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ICU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疗效观察及术后护理

/ 2

神经外科 ICU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疗效观察及术后护理

黎海霞 项思煜 查芬芬

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九江 171医院) 神经外科

ICU 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床边行微创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ICU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应用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床边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按照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实施外科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可拔出套管后切口愈合时间等的差异。结果:采用床边经皮气管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只采用外科气管切开术的治疗(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对治疗神经外科ICU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具有积极作用,该手术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微创等优点。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疗效观察;术后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ICU病房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和有效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重型脑颅脑损伤及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治疗中常需行气管切开治疗[1]。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tracheostomy,PDT)是在Seldinger经皮穿刺插管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气管切开术,具有简便、快捷、安全、微创等优点[2],在抢救危重患者中PDT是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外科气管切开术(Surgicaltracheotomy,ST)相比,PDT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损伤小,手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帮助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是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技术。现将我院神经外科ICU自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100例床边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PDT的疗效观察及术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在16-75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55±3.8)岁。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100例患者中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4例,严重复合伤患者16例,颅内肿瘤患者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27~63岁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4)岁,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28~65岁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2)岁。所选患者均需经皮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PDT,对照组患者均采用ST。术前责任护士首先将手术过程需要的器具、药物备齐;其次要保证环境的洁净安宁、光线要充足;最后采用PDT的患者也需要准备一个供应室消毒好的气管切开包(与手术医生掌握的PDT技术熟练有关),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者纯氧3~5 min,对于清醒的患者,术前给予适量丙泊酚镇静,镇静水平达RASS评分一4~一3。全程给予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手术体位、无菌要求和局麻方法均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T)相同。置管成功后的相关操作与ST基本相同。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的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ml) 切口大小(cm) 切口愈合时间(d)

观察组 5.72±1.62 7.39±2.06 1.21±0.68 3.05±1.82

对照组 7.41±2.02* 10.81±3.01* 1.28±0.76 3.42±1.99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适,以体感舒适为宜,保持空气新鲜,定期生活用具及室内地面擦拭消毒。严格探视制度,做好探视前探视家属宣教。保持患者头颈部清洁、干爽,保持床铺整洁、舒适。积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助其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2. 2气切护理(1)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定期检查固定绳,松紧以容纳2指为宜;机械通气者,呼吸管路长度及活动度以不影响患者侧翻身为宜;躁动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适度镇静。(2)保持气切伤口周围清洁、干燥,敷料随脏随换,常规2次/d,严格无菌操作。

2.3呼吸道管理(1)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改善肺功能。清醒患者病情允许时,鼓励尽早主动活动,昏迷患者勤翻身、叩背。(2)定期口腔护理:口腔湿润2~4次/h,口腔清洁4次/d。 (3)保持气道通畅:按指征适时吸痰,选择合适吸痰管,采用正确吸痰方式,注意尽可能减少缺氧和气管黏膜损伤,吸痰前予以高浓度氧以提高机体氧储备,气道内吸引时间每次小于15 S,吸引负压以能够达到效果的最小负压为宜,指南推荐成人应小于19.95 kPa(150 mmHg)。对于不能一次吸净的患者,应给予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或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痰。全程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吸痰时间最好选在患者进餐前或餐后2 h,若留置鼻胃管,需停止肠内营养,开放胃管并外接引流器,以免呕吐导致误吸。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依从性。(4)保持气道湿化。 (5)气囊管理:维持安全气囊压力,定期检测,至少1次/8 h,鼻饲前常规检查;机械通气者,一旦出现漏气及呼气末正压明显改变时,及时检测、及时调整。(6)导管管理:为防止导管壁上痰痂附着影响通气,一般在气管切开窦道形成后每周更换导管一次,若发生气囊破裂、导管痰堵等情况,则需及时更换。

3讨论

由于气管切开具有缩短人工气道长度,减少呼吸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便于吸痰和气道管理等诸多优点,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3]。神经外科ICU危重症患者及时、快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非常重要,但ST操作相对复杂,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等缺点,而PDT作为一种新兴的气管切开方式,经过临床医师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4]。相较于ST,PDT具有可在床边进行、无需逐层切开止血、手术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5]。综上所述,PDT和ST术后护理一致,但PDT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抢救危重症患者,建立及时有效的人工气道的重要方法,且其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莹.经皮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ICU的应用比[J]较.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4-1515.

[2] 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V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5—246.

[3]罗醒政,王涛,刘力新.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336-337.

[4]张轩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室病房中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27-28.

[5]徐红青.两种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健康必读,2020(28):17-18