、蓝黑色类圆形丘疹。病理表现均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扩张的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诊断:血管皮瘤。

  • 标签: 血管角皮瘤 女性外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子宫妊娠及误诊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22例子宫妊娠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只有3例患者和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其余患者均在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结论超声是一种诊断宫妊娠理想方式,在进行诊断的时候,推荐经阴联合经腹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检查,这样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宫妊娠疾病的临床诊断率。

  • 标签: 经腹超声 经阴超声 宫角妊娠 诊断价值 误诊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耳内镜在桥小脑(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面神经肿瘤2例,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桥小脑角手术 内镜辅助 面神经功能 2002年11月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后组颅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