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性高位肛瘘实施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复杂性高位肛瘘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6-2021.02之间,将6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30例)。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对比组,采取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对实验组加以治疗。比较2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率、总有效率。结果:2组对比生活质量各评分、术后并发症率、总有效率等数据后实验组更具优势,组间达到统计差异要求(P

  • 标签: 复杂性高位肛瘘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讨重症五步蛇咬伤患者患肢早期网状切开联合VSD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09月-2021年08月我院收治被五步蛇咬伤患者,且患肢组织压在25mmHg以上的重症患者43例。早期网状切开联合VSD治疗病例为研究组,只接受传统保守治疗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组织压的变化、浮肿程度的改变、患肢疼痛减轻程度、创面坏死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调查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肢组织压明显下降、浮肿程度明显改善、患肢疼痛明显减轻及坏死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出院时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医护人员操作水平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症五步蛇伤治疗中,早期网状切开联合VSD治疗,能早期缓解患肢组织压,早期减轻患肢浮肿及疼痛程度,减少创面坏死,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同时能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早期网状切开;VSD;联合手术;五步蛇咬伤;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重症胸外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重症胸外科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传统保守治疗,试验组肋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重症胸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分析的重点在于括约肌上型肛瘘疾病,在开展治疗操作时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60例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其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30例行挂线手术,研究组30例采用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痿栓填塞,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渗液、疼痛指标和术后不同时期肛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结果直接显示选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人,在各项指标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从治疗有效率的角度分析,常规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72%,研究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92%。常规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在14天左右,研究所病人的住院时间在9天左右。结论:为括约肌上行肛瘘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优先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它可以在控制病人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前提下,促进伤口的快速恢复缓解疼痛,并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肛瘘 部分瘘管切开 瘘管填塞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限切开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掌骨骨折患者86例(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随机分为有限切开微型钢板治疗的观察组(43例)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43例),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掌骨骨折患者有限切开微型钢板治疗,能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且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克氏针内固定,值得借鉴。

  • 标签: 有限切开微型钢板 克氏针内固定 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筋膜导向与血管导向两种不同解剖入路方式行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对患者功能影响及其疗效(包括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国家癌症中心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LLN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为直肠癌,下切缘位于腹膜反折以下;(2)基于直肠核磁评估为可切除进展期直肠癌,怀疑侧方淋巴结转移;(3)治疗前核磁显示侧方淋巴结短径≥5 mm和(或)淋巴结形态(毛刺、模糊、不规则)以及信号不均匀改变,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直肠核磁重新评估淋巴结退缩程度<60%;(4)同期行TME+LLND手术。病例排除标准:(1)既往有盆腔手术史;(2)术前有膀胱炎、尿道炎、中度及重度前列腺增生等致排尿功能异常的疾病;(3)术前性功能异常或缺失;(4)TME术后侧方淋巴结复发行LLND;(5)初诊时合并肿瘤远处转移;(6)临床数据资料收集不完全。共纳入73例患者,根据LLND解剖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筋膜导向组(30例)及血管导向组(4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功能(包括泌尿、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侧方淋巴结获取数量、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43.8%(32/73),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62.5%(25/40),检出侧方淋巴结中位数8.0(4.0,11.0)枚,侧方淋巴结阳性率20.5%(15/73)。与血管导向组相比,筋膜导向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26.7%(8/30)比55.8%(24/43),χ2=6.098,P=0.014]、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6/15比76.0%(19/25),χ2=5.184,P=0.023]、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M(P25,P75):9.5(6.8,15.3)枚比6.0(3.0,9.0)枚,Z=-2.849,P=0.004]。筋膜导向组与血管导向组清扫出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6/30)比20.9%(9/43),χ2=0.009,P=0.923]。中位随访34(1~66)个月,共3例(4.1%)患者失访。全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69.5%和88.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筋膜导向组与血管导向组患者的3年PFS(79.6%比62.0%,P=0.172)、3年OS(91.2%比85.9%,P=0.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筋膜导向行直肠癌LLND手术,与更低的患者术后排尿及男性生殖功能障碍风险,以及检获更多数量的淋巴结有关,但对改善患者远期生存未展现出明显优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侧方淋巴结清扫 筋膜 血管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橫筋膜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肌筋膜经线理论手法治疗联合关节松动术在非巨大肩袖修补术后康复疗效观察,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的疗效,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为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在莆田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76例明确诊断为非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下修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均保持均衡。采用疼痛视觉模糊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在术后康复前和治疗后进行评估检查。结果 在术后治疗两个疗程,每周3次,4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量表评分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肌筋膜经线 关节松动术 非巨大肩袖修补术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人工气道建立在重症破伤风致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院收治的92例重症破伤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23~81岁[(47.5±14.1)岁]。43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组),49例行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插管组)。比较两组人工气道建立前后血气相关指标(PaO2、PaCO2)、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塞、气道出血、鼻窦炎、气道狭窄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的PaO2和PaCO2均较人工气道建立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塞、气道出血及鼻窦炎相当(P>0.05)。气管切开组拔管后气道狭窄及VAP发生率[12%(5/43)、12%(5/43)]与经鼻插管组[0%(0/49)、31%(1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与经鼻插管组各死亡3例,病死率分别为7%(3/43)和6%(3/49)(P>0.05)。两组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破伤风均获治愈。结论对于重症破伤风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两种人工气道类型均可选择。前者虽有气道及组织创伤,但便于机械通气管理,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抽搐、角弓反张,镇静效果差,需要持续应用肌松剂的患者;后者操作相对无创、简便、快捷,但对VAP的防范及监测需有更高要求。

  • 标签: 破伤风 危重病 气管切开术 插管法,气管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雾化吸入与气道滴注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气道湿化方式。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2010年1月—2020年10月发表的文献,纳入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雾化吸入和气道滴注作为气道湿化方式的RCT。由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共1 0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雾化吸入组的痰液黏稠度低于气道滴注组(RR=0.29,95%CI 0.21~0.40,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刺激性干咳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亦降低(RR=0.34,95%CI 0.23~0.51,P<0.01;RR=0.24,95%CI 0.16~0.38,P<0.01;RR=0.48,95%CI 0.38~0.61,P<0.01),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气道滴注组(RR=0.1.34,95%CI 1.23~1.45,P<0.01)。结论采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行气道湿化可显著降低痰液黏稠度、气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干咳、肺部感染,达到更好的气道湿化效果。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气道湿化 气道滴注 雾化吸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胰管预切开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法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乳头困难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ERCP治疗的169例乳头插管困难病例,其中137例采用双导丝法,32例患者采用经胰管预切开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法,观察两组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双导丝组和经胰管预切开联合胰管支架置入组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8.54%(135/137)和100.00%(32/32)(P>0.05);两组的插管时间分别为(15.69±9.07)min和(17.06±5.79)min(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55%(35/137)和9.38%(3/32)(P<0.05),其中胰腺炎发生率分别是5.8%(8/137)和0。结论ERCP乳头插管困难时采用经胰预切开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法,具有与双导丝技术相似的成功率,同时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经内窥镜逆行 支架 经胰管预切开 困难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腹腔镜食管下段与贲门肌层切开术(LHM)附加胃前壁180°包绕抗反流手术(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单一术者应用LHM+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连续病例共54例,已除外术后复发再手术和合并癌变者。术前、术后应用症状问询、食管造影检查评价手术疗效;术前应用胃镜检查除外食管黏膜癌变,食管测压检查进行分型,24 h食管pH监测观察食管酸暴露。分析上述术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持续6.5年(0.5~30.0年)。术中4例(7.4%)黏膜穿孔,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随访中位值5.2年(0.5~9.0年),吞咽困难症状由术前100%降至5.6%(P<0.001),术后烧心症状发生率3.7%,Eckardt临床症状评分由术前4.85±1.64降至0.71±1.08(P=0.000),手术疗效优良率94.4%。术后5年无症状(Eckardt评分≤1)率88.8%。术前有、无夜间呛咳症状患者相比,术后5年无症状率分别为54.6%和91.7%(P=0.047)。术前Ⅰ、Ⅱ度食管扩张与Ⅲ、Ⅳ度食管扩张患者相比,术后5年无症状率分别为92.3%和79.0%(P=0.02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食管扩张程度较重是术后症状控制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6)。结论LHM+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安全可靠、症状缓解率高且疗效持久,术前食管扩张程度是手术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 Heller肌切开术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肩关节功能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总评分分别为(42.91±7.38)、(73.13±3.96)、(98.04±3.89)分。重复方差分析显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关节活动度、肌力、肩关节功能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在不同年龄、有无照顾者、功能锻炼情况方面的肩关节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功能锻炼情况不同的患者肩关节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不同特征的患者在肩关节功能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照顾者、功能锻炼情况是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周肩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不同时期的肩关节功能有不同特点,提示在急性期应该关注手术部位的伤口疼痛,医务人员及照顾者给予患者日常照护及心理疏导;在亚急性期应加强关节锻炼,开展延续性护理,保证康复锻炼的持续有效性。

  • 标签: 康复 锁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肩关节功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法切开重睑成形术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要求行重睑成形术或重睑术后修复的美容就医者798例(男23例,女775例,年龄16~55岁,平均29岁),用切开入路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法进行手术。术中适量去除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脂肪后暴露睑板上缘,通过双侧对称眼轮匝肌-睑板固定实现重睑成形,切口闭合用皮肤-皮下组织-睑板前筋膜的间断缝合,预防瘢痕粘连。结果798例美容就医者手术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46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重睑消失、线结外露、瘢痕增生或凹陷等问题。通过术后自评,766例(95.99%)美容就医者对手术效果满意。22例双侧重睑形态不对称及10例近内眦处重睑形成不良者进行了局部调整,修复效果良好。结论睑板前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法重睑成形术操作简易,术后并发症轻微,可获得良好、稳定的重睑形态。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眼轮匝肌-睑板固定 手术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ICU重症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完成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干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06月~2020年04月收治的50例ICU重症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循证护理组(25例):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完成呼吸道护理;常规护理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完成呼吸道护理;就组间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碱剩余水平、氧分压水平以及护理后并发症(气管套管痰液阻塞、肺部感染以及气管粘膜损伤)总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循证护理组ICU重症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碱剩余水平低于常规护理组明显,氧分压水平高于常规护理组明显(P

  • 标签: 循证护理 ICU重症 气管切开术 呼吸道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完成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5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研究;随机分为基础护理组(基础护理)和循证护理组(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各26例;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循证护理组护理针对性、服务态度、心理干预、并发症干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基础护理组(P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气道护理 神经外科重症 循证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及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不同流量、潮气量对进入至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HFNC方式。方法建立HFNC模型,测定不同流量及潮气量组合下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的变化,观察潮气量及流量对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的影响;测定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不同流量及潮气量组合下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的变化,观察延长管对气管内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的影响。结果同等潮气量前提下,流量越大,到达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氧浓度越高;同等流量前提下,潮气量越大,到达隆突部位的温度越低,湿度越小,氧浓度越低。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同等流量及潮气量前提下,可提高到达隆突部位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氧浓度。结论HFNC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进入隆突部位的气体温度、湿度及氧浓度受潮气量、流量的影响;人工气道连接管加延长管后可提高HFNC效率。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湿度 温度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氧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11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提高我院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气切口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方法:选取本院脑外科2019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的气管切开患者共36名,按照入科单双号分为两组,将单号入科的气管切开患者如第1、3、5等位共18名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将双号入科的气管切开患者如第2、4、6等位共18名患者设置为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在患者住院期间每班检查患者气切口的护理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的气切口护理方法护理气切患者后,患者的气管切开口基本清洁无异味,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及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 结论:运用实验组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能保证气切患者的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日,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并且能缩短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减轻护士的工作量,节约护理人力资源。

  • 标签: 改良 气切护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