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非红细胞生成组织表达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提示EPO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可能成为抗肿瘤细胞增殖治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Epo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近年脑肿瘤的研究渐多,现将EPO及受体在脑肿瘤中的表达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缺血所致脑损伤和痴呆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诱导脑卒中。再灌注1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糖尿病对脑缺血后梗塞灶体积以及皮层神经细胞内淀粉样蛋白(Aβ)及其生成关键酶β-分泌酶(BACE)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实验动物梗塞灶体积增大,且皮层存在大量神经元样及活化的胶质细胞样细胞内表达Aβ和BACE。结论糖尿病加剧脑缺血损伤及皮层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卒中后更为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产生有关。

  • 标签: 糖尿病 脑缺血 Β淀粉样蛋白 淀粉样前体蛋白
  • 简介:本文对护士专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提高护士专业自主性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护士专业自主性的提升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专业自主性 护士 影响因素 综述
  • 简介:“护患关系协调与纠纷处理”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专升本远程教学改革体系中的一门课程,经实践专家研讨确定了符合护士能力发展规律的从简单到复杂的4个学习情境。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符合情境要求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对2013-2015级115名学生的教学实践显示:74.50%以上的学生能自主选择到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86.62%的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情境案例,反思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临床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 标签: 护患关系 情境教学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主诉发作性抽搐、言语不能伴不自主张口2个月,于2008年6月2013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个月前自诉“受凉”后开始咯血,为鲜血,200ml/d.无呼吸困难和窒息,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下肺肺炎”,予以左氧氟沙星(具体剂量不详)抗炎和垂体后叶素(具体剂量不详)止血治疗,2d后症状缓解,继续应用上述药物。

  • 标签: 发作性抽搐 言语不能 止血治疗 垂体后叶素 左氧氟沙星 呼吸困难
  •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已被证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阐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信号转导途径,及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重点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 简介: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使用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内地则刚刚起步。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重症监护、肿瘤等专科专士护理人才,说明我国对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重视。中山大学护理学院继2001年与其附属肿瘤医院、香港大学专业深造学院、香港造瘘治疗师协会合作

  • 标签: 专科护士 香港大学 中山大学 培养 合作 附属肿瘤医院
  • 简介:目的:构建基于医护合作的遗传性肠癌门诊并评价其实践效果,以规范遗传性肠癌患者的管理、改善其亲属肿瘤防治的效果并推动遗传性肿瘤诊疗及研究的规范化发展。方法:构建基于医护合作的遗传性肠癌门诊,由经过严格选拔并培训的1名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和1名肿瘤专科护士出诊,规范了出诊医生及护士的资质和培训要求,确立接诊对象为有遗传性肠癌风险的患者及亲属。由护士预约、询问患者家族史并绘制家系图、收集患者及家属的诊治资料,主任医师接受就诊对象的遗传咨询。结果:经过2年半的实践,共接诊502人次,收集并绘制家系图223个,确诊并随访管理遗传性肠癌家系120个;患者亲属中,检出携带高危风险基因52例,肠镜筛查检出肠癌5例,息肉8例。结论:遗传性肠癌门诊的设立,使遗传性肠癌患者得以确诊,并提高高危亲属的基因检测及肿瘤筛查率,促进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遗传性肿瘤门诊的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 医护合作 门诊 遗传咨询 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后处理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逆转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Sham组、SAH0组、SAH1组、SAH2组、SAH3组.Sham组假穿刺,其他4组行枕大池穿刺注血的方法造模.Sham组和SAH0组造模24h后静脉单次注入生理盐水0.1mL/kg,SAH1组、SAH2组、SAH3组分别静脉单次注入EPO500IU/kg、1000IU/kg、2000IU/kg.所有动物存造模完成后48h处死,使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问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基底动脉收缩系数以及海马CAI区神经元密度.结果基底动脉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Sham组血管管壁无增厚、无增生或坏死:SAH0组、SAH1组血管壁明显增厚,结构紊乱,中膜明显变厚,平滑肌排列紊乱;SAH3组血管内弹力膜皱折,SAH2组血管改变介于SAH1和SAH3组之间.基底动脉管腔面积SAH2组[(0.10±0.01)mm2]、SAH3组[(0.16±0.02)mm2]较SAH0组[(0.07±0.02)mm2]明显增大,基底动脉收缩系数SAH2组(1.22±0.06)、SAH3组(1.15±0.03)较SAH0组(1.31±0.09)明显减小,海马神经元密度SAH3组[(126.8±5.7)个/mml较SAH0组[(99.3±9.6)个/mm]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24h,单次静脉注射EPO不仅可以逆转家兔基底动脉痉挛,还可以减轻其脑神经细胞损伤.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脑外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PO治疗组.后2组建立液压冲击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接受同样的操作但不接受液压冲击,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伤后除EPO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EPO(5000U/kg)2d外,另外3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外伤后30d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伤后37d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训练后2、3、4、5d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潜伏期最短,模型组最长,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搜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原来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最高,模型组最低,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高于另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压冲击造成的颅脑损伤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外源性给予EPO可以改善外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EPO促进BDN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 脑源性生长因子
  • 简介:传统上认为帕金森病(IPD)是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造成运动系统障碍的一种疾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IPD的病变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临床上IPD患者往往伴有情绪、认知、感觉和ANS障碍等方面的改变,有时上述病变甚至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 标签: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Iα)及其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4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40只)、预缺血+再缺血组(IP+MCAO,40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组织进行脑梗死体积测量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Iα与EPO蛋白的表达.结果(1)IP+MCAO组中1d、3d、7d亚组的梗死体积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减小;(2)IP+MCAO组1d、3d、7d亚组中HIF-Iα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IP+MCAO组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Iα及EPO蛋白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缺血耐受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对照组;③SAn组;④SAH+安慰剂组;④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组。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h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S-100B的含量.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CVS)。结果SAH+rHuEPO组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少(P〈0.05);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P〈0.05);SAH+rHuEPO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增大(P〈0.01),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的皮质神经元凋亡,降低脑脊液中的S-100B蛋白含量。并部分缓解CVS,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红细胞生成素 血管痉挛 颅内 S100蛋白质类
  • 简介:目的:在成人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方法:选取2010级三年制高专护生2个班共105人为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工作过程即“入院评估一术前准备一术后护理一健康教育”4个环节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2010级另2个班107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2.4%的护生认为该组教学方法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83.8%的护生认为能够融“教、学、做”为一体;89.5%的护生认为有利于护生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85.7%的护生认为在仿真的临床情境下进行护理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其学习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能够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

  • 标签: 教学情境 工作过程 成人外科护理学
  • 简介:分析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l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诊治分析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岁。交通事故伤13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2例。GCS3-5分13例,6-8分8例,其中脑挫裂伤、

  • 标签: 脑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昏迷
  • 简介:2008年2月29日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独家期刊数据库合作协议。中华医学会拥有百年办刊历史,其主办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刚刚庆贺了120周年华诞。截至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已达118种,形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大的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医学期刊出版机构,

  • 标签: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杂志 期刊数据库 合作协议 万方数据 医学期刊
  • 简介:【项目简介】本项目是加拿大枫叶呼吸集团(MapleRespiratoryGroup,MRG)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及美国多导睡眠撞娅委虽会(BRPT)教育大纲和教学要求开发的睡眠技术教育课程,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CAGSS)指导并组织实施,是国内目前唯一拥有BRPT认证的系统课程,是中国注册多导睡眠技师(ChineseRegisteredPolysomnographicTechnologist,CRPT)教育的一部分。

  • 标签: 医学学会 老年学 睡眠 培训项目 中国 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