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28螺旋CT血管追踪技术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00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行尿路CT造影(CTU),并采用血管追踪技术(VTT)对增强延时扫描后输尿管管腔内呈现连续性强化者进行处理,比较CT和X线检查判定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与X线对肾盂输尿管交界处、输尿管近段、输尿管远段、输尿管膀胱交界处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相比具有差异性,且CT定位正确率为91%,高于X线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与手术结果及临床追踪结果相一致,其符合率为100%。结论128螺旋CT在行尿路CT造影时,当输尿管内对比剂达到一定程度,使用VTT观察输尿管病变,输尿管整体成像效果好,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CT 血管追踪技术 输尿管梗阻性病变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观察组),行X线拍照、64螺旋CT三维重建,筛选出的复杂三踝骨折再进行核磁共振成像验证;与2008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5例(对照组),行X线拍照、双排CT扫描,进行优片率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64螺旋CT三维重建与对照组患者应用双排CT断层及同组X线拍照的优片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以复杂三踝骨折最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复杂三踝骨折再行核磁共振成像验证,与64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螺旋CT容积扫描后三维重建诊断踝关节骨折临床可信度较高,是诊断踝关节骨折较为快速、准确和经济,目前为首选的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64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在直肠癌浆膜面浸润及TN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45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接受16螺旋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6螺旋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4.59%、87.5%以及93.33%。浆膜面毛糙和光滑的侵犯率对比为93.24%>57.14%,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和清晰的侵犯率对比为87.5%>69.23%,浆膜面有、无结节突起的侵犯率对比为100%>38.4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6螺旋CT诊断,其中T1~T2期12例,T3期31例,T4期2例,经病理诊断,其中T1~T2期11例,T3期33例,T4期1例,16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1.11%。结论16螺旋CT在直肠癌浆膜面浸润及TN分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直肠癌 浆膜面浸润 TN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程度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应用64螺旋CT进行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将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各58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64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随后展开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评估。结果在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闭塞方面,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64螺旋CT的诊断正确率要明显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具有比较高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对病情的整体评估非常有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优先诊断方式。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64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64螺旋 CT在肺部良性病变诊断与鉴别方面的应用与价值。方法:纳入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开展 64螺旋 CT检查, 以每位患者经皮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测结果为参考, CT检查结果的评价。结果: CT 检查的准确率为 95 %,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05 )。结论: 64螺旋 CT在肺部良性病变诊断与鉴别方面的准确率较高,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64层螺旋 CT 肺部良性病变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64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和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前后时间不超过2周,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为准,分析对比冠状动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结果。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以上狭窄的准确度较高,64排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精确值、阳性率、钙化病变、精确值和阳性率分别为91.00%、66.00%、86.00%、59.00%。结论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采用64排螺旋进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显著,特别是对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管腔缩小的检测有着较高的敏感性,64排螺旋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且定位准确,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初步诊断肺栓塞的患者行胸部CTPA扫描,对肺动脉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T)及多方位重建(MPR)技术三维重建。结果CTPA不但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叶、段及段级以下分支,并且能够显示其管腔内栓子。结合MIP、VRT、MPR三维重建技术更能明确定位及明确诊断肺栓塞。结论64螺旋CT肺血管造影快速、方便、无创且敏感性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MSCT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泌尿系成像技术协助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诊断的应用情况,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154例,全部患者均给予16螺旋CT检查,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4例患者,急诊CT检查者92例,其余在症状有所缓解后,进一步行CT检查,阳性151例,阴性3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临床证实,CT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8.05%。结论16螺旋CT泌尿系成像可全方位、多角度观察结石及积水情况,具有检查快速、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完整尿路图像,为临床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对泌尿系结石、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泌尿系结石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的方法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82例临床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均经MSCTA检查,其中,46例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MSCTA对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的显示能力,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的显示率达93.2%以上,对冠状动脉远段的显示略差。结论MSCT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筛选手段,显示冠状动脉图像清晰可靠。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脉成像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特点。方法搜集来院行CT检查的患者3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256螺旋CT行胸部增强扫描配合心电门控技术获得原始图像,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BA)的形态、内径宽度。正常对照组36例,采用相同方法获得BA信息。对两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BA显示率100%。试验组BA内径迂曲增宽(2.5±0.5)mm,正常组BA内径宽度(1.5±0.5)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为支气管肺癌供血,且在支气管肺癌中均不同程度迂曲增宽。

  • 标签: 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动脉 X线计算机体层
  • 作者: 门明冯文秋张玉环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华北石油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河北任丘 062552)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头颅颌面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头颅颌面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56例头颅颌面骨折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再行三维重建;同时56例患者均接受CT二维平扫及 X 线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结果。结果: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单纯骨折、复合骨折、骨折合并牙折方面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二维平扫检出率及和X线检出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重建结果显示:MPR图像能够清楚显示56例头颅颌面骨折患者所有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具体损伤情况等;但是复杂骨折的累及范围无法清晰显示。MIP能够清晰显示上颌骨骨折与线性骨折;VR能够清晰显示位置较浅骨折,深部骨折显示清晰度较低。结论:在头颅颌面骨折的临床诊断中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率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症状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飞利浦CT组患者诊断68例患者中65例为无症状型冠心病,3例漏诊,检出率95.59%;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59例,漏诊9例,检出率为8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检出无症状型冠心病,且安全方便、快速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无症状型冠心病 准确率
  • 简介:目的探讨16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颌面部骨折的20例患者进行16螺旋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显示有颌面部骨折,16螺旋CT的二维、三维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走向、骨折范围、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结论利用16螺旋CT扫描的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颌面部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16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肺动脉栓塞患者40例,均行多层螺旋CT16检查,统计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CT征象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16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准确率为95.00%(38/40)、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度为90.00%(9/10)、误诊率为10.00%(1/10)、漏诊率为3.33%(1/30);CT征象以中心性、偏心性、附壁性及完全梗阻为主,共63处,其中中心性21处(33.33%)、偏心性27处(42.86%)、附壁性8处(12.70%)完全梗阻7处(11.11%)。结论多层螺旋CT16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治肺动脉栓塞的依据,降低漏诊误诊率。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16层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血管性疾病,中青年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出血、头痛、癫痫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目前而言,临床针对AVM常用的诊断技术包括CT血管造影术(CTA)、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及脑组织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1。本文旨在分析16螺旋CT血管成像对AVM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现进行以下综述报道。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外伤患者,首先经过X线平片检查没有发现骨折,但是患者外伤后症状重,临床医生高度怀疑骨折。在争取患者的同意之后,50例外伤患者都进行了64排128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50例患者中仅2例没发现骨折,其他48例外伤患者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骨折。结论64排128螺旋CT成像能更加清晰、全面的显示X线平片检查不能发现的骨折,尤其是发生在位置较深、结构复杂的部位的隐匿性骨折,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隐匿性骨折 64排128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心功能评价中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实施心脏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法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数值相比较,差异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心功能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结论左心功能评价中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这两种方法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均可以作为评价左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左心功能 64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1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其实施16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肋骨损伤情况,并统计多层螺旋CT对肋骨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17例患者合计检出1380处肋骨骨折,骨折多位于4-10肋,其中5-7肋发生率最高;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错位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及肋软骨骨折5种。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肋骨及肋软骨的受损情况,临床应合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进行诊断,这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肋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 标签: 断层摄影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受检者辐射剂量 影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