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陈旧孤立型次趾跖骨头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有症状的陈旧孤立型次趾跖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受伤时年龄平均为26.2岁(19~36岁)。2例患者初诊时被漏诊。术前主要症状为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受限,X线和CT提示远折端向背侧翻转移位。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次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AOFAS-LM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跖趾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7.8个月(6~4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LMI评分平均为90.6分(82~100分),VAS疼痛评分中位数为0分(0~2分),跖趾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中位数为40.0°(35°~45°),均较术前[70.6分(59~79分)、4分(2~5分)、10.0°(5.0°~10.0°)]改善。所有患者均能恢复至受伤前的活动水平。3例患者出现跖趾关节关节炎改变。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孤立型次趾跖骨头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跖骨 关节内骨折 治疗结果 次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用于辅助治疗陈旧眶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0例陈旧眶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8~56岁。术前行头颅CT薄层扫描,将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模型确定手术方案,进而打印三维头颅模型,制作截骨导板及复位导板引导术中截骨及复位。采用Mimics软件测量术前和术后3 d双侧眶点连线与双侧耳点连线的夹角(A-OT值)、双侧颧突点至面中线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宽差)及双侧颧突点至过骨外耳道中心点的垂线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突差),以Hertel突眼计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侧眼球突出度,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3年,手术前后A-OT值分别为(8.41±2.46)°和(2.67±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42,P<0.001); 面宽差分别为(9.12±1.02) mm和(1.5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46,P<0.001);面突差分别为(9.22±0.95)mm和(1.53±0.6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84,P<0.001);除4例眼球摘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度术前为(7.81±1.25) mm,术后6个月为(12.78±0.65) mm,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83,P<0.001),术后无复视及眼球异常运动。结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陈旧眶颧骨折的治疗,有助于准确诊断及辅助精确复位,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眶骨折 颧骨骨折 计算机辅助设计 打印,三维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 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分析。方法前瞻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张家口市第二医院行X线检查确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w、半年及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满意率、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年12~18个月,随访率100%。术后1 w观察组优良率为90.24%,对照组为87.8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为(11.2±3.1)cm,长于对照组的[(6.5±1.7)cm,t=8.598,P<0.05],术中出血量为(157±32)ml,多于对照组的[(39±12)ml,t=22.230,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12±4)d,短于对照组的[(16±5)d,t=3.595,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w的Harris评分为(42±6)分,高于对照组的[(40±5)分,F=4.056,P<0.05];术后半年的Harris评分为(82±5)分,高于对照组的[(78±5)分,F=8.191,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5.37%,对照组为90.24%,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9.5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8,P<0.05)。术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4.88%,对照组为12.2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5,P<0.05)。结论采用PFNA和PC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经皮加压钢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 899 814人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 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的粗住院率为4.39/1 000人年。在控制了固定队列人群年龄增长后,2009-2016年间,不同部位的骨折住院率均呈上升趋势,任意骨折年增长率(95%CI)为9.1%(8.3%~9.9%)。除髋部骨折外,农村骨折住院率高于城市(P<0.05),农村和城市的任意骨折住院率分别为5.42/1 000人年和3.24/1 000人年。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50岁时,除骨盆骨折外,男性骨折住院率高于女性;≥50岁时,女性骨折住院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的同时,也表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骨折的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预防骨质疏松和防止伤害相关骨折的发生,从而减少骨折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住院率 三间分布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舟骨近端或腰部骨折后,常合并近端血管损伤,影响骨折近端血供。复位欠佳或固定不可靠均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常常出现腕关节不稳定、塌陷及创伤关节炎等并发症,进一步造成关节疼痛及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陈旧舟骨骨折治疗关键为重建血供,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髂骨植骨、桡骨远端逆行骨瓣、含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瓣等,但存在缺少血运、转移距离有限、切取困难、蒂部较短等缺陷。笔者对8例陈旧舟骨骨折伴骨坏死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探讨其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血管 股骨
  • 作者: 黄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用于胸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胸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常规组两组,在参照组展开综合护理干预,而常规组则采用一般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效果。结果:参照组在综合护理干预后对护士态度、护理能力、科普水平、随访态度评价较高,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得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在胸椎骨折治疗康复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综合性护理;胸椎骨折;应用效果
  • 作者: 姜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秭归县中医医院,湖北 宜昌443600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控制手术治疗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行外固定支架控制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控制手术治疗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良好,可促进患者恢复,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创伤骨科;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修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影像学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骼强度下降、骨微结构退变、骨骼脆性增加的全身骨骼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患者身心健康。随着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研究转向骨质疏松相关分子发病机制及针对治疗药物研究。本文重探讨骨质疏松的相关分子发病机制及目前临床相关治疗方式,为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致病机制分子研究及治疗上作一综述。

  • 标签: 骨质疏松 病因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5月至2020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651例,女94例;年龄11~89岁,平均43.8岁。统计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损伤原因、跌落高度、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脊柱骨折例数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70例(9.40%)发生脊柱骨折。单纯跟骨骨折患者和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单或双侧跟骨骨折、ISS评分及跌落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25, 95%CI:0.095~0.532, P=0.001)、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OR=3.582, 95%CI:1.705~7.526, P=0.001)、ISS评分(OR=5.229, 95%CI:1.605~17.035, P=0.006)及跌落高度(OR=49.820, 95%CI:23.068~107.597, P<0.001)是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处坠落(>3 m)、高ISS评分、双侧跟骨或男性跟骨骨折患者需要高度关注脊柱损伤。

  • 标签: 跟骨 骨折 脊柱骨折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个两例先天性失明患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为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及其表型正常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LRP5基因变异位点。通过蛋白质功能软件预测、PubMed和相关数据库检索变异位点的致病。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测序结果,根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候选变异的致病。结果两例患者均先天性失明且均有多次骨折史,小眼球畸形、角膜不同程度浑浊。1例患者智力正常,另1例存在语言障碍。2例患者LRP5基因均存在c.1007_1015delGTAAGGCAG(p.Cys336X)、c.4400G>A(p.Arg1467Gln)和c.4600C>T(p.Arg1534X)杂合变异。患者母亲检测到c.1007_1015delGTAAGGCAG杂合变异,父亲检测到c.4400G>A、c.4600C>T杂合变异,姐姐未检测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LRP5基因c.1007_1015delGTAAGGCAG(p.Cys336X)和c.4600C>T(p.Arg1534X)变异均判定为致病(PVS1+PM2+PM3,PVS1+PS1+PM2)。结论LRP5基因c.1007_1015delGTAAGGCAG(p.Cys336X)和c.4600C>T(p.Arg1534X)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两例患者骨质疏松-假性神经胶质瘤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 标签: 先天性失明 骨折 LRP5基因 骨质疏松-假性神经胶质瘤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端骨钙素(N-MID)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00例≥60岁男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BMD)水平将患者分为非骨质疏松组(62例)和骨质疏松组(38例)。对所有患者的BMD进行测量,同时检测血清中瘦素(Leptin)、25羟维生素D3[25(OH)D3]、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和N-MID水平;进行N-MID与其他指标的相关分析;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绘制出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N-MID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胸椎BMD、腰椎BMD、髋BMD、Leptin、25(OH)D3、BAP和N-MID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PICP、ICTP、β-CTX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均P<0.05)。N-MID与胸椎BMD、腰椎BMD、髋BMD、Leptin、25(OH)D3和BAP均呈正相关(r=0.374、0.501、0.428、0.672、0.691、0.807,均P<0.05);N-MID与PICP、ICTP、β-CTX和HbA1c均呈负相关(r=-0.419、-0.293、-0.313、-0.405,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ID是骨质疏松患者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5,P<0.05);血清N-MID诊断骨质疏松的ROC下面积为0.851(95%CI 0.724~0.943),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Z=4.073,P<0.001)。以N-MID浓度为12.26 μg/ml作为诊断截点,N-MID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依次为83.93%和72.61%。结论老年男性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N-MID降低,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老年男性T2DM合并骨质疏松诊断指标。

  • 标签: N-端骨钙素 老年 男性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联络服务模式预防发生二次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入丽水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中选出15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观察组(接受骨折联络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各79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为(88.15±5.04)分,骨质疏松确诊率为29.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5±4.88)分和13.92%(t=10.77,χ2=4.54,均P < 0.05)。观察组衰弱评分为(7.21±2.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4±1.79)分;观察组功能独立测量量表评分[(113.14±4.35)分]、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56.94±4.9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69±5.71)分和(51.53±4.31)分(t=5.05、12.94、7.35,均P < 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χ2=4.24,P < 0.05)。结论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骨折 护理 老年人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 预防 二次骨折 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
  • 简介:摘要肌少症和髋部骨折均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随着近年来肌少症不断受到重视,其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肌少症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的流行病学证据出发,探讨肌少症作为老年人髋部骨折病因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肌少症 髋骨折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板前移术治疗陈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对8例陈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掌板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3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影像学检查发现7例近指间关节无半脱位,1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近指间关节出现半脱位。末次随访时,患手平均握力为健侧的92%。手功能恢复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结论掌板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可以重建陈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较大程度恢复患指屈伸功能,是治疗陈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指间关节 骨折 脱位 陈旧性 掌板前移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治疗Ⅱ、Ⅲ期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塌陷(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SN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我科接受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的9例Ⅱ、Ⅲ期SNAC患者的临床资料,Ⅱ期SNAC 2例,Ⅲ期7例。术中均完整切除舟骨,切除部分桡骨茎突,月骨与头状骨植骨融合。术后记录月头关节融合体骨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握力、静息和发力后腕关节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98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静息时腕部疼痛消失,3例在重体力劳动时感觉腕部疼痛,休息后缓解。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握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按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Ⅱ、Ⅲ期SNAC,能减少融合腕骨间关节,保留未受累关节,增加腕关节术后活动范围。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进行性塌陷 关节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并恢复桡骨远端泪滴角在月骨窝关节面前侧塌陷的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2年收治的29例(31侧)泪滴角改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4.9±15.1)岁(范围20~78岁)。2例双桡骨远端骨折的双腕均出现泪滴角改变,均纳入本研究。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9±3.2) d(范围4~17 d)。除2例骨折单纯掌侧入路,余病例应用掌背侧联合入路。均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术前及术后测量泪滴角,比较手术恢复泪滴角的效果。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感染。29例随访时间(15.1±5.2)个月(范围7~31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3±2.9)周(范围8~16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再移位。31侧术前泪滴角33.4°±5.83°(范围20°~45°),术后58.9°±9.89°(范围35°~70°)︒至末次随访,29例(31侧)Gartland-Werley评分(4.7±4.6)分(范围0~17分),其中优10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3.9%。术后泪滴角恢复≥50°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96.2%,<50°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泪滴角明显减小的桡骨远端骨折需积极手术治疗,泪滴角的测量与恢复是影响月骨窝关节面前缘塌陷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结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泪滴角的恢复多需要背侧入路操作。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解剖标志 摄影测量法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