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前些时候我曾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有关人地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了初步论述。这些看法并不见得成熟,很希望得到各方的指导。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看法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因而感到

  • 标签: 农业地理 中国历史 地理环境 农耕区 人地关系 古代社会
  • 简介:长城的修筑与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城镇建设的发展,导致长城周边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本文着重研究长城和长城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关联性,同时提出保护长城应同时有效地保护长城的生存环境,体现历史环境特征。希望对不同地段长城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长城 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环境 保护
  • 简介:历史的记述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英阶层的记述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主流文献当中。另一种是在民间的历史叙事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口头叙事、地方性仪式和各种地方性文献中。民间力量在认同国家历史的过程中,也在用自己地方性的视野去叙述着历史事件,即用传说或祭祀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赵世瑜先生认为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 标签: 地理分布 历史叙事 集体记忆 交趾 马援 东汉
  • 简介: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不同族群在此交流、融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使得多元性农业经济在中原地区并存发展。中原地处黄河中游,这既使其免遭史前洪水的极大破坏,又将其推向治理史前洪水组织中枢的位置。正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诸多有利因素,决定了中原地区的先民最早走向文明,建立国家。更多还原

  • 标签: 中原地区 夏朝 国家起源 地理因素
  • 简介:抗战时期成立的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地理研究机构。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成立缘起、组织结构、学术旨趣与研究方向等相关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对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学术体制的大致形成,还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研究的职业化进程,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地理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但其历史命运也证明:在现代中国,地理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刚性支持。

  • 标签: 地理学史 北碚 中国地理研究所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汉民族迁徙的大势及其与方言发展演化的关系,论述了历代移民及其对汉语方言地理的影响。首先,从先周时代到西晋末年几次重要的南向移民行动产生了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渊源;其次,西晋末年以后由北面的三次汉族人民迁移决定了汉语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第三,元代以后的东西向移民以及清代以来对东北和台湾的移民对汉语方言地理作了重要的补充。

  • 标签: 中国 历代移民 方言地理 影响
  • 简介:自汉代以来,传统天文分野学说主要有十三国与十二州两套截然不同的地理系统,古今学者皆以战国时代的政治版图与汉代十三刺史部来解释它们的来历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出自汉初星占家之手的十三国系统,是在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大国十二”之说的基础上,再加上周王室拼凑出来的;始见於《史记.天官书》的十二州系统,则源於武帝元封间所建立的十二州制。前者大致反映了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地理观念,而後者则主要体现的是汉武帝以後“大一统”的政治地理格局。自东汉以後,这两种分野地理系统逐渐走向合流,至西晋时期最终形成一种以十二州系统为主并兼容十三国系统的分野学说。

  • 标签: 天文分野 二十八宿 十二次 十三国 十二州
  • 简介:在柳宗元的游记作品中,《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得到的关注并不太多。虽然姚鼐《古文辞类纂》、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等重要文章选本皆收入此篇,但此文影响力显然不及“永州八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在于此文的写法。

  • 标签: 柳宗元 山水 柳州 《古文辞类纂》 地理 风景
  • 简介: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极有可能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融合的历史事实。

  • 标签: 古城寨城址 祝融之墟 大隗氏 黄帝
  • 简介: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本文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它既包括与民族实体相关的人文现象,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部门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应视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方法论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和动态过程性原则,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可兼采并用.

  • 标签: 民族历史地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学科属性 研究方法
  • 简介:藏文《世界广论》对于中国地理学史的贡献房建昌自1938年王庸先生发表《中国地理学史》一书以来,至今类似的论著已有不少,但均未知藏族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故笔者在此作一初步介绍,以期引起中国地理学史研究者的注意。有清一代,藏族学者不仅用藏文撰写了大量的...

  • 标签: 中国地理 藏文典籍 尼泊尔 西藏社会科学院 札萨克 珠峰地区
  • 简介:本篇依据藏汉文历史文献,重要是经过作者亲临实地即田野调查、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考证了具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也是藏汉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迹名胜青海循化孟达天池古建筑及其遗墟之由来,其在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历史地位和影响。

  • 标签: 孟达天池 古建筑遗墟 历史影响
  • 简介:3月1日.建瓯市方志委举办建瓯地情系列丛书《建瓯通·地理卷》首发送书活动。市中心活动现场悬挂展出26面图文并茂的“建瓯地情”展板,系统展示建瓯文明发展史.重点介绍“建瓯十大历史名人”、“建瓯十大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建瓯知名企业选介;现场背面拉起建瓯地情专题宣传帷幕.亮出“福建建瓯有三霸,

  • 标签: 建瓯市 发送 地理 方志 系列丛书 图文并茂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亡辽录》与《辽史·地理志》节镇(度)州不同记载的比较研究,指出造成记载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书史源不同;二是两书记录的是辽代不同时期节镇(度)州的设置状况。《亡辽录》由原辽朝进士史愿所作,反映了乾统中至天庆五年(1115)前节镇州的设置状况。《辽史·地理志》源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前者著录的是重熙中的节镇州,后者记载的是清宁七年(1061)以后的节镇州。

  • 标签: 地理志 辽志 《辽史》 耶律俨 乾统 辽代
  • 简介: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交叉时,“地方”则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本文结合英美地理学刊物中若干涉及“地方”研究的文章,挖掘了地方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人文地理学诸分支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的结论是:地方研究可支撑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的研究;支撑区域地理学地方营销和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支撑城市地理学公众参与式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支撑政治地理学的选区策略制定。因此,“地方”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存在意义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学术营养,同时,文化地理学对地方的研究也可以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社会应用能力更强。

  • 标签: 地方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 简介:自从《穆天子传》从晋代汲郡战国时期魏王墓中发现以来,便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疑团,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 标签: 中新疆 传中 历史民族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 标签: 金融排斥 研究进展 金融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