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次仁罗布的小说《神授》发表在《民族文学》2011年第一期,并荣获该刊物小说年度奖.小说中写了一个神授的故事:公元1979年,色尖草原上拉宗部落十三岁的放牧少年亚尔杰被格萨尔王的大将丹玛看中,丹玛用宝刀划开亚尔杰的肚皮,掏出了其五脏六腑,在亚尔杰的腹内放置了一摞摞经文,用针线缝合好伤口,从此亚尔杰就成为世间宣传格萨尔王功绩的说唱艺人,并且和草原上的一匹巨狼成了朋友.从现实的层面看,故事离奇得让人难以相信.这让人联想起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在《巨人传》里,怀孕的高朗古杰夫人吃多了牛肠竟然脱了肛,下人们不得不给她灌收敛药,结果却害得她胎膜被撑破,胎儿高康大滑人静脉,又顺着脉管往上走,最后从他母亲的耳朵里生出来.在拉伯雷的时代,小说和读者还没有签下真实性之约,小说并不想摹仿现实,它们只想逗人乐、让人开心、让人惊奇、让人着迷.读者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确切的知道,它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是游戏性的,当不得真.

  • 标签: 反思民族 小说神 文化追寻
  • 简介:<正>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呼伦贝尔,也很惭愧,生怕自己不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内容、有益的知识。因为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家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机会是均等的,在过去,地域、方位和受教育的程度对获得知识方面有差异,而现在,我所知道的,大家基本也都知道,所以很难说我能给大家带来有效的专业的内容。刚才工作人员说我这是专家讲座,我还有点不适应,其实我现在很怕别人说我是专家,因为专家应该安静地坐在书斋里,认真地读书、思

  • 标签: 民族文学 大家好 信息时代 鲁迅文学奖 八十年代 底层人物
  • 简介: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在2013年夏天全面爆发,本文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为例,感受青春电影带来的心灵及情感共鸣,当感动、争议、赞美、吐槽汇集在这一类电影中时,当它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超越电影本身引起大众争论不休时,我们应当从更长远的角度和更现实的高度去思考中国内地青春题材电影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 标签: 青春 青春电影 票房 时代文化
  • 简介:<正>20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商业大潮汹涌澎湃,"中国的消费文化基本发展成型,大众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需求"[1]。时代语境的剧烈变化,使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化探索历史反思已然退潮,在

  • 标签: 女性电影 宁瀛 李少红 商业大潮 黄蜀芹 文化探索
  • 简介:通读巴·那顺乌日图散文集《来自阳光草原的祝福》颇有感触,概括起来三个词,飘逸、阳光、诗意。飘逸,指的是其散文创作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风格;阳光,指的是其散文创作的书写视角和情感温度;诗意,指的是其散文创作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

  • 标签: 那顺乌日图 诗意表达 审美境界 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 晚唐诗人
  • 简介:提到史诗叙事小说,我就会想起那个著名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的队伍,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马尔克斯之后,我认为大凡史诗叙事小说都是有野心的创作,也是有责任感的创作,尤其是那种时空跨度在几十上百年的叙事,因为这种创作无异于一场拓荒,在一片繁盛到荒芜的大地上挖掘一个已经消失的又明明存在着的世界。

  • 标签: 小说叙事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双龙镇 《白鹿原》 奥雷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自我意识的觉醒,理论领域的拓展都为这一时期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土裔美国学者主动参与到本民族文学、文化的批评与重构活动当中。他们一开始以"他者"的姿态出现,将印第安文化本质化,并将其看作一个与欧洲美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体系;随后他们将目光转向民族文化内部,提出了部落现实主义的构想,更加强化了这种"他者"意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的融合主义又成为新的热点。本土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而开放性正是这一领域的魅力所在。本土裔美国学者的批评活动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他者"表达的典范。

  • 标签: 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 他者 文化本质主义 部落现实主义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作为一名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准确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打好基础,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本文主要针对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提出几点措施,以期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 标签: 中职生 口语表达 培养策略
  • 简介:蒙元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元曲的发展。元曲是以杂剧(杂剧文学)和散曲两条脉络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促进而发展。戏剧则逐渐向完整的故事化、人物的性格化、表演的程序化而日益提高和成熟。杂剧作家产生了关马郑白风格各显的四大家。散曲则经过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及流派。文章梳理了蒙元以来六百年间各方家对元散曲作品及作家风格的认定和表述以及他们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基本取得的共识;文章对传统文献对散曲风格主要存在"豪放、清丽"的二分表述提出了质疑,并比较宋词的"豪放"与散曲的"豪放"的本质差别,指出这一词界定元散曲的不准确性;文章在对《全元散曲》全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散曲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相互关联又相互有别的风格体系,主张用"俗俏、旷达、清丽"来表述与界定,并用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为首的作家群若干作品实例予以佐证。

  • 标签: 元散曲 流派 二分界定 三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